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图书馆楼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天长市图书馆楼


建于1921年的天长图书馆楼,端庄典雅,风格独特 包公在天长当县令时,曾享誉周围的胭脂山,早已被载入“中国地名大辞典”而闻名遐迩。可是,胭脂山下的图书馆楼也名不虚传。这座西欧式的两层楼乃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已陪伴着名山辉映了整整八十几个春秋。他便是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的祖父曾经留美的学者张铭于天长当县令时留下的政绩—如今仍旧紧依胭脂山背倚面南横跨20米呈古典教堂式,安然凝视。那二层正门的楣额之上镶嵌一块白大理石横匾,从右至左中间镌刻秦篆“图书馆”三字,上首署壬戌中秋,下首署张铭并钤名印。正好,他的建造之年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年。

天长虽是一个古邑(唐天宝七年建治),文人也虽辈出,然而呈现的古迹不多,古建更是寥落晨星。能够算得上的是1974年出土的东阳汉墓和1992年出土的三角圩汉墓群(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因为有一批重现光日的古汉珍品,而天长市在上级领导的关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数百万元建起了较具规模的“天长博物馆”,这真正能够诉说着天长的古老和骄傲了,那还是老祖宗的遗留,深埋在地下还断无人知才得己保护的结果。然而能够在地上抛头露面,就古建而言,历经风风雨雨,于今还挺立在天长大地,记述沧桑的就是这幢图书馆楼了。

这幢天长唯一的图书馆楼,尽管他在抗日烽烟中成为日寇的司令部,遭受洗劫;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军事机构占据,日趋衰败,然而他那新颖别致的建筑,曾使群众耳目为之一新,即便与天长接壤的本省或外省邻县也叹为观止。如今劫后余生,风度依然。确实,这幢图书馆楼,为培养青年,感召志士,开辟新境,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年曾在这幢楼里默默耕耘过后来成为抗日志士,路东八县专员的陈舜仪;成为全国伦理学家,华师大党委书记的周原冰;成为著名画家,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的徐天敏;成为著名音乐家,《茉莉化》作曲者何仿;成为著名文史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许冠之;成为水利专家,国民党水利部副部长的戴之俊等等,无不对图书馆留下深刻的烙印。就连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台赵化勇,也没有忘记在就读城北小学和天长中学时到图书馆借书看书的情景。即或是开放的今天,精彩的时代,那络绎不绝的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更加感觉到“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至理铭言。因此,图书馆楼,他是文明的象征,知识的体现,精神的展示,思想的导引。无论是古今中外,工农军商,都离不开—书山寻路,学海问津。为什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时,一到北京,首先就参观北京图书馆呢?

时代越进步,图书越显示他的价值。尽管天长这个八十年前建造的图书馆楼,现在只藏书不到三万册,容纳读者只数十人,远远不能适应现有60万人的渴求知识的需要,可他那历史的功绩是无可磨灭的。新的时代,新的发展,新的知识,新的需要。因而急待建立一个新的图书馆—新格局,新思维,新容纳,多功能适应型的图书馆楼,又在如饥似渴地期盼着了。

天长图书馆馆长姜长和同志,是位能干实干的青年人,他为了新建图书馆楼,不停的奔走,不断的努力,不弃不馁,不卑不亢。我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当真感动不了上帝吗?他1997年曾写信给作家张贤亮同志,这位当年力建天长图书馆楼的张铭县长之嫡孙便很快回了信,并寄来一大捆自已著作的书和一幅亲笔书法,其书法内容为:“文章阐道德,石宝蕴光辉。”下署丁丑秋,张铭后人张贤亮书于宁夏。还附有一张张贤亮与其父、其祖父的合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足以说明他对天长图书馆的十分关爱,以至代代相传。

历经八十春秋的天长图书馆,我因服务于文化工作也与之相伴相亲过三十五个年头,不能说是感情不深的了,于此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华诞之际,我也向天长图书馆献上我的情思:

胭脂山下图书楼,风雨沧桑八十秋。

与党同庚一页史,为民服务万千歌。

方塘半亩心田 ,云影天光气象收。

世纪新开千禧事,天长地久共悠悠。

天长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