唐代中层文官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唐代中层文官




基本信息


作者: 赖瑞和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1-9-20

页数: 548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079623

内容简介


本书是《唐代基层文官》的续编,分章详论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经常出任的几种官职,包括京官七种: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官一种:县令。州府官一种:司录、录事参军。以及幕府官一种:判官。过去的职官研究,不是偏向京官或州县官,就是整个忽略了幕府官,都无法让人看清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本书把这三大职官系统结合起来考察,涵盖面最宽广,而且也留意唐前后期的差别。

作者简介


广东梅县人,1953年生。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唐史硕士及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等校,现任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着有学术专书《唐代基层文官》,以及专题散文书《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坐火车游盛唐:中国之旅私相簿》和《男人的育婴史》。

目录


自序

导言

一、本书的研究范围

二、「非士职」:唐代士人不做何官?

三、唐代官场上的四个「模范」

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规律

五、唐代士人的常任官模式

六、本研究课题的「代表性」

七、唐代「士人」的定义和特色

八、基层、中层和高层文官的定义

九、研究文献回顾

第一章 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

一、御史的起源、变革和组织

二、御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

三、御史的选任

四、「摄」御史和「兼」御史

五、真御史、使府御史和外台御史

六、外台御史和监院御史

七、内供奉和裏行

九、幕府军将武职挂御史衔

十、结论

第二章 拾遗和补阙

一、拾遗补阙的基本轮廓

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

三、官品问题

四、作为初任官

五、初除官年龄

六、文词之美和任官条件

七、何人不可任遗补?

八、「官」和「职」以及拾遗补阙作为阶官

九、拾遗补阙「内供奉」

十、结论

第三章 员外郎和郎中

一、郎官的起源和员额

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

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

四、员外郎和郎中的别称

五、郎官的职掌

六、郎官和刺史

七、郎官知制诰

八、郎官和翰林学士

九、郎官和史馆修撰

十、检校郎官

十一、结论

第四章 县令

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官的地位

二、县令的三大类型

三、赤畿县令的选任

四、郎官出宰京畿

五、唐前期的望紧上县令

六、唐後期的望紧上县令

七、唐前後期的中下县令

八、「摄」县令和地方长官自辟的州县官

九、唐後期县令主要职务的侧面观察

十、结论

第五章 司录、录事参军

一、从勾官到通判官和专知官

二、京城和京外的录事参军

三、不同等级州府的司录、录事参军

四、唐前期录事参军(政典和出土唐代文书中所见)

五、唐前期录事参军(墓志中所见)

六、唐後期的录事参军

七、墓志中所见的两个唐後期司录参军

八、令录:县令和录事参军

九、唐中叶以後的「摄」录事参军

十、结论

第六章 判 官

一、唐代「判」的含意

二、判官的起源和演变

三、「本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

四、狭义判官的五大类型和名目

五、重要诗人任判官

六、方镇判官

七、财经系判官

八、皇朝特使判官

九、京城诸使判官

十、内诸司使判官

十一、判官的官衔

十二、结论

第七章 总 结

附录 唐代中层文官每月俸料钱一览表

参考书目

表 目

表一 唐代御史台的名称演变

表二 摄、兼御史在唐史料中的出现次数

表三 尚书省六部二十六司组织表

表四 二十六司郎官职掌

表五 唐县的等级、分级标准和地理分布

表六 唐代六个等级县的县官人数和官品

表七 唐代录事参军的分布

表八 徐申青中年履历

表九 陈少游至德到永泰年官历

表十 唐代士人理想的常任官

相关分词: 唐代 中层 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