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昭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王德昭




历史学家王德昭


王德昭(1914年—1982年),笔名丁主,嘉兴石佛寺人。幼年家境贫寒,在私塾读古文,插班入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去布店当学徒。1930年夏,以自学初中同等学历考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范科。毕业后,由师友亲属资助,去北京入中法大学化学系肄业一年,然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求学期间,以写稿和翻译文章维持生活。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当局拘捕。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3月返回嘉兴,参加抗敌后援会工作。后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开大学合组临时大学,在湖南长沙开课,即自嘉兴辗转至长沙就读,并任《观察日报》主笔。不久,又由长沙步行至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曾在贵州任中学教员两年。1940年秋,至重庆《益世报》任国际版编辑。后又至抗日战争前线河南叶县,在汤恩伯军中任总部机要秘书,兼任三一出版社社长,并主办《中华日报》。1942年春,应国立贵州大学之聘,任历史系教授。1947年,应台湾师范大学之聘,任史地学系教授。195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以一年时间获硕士学位。1957年回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62年,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聘,任历史系教授,半年后升任系主任,后又任文学院院长及校务行政委员等职。1966年秋,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之聘,任历史系教授。1972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中国文化研究所副主任。并曾兼任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7年退休后,仍在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指导研究生攻读高级学位及撰写论文。1980年夏,应南开大学之邀参加明清史讨论会;次年秋,又再度来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王德昭勤于研读和著述,对中西历史、中西交通史都具有精深独到的研究。著作有《明季之政治与社会》、《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原归来》、《戊戌政变》、《各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国父革命思想研究》、《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文艺复兴》、《怎样教历史》等。译著有《中国美术史导论》、《西洋近代思想史》。1985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其遗著《从改革到革命》。

山西省文水县英烈王德昭


王德昭(1893—1948年),字懋斋,文水县下曲镇人。幼时随父亲在汾阳县城读书。1916年,考人山西法政大学。后与当时省教育厅厅长陈受中的妹妹结婚。他亲眼目睹了当时官场的黑暗,耻于“袖金媚上,夤缘仕途”。毕业后,辞去县长之委任,蛰居太原、汾阳两地,从事律师工作。他秉性耿直,刚正不阿,曾为含冤受屈的民众伸张正义。1928年,他受理了平遥县刘氏遗孤财产被侵一案。他亲自为受害者拦车喊冤,迫使被告认输,为受害者追回被侵吞的财物才作罢。从此,王德昭的名声大震,求其助理讼事者接踵而至。

1938年,日军侵占汾阳县城,王德昭躲在天主教堂,天天清贫自守,甚至是上餐不接下餐,但他始终不屈身事敌。1941年,王德昭回家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接受抗日政府的邀请,出任下曲镇第二高等小学校长。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抗日的工作。1946年,应邀赴晋西北解放区参观后,把自己的两儿一女三个孩子送到了解放区学习。

1947年6月5日(农历四月十七目),阎军72师216团在下曲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417惨案”,残杀无辜群众16人,抓走300余人。下曲群众一致推选王德昭出任村长,办理此事。王德昭为了群众,不顾人个安危,不负众望,赴县城与阎军据理力争,终使群众释放回村。他还秘密为党传送情况,保护地下工作者等。1948年,因叛徒告密,被阎军杀害于下曲镇汤王庙西,时年55岁

相关分词: 王德昭 王德 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