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


本书是作者20年文学理论研究和思考的小结。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元素学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范畴,在整合传统文学基础理论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超学科视域系统阐释了作家的生命现象、文本的文化现象和读者的审美现象,从而创建了完整的文学元素学理论体系。



基本信息


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I

SBN:7500459378

作者: 郭昭第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日期:2007-3-5 出版日期:2006-12-15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所属分类:中国文学作品(现代) > 文学作品研究、评论

图书简介


- 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

本书是作者20年文学理论研究和思考的小结。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元素学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范畴,在整合传统文学基础理论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超学科视域系统阐释了作家的生命现象、文本的文化现象和读者的审美现象,从而创建了完整的文学元素学理论体系。本书不仅大量援引了不同学科视域的观点,进行了诸多引申性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大胆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研究封闭基础理论的学科界限、割裂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采取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单一学科视域研究方法等局限,在建构文学理论超学科视域研究的新格局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

作者简介


郭昭第,1966年11月生,甘肃西和人。现任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文史学院副院长,甘肃省领军人才,文学理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天水师院学术带头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甘肃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独立承担和参与《中国文学经典的生命智慧研究》等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教育厅项目,已出版《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版)、《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审美智慧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生命智慧:<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等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非我体验:艺术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等论文60余篇。多项成果被《中国美学年鉴》、《新华文摘》等书刊摘录或引用,10项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地厅级以上奖励。先后获甘肃省“园丁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和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图书目录


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

绪论

一 文学元素学以及文学理论超学科视域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文学元素学以及文学理论超学科视域研究的设想

上编 作家学:作家生命现象的超学科视域

第一章 作家的生命形态

第一节 本能型作家

一 以意志为核心的生命特征

二 以迷狂为特征的创作心理

三 以移情为方式的创作策略

第二节 现实型作家

一 以情感为核心的生命特征

二 以焦虑为特征的创作心理

三 以间离为方式的创作策略

第三节 理想型作家

一 以思维为核心的生命特征

二 以虚静为特征的创作心理

三 以抽象为方式的创作策略

第二章 作家的生命特质

第一节 作家的艺术意志

一 艺术意志的哲学阐释

二 艺术意志的整一特征

第二节 作家的艺术情感

一 艺术情感的心理学阐释

二 艺术情感的两极特征

第三节 作家的艺术思维

一 艺术思维的人类学阐释

二 艺术思维的类型特征

第三章 作家的本能(生理)特征

第一节 作家的性爱本能

一 性爱本能与创作理念

二 性爱本能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作家的自恋情结

一 自恋情结与创作理念

二 自恋情结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作家的母爱本能

一 母爱本能与创作理念

二 母爱本能与创作实践

第四章 作家的现实(职业)特征

第一节 作家的身体知觉

一 身体知觉与创作理念

二 身体知觉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作家的自我意识

一 自我意识与创作理念

二 自我意识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作家的高峰体验

一 高峰体验与创作理念

二 高峰体验与创作实践

第五章 作家的理想(文化)特征

第一节 作家的道德理想

一 道德理想与创作理念

二 道德理想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作家的宗教理想

一 宗教理想与创作理念

二 宗教理想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作家的政治理想

一 政治理想与创作理念

二 政治理想与创作实践

中编 文本学:文本文化现象的超学科视域

第一章 文学文本的文化形态

第一节 文本的语言结构

一 语音层次

二 表象层次

三 意义层次

第二节 文本的形象结构

一 在场形象层次

二 隐含形象层次

三 缺席形象层次

第三节 文本的意义结构

一 言中之意层次

二 象中之意层次

三 象外之意层次

第二章 文学形象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意境理论:文学形象的中国文化阐释

一 天人合一:意境性质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终极阐释

二 有无相生:意境结构与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终极阐释

三 非关文字:意境层次与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终极阐释

第二节 典型理论:文学形象的西方文化阐释

一 个性与共性:典型的整体结构与西方文化的终极阐释

二 对立与同一:典型的深层结构与西方文化的终极阐释

三 变化与稳定:典型的表层结构与西方文化的终极阐释

第三节 意象理论:文学形象的中西文化阐释

一 似与不似:意象的物象特征与中西文化的终极阐释

二 可言与不可言:意象的心象特征与中西文化的终极阐释

三 合与离:意象的整一特征与中西文化的终极阐释

第三章 抒情语法

第一节 抒情类型

一 性质:纯粹抒情、叙事抒情和表象抒情

二 方式:赋、比、兴

三 体裁:抒情体抒情、叙事体抒情、表象体抒情

第二节 抒情逻辑

一 情感元素和情感义素:抒情元素的构成

二 情感序列与情感模式:抒情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抒情言语

一 抒情权力

二 抒情视界

三 抒情声音

第四章 叙事语法

第一节 叙事类型

一 性质:纯粹叙事、抒情叙事、表象叙事

二 方式:虚构叙事、复合叙事、纪实叙事

三 体裁:叙事体叙事、抒情体叙事、表象体叙事

第二节 叙事逻辑

一 事件元素与行动元素:叙事元素的基本构成

二 事件序列与行动模式:叙事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叙事言语

一 叙事权力

二 叙述视角

三 叙述声音

第五章 表象语法

第一节 表象类型

一 性质:纯粹表象、抒情表象、叙事表象

二 方式:换喻表象、提喻表象、隐喻表象

三 体裁:表象体表象、抒情体表象、叙事体表象

第二节 表象逻辑

一 表象形素与表象义素:表象元素的基本构成

二 元素配列与义素模式:表象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表象言语

一 表象权力

二 表象聚焦

三 表象声音

下编 读者学:读者审美现象的超学科视域

第一章 读者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拟准读者

一 拟准读者的职业特征

二 拟准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 拟准读者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一般读者

一 一般读者的职业特征

二 一般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 一般读者的审美功能

第三节 超级读者

一 超级读者的职业特征

二 超级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 超级读者的审美功能

第二章 读者的审美心境

第一节 读者的审美焦虑

一 焦虑的美学阐释

二 焦虑的大众审美趣味

三 焦虑的准审美经验

第二节 读者的审美迷狂

一 迷狂的美学阐释

二 迷狂的审美心理特征

三 迷狂的纯审美经验

第三节 读者的审美虚静

一 虚静的美学阐释

二 虚静的审美心理特征

三 虚静的超审美经验

第三章 读者的准审美特性

第一节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文本形态

一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泛化文本形态

二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视听文本形态

三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文字文本形态

第二节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功利性表征

二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流动性表征

三 读者准审美特性的消费性表征

第三节 读者准审美特性阐释的理论巅峰

一 实用主义及其准审美阐释

二 享乐主义及其准审美阐释

三 唯意志主义及其准审美阐释

第四章 读者的纯审美特性

第一节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文本形态

一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泛美文本形态

二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纯美文本形态

三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精美文本形态

第二节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非功利性表征

二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反复性表征

三 读者纯审美特性的鉴赏性表征

第三节 读者纯审美特性阐释的理论巅峰

一 康德主义美学及其纯审美特性阐释

二 唯美主义美学及其纯审美特性阐释

三 英美新批评派美学及其纯审美阐释

第五章 读者的超审美特性

第一节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文本形态

一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民间文化文本形态

二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精英文化文本形态

三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传媒文化文本形态

第二节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超功利性表征

二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开放性表征

三 读者超审美特性的批评性表征

第三节 读者超审美特性阐释的理论巅峰

一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超审美特性阐释

二 存在主义及其超审美特性阐释

三 后现代主义及其超审美特性阐释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