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谋后事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先谋后事


周武王(姬发)九年(公元前1068年)①,武王为

了观察各诸侯国对于讨伐商纣的态度,兴兵东进。他率

周师渡过滔滔黄河,令八百诸侯,观兵于孟津(亦称盟

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当时,前来会盟的诸侯,都

认为“纣可伐矣”。但武王感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打

败商纣,于是在与诸侯结盟之后,以各诸侯“未知天

命”为辞,又率师西归。

孟津观兵之后,周武工在太公望等人的帮助下,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伐商的准备工作。在这以前,

周文王(武王之父;姓姬,名昌)为了伐商,就开始进

行积极的准备。文王曾问计于太公望,太公望对他说:

“鹜鸟将击,卑身翁翼;猛兽将搏,挽耳俯伏;圣人将

动,必有愚色。”意思是要文工必须把握伐商的有利时

机,在开始行动前,要装出无所作为的样子,以免引起

对方的注意。文王根据太公望的意见,恭顺事殷,麻痹

商纣,使纣王对西伯(即周文王)放松了警惕。同时,

他又调解了虞(今山西平陆县以北)、芮(今陕西大荔)

等方国部落之间的矛盾,争取了与国,剪除了商纣的羽

翼。他还利用封王给予的“得专征伐”的大权,乘封王

出兵镇压江、淮地区的东夷反抗之隙,亲自率领军队先

后征服了犬戎(今陕西凤翔境)、密须(今甘肃灵台

西)、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邢国(今河南沁阳西

北)等方国部落,然后又一举灭崇(今陕西沫水一带),

打开了通向商纣别都朝歌的道路;并迁都于丰京(今陕

西长安西北)。这时周族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

商朝西方最强大的奴隶制诸侯国。但是,周文王在灭商

纣的时机基本成熟时就死了。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

王),在太公望等人的帮助下,继续进行了灭商的战争

准备。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年),武王派到商纣别

都朝歌的间谍侯般报告说,商朝的大贵族比予被杀,箕

子被囚,微子出走。武王问太公望:“仁者贤者亡矣,

商可伐乎?”太公望回答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

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古今

图书集成兵略部》)于是,武王立即将商纣之暴行遍

告中原诸侯,呼吁他们会师孟津,共讨商纣。之后,牧

野一战,结束了商王朝六百余年的统治,把我国历史大

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关分词: 先谋 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