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头城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五国头城


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依兰县城北门外。西濒牡丹江,东临倭肯河,以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和拉哈福山(俗称西山)为东西屏障,南面为牡丹江、倭肯河的冲积平原,曾为水陆交通要冲。五国头城是公元10世纪,居住在松花江下游两岸至乌苏里江女真人建立的五大部落之一,史称“女真五国部”。

简介


沿着依兰县依兰镇通江路北行约二里许,可见路左侧矗立一座高约两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金代五国城” 遗址。史料记载,辽灭渤海后,生女真人在松花江沿岸直至乌苏里江口,建立了五个部落联盟,史称“五国部”。现时依兰镇中“五国头城” 遗址是当时“五国部”中“剖阿里、盆奴里、越里笃、奥里米、越里吉”的越里吉部。因其位于“五国部”的西部,并为五国联盟部,故被称为“五国头城”。据《大金国志》、《金史》、《北狩行录》等史料记载,北宋亡国之君徽钦二帝,1130年时被囚禁五国头城,称谓“坐井观天”。从现在的轮廓上看,五国城呈长方形,长约850米,宽约450米,城墙高约2米,底宽约5米,顶宽1.5米。因城垣糜毁,只留下历史文人骚客触景生情之叹。诗曰:“万丈城郭糜沙土,鬼魅英灵三界逢。父子昏君充犬豕,夫妻奸佞化蛆蝇。将军遗恨朝天阙,宰相留魂照汗青。论道兴亡黄老诫,山河易改理难更”。

据《辽史营卫志》载,“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大明一统志》载,“五国头城在三万卫北一千里,自此而东分为五国,故名”。经考证,自西而东,“越里吉”故址为今依兰县城北的“五国头城古城”,“盆奴里”故址为今汤原县双河村的“固木纳古城”,“越里笃”故址为今桦川县万里河村的“瓦里霍吞古城”,“奥里米”故址为今绥滨县敖来村西的“奥里米古城”,“剖阿里”故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内。“越里吉”在五国部中居主导地位,为盟城,被称为“五国头城”。五国部原各有酋帅,后罢五国酋帅,由朝廷直接派驻节度使管理。金朝建立后,于五国头城设置胡里改路,曾将北宋徽、钦二帝囚禁于此,留下了“坐井观天”的传说。元灭金后,属水达达路管辖。明设忽儿海卫,清设三姓副都统驻防。五国头城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已面貌全非,仅存部分残墙断壁。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周长2600米。东西墙长约850米,南北墙长约450米。现存墙高1—4米,墙基底宽8米、顶宽1.5米。墙垣以土堆筑,不见马面遗迹,门址已荡然无存。城内已垦为耕地,地表散布着残砖、断瓦及陶瓷片,俯拾可得。出土文物有“青盖盘龙镜”、“双鲤鱼纹镜”、带柄镜及铜印等;铜钱有宋代“崇宁通宝”和金“大定通宝”等。1976年曾于城中出土东夏国的“监造提控所印”一颗。“五国头城”是辽金乃至清代东北重镇之一,已建立五国城石碑标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分词: 五国 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