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心理学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消极心理学




整个心理学界永远存在这样一个极对立面,积极消极。奥地利大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得出结论,人的主观思维永远趋向于积极面,人类的本性是忽视消极面。例如一个天生有缺陷的人,他会从内心里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欲求,并且不断地去超越,最终使这种缺陷反转成为他突出的优点。这种被形容为“人格内驱力”的例子就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积极面的真实欲望。

然而很快这个理论却被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质疑,华生提出,人的主观愿望上虽追求积极面,但本质上人类是靠周边环境来驱动自己是积极还是消极。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本质需求上对于积极是相对的,人的心理起轻微恻隐作用,大部分反应是靠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来驱使的。因此,当人本来存在天生缺陷时,若他处于一个比较恶劣的环境,则他的表现其实是极其消极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人格内驱力”几乎全失。这个结论得出,人的心理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积极只是在理想条件脱离环境的情况下才能成立,而一旦代入到环境中,人的心理则会顺应环境,进而产生消极心理学。究竟谁才是人类心理本质的主旋律,积极还是消极,目前来说,大部分人其实更为接受消极心理学,个人认为,消极心理学也确实就是更为贴切人类心理映像。

往往人常说,知足常乐,其实就是指人应该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主观虽然想拥有更多,但始终还是要顺应客观。这种情况下,人类始终还是要收敛,顺应环境,这就正好迎合了消极心理学的环境影响论,人类还是无法逃避消极所带来的影响,无论你主观上有多么的渴望。而这个社会,人正好就是这种消极的制造者,但又是其受害者,人类总是在这种制造消极,又接受消极的循环中逡巡前进,在这种循环里,积极成了调整者,正因人的本性会追求那一丝短暂的积极面,人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在这种积极过后,人只会落入到另外一个消极当中,这整个过程可谓一个大消极。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依德指出,人之所以会精神失常,或是人格分裂,其根本的原因是有部分人无法接受这种消极的影响,弗洛依德曾说,人类的压抑和绝望大部分来自人类无法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他所研究的环境主要是性环境,认为人的性绝望是精神疾病的来源之一,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种影响其实就是来自环境本身。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接受了自己所处环境的消极现实,而从中取得快乐。但有一个例外的例子,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十分积极的,那他则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种积极上,反而他会更加注意身边那些消极的东西而使自己烦恼,这也是人类消极的表现之一。

例如一位国王,所有东西应有尽有,天下所有人都围着他转,但是10个这样的人当中,有10个人都是不快乐的,人类不珍惜眼前的快乐是本性,这种情况下,环境虽然是积极的,但是却出现了极反效应,也就是说当所有条件都对你有利的时候,你反而容易失误。当人处于十分积极的环境中时,人却出奇的不受环境的影响了,这时人的内心里压抑的消极就会释放出来,取代积极面,让人觉得事事不顺心,消极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当你失去消极的环境后,你的心理不自觉的会自我产生消极。

若有一天这位国王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一夜之间堕为平民,他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不珍惜当初那么好的环境,他可能会精神分裂,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他也有可能自力更生,过上快乐的生活,因为他在这种消极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积极面,他会更加珍惜周围的事物,更加积极,这时他内心里的消极面就隐退下去了,积极占据了他的内心,这就是消极心理学中所倡导的,人需要适当的消极环境,才能驱使人去发现积极,追求积极。例如在社会生活中,人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才能驱使他更加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心理规律体系


在整个心理规律体系中,消极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人需要消极来引导方向。在中国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道家相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整个宇宙的大规律,而人只是顺应着这样的规律去发展而已,因此,道家提出“无为而治",倡导人不应该去主观的改动客观事物,而应该顺其自然,遵循天法,人不能逆天而行。

这里其实指的人应该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而不应该去改动它,顺应环境才能顺水推舟,事半功倍。这里的环境没有明确指消极的环境,但从大体来说,人处于消极的环境中,更能驱使他向前发展,而人处于积极环境中时,此时人更应该有紧迫感,所谓居安思危,人此时应该自我有压力,为了保住这样一种积极,人应该适当给自己一点消极来促使自己努力不让它失去,正所谓未雨绸缪。道家所提倡的,正是消极给人带来的发展动力,道家智者相信,人只有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立于永生之地,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Psystats心理专家认为所说的上善若水,博天下之大爱,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心无欲求,自然不会受平常事物的影响,心理与自然达到同步,逍遥宇宙之间,此时已不存在所谓的积极或者消极,这种理念可谓是消极心理学的更高层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存在决定了人类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方面的自由,这就使得人类不可能逃避消极的影响,所以在现实情况下,人应该接受这种消极的现实存在,并驱使自己不断达到更高的层次。

从消极转化为积极


也许有人会说,我对消极的看法只是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可以从积极的一面入手,得出积极心理学的论证,也许他们会举出这样的例子,例如阿Q这样的,是的,阿Q总是能把事件看得乐观,并且从中作乐,从他的积极面入手。

例如谁打了他,他心里就会想,儿子打了老子,这个世界反了,并且能从中作乐,其实,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环境因素,他开心的是他心理的自我安慰,然而给他带来这种开心的,却是这个消极的环境。若阿Q出身好,环境好,他就不是阿Q了,他也不会在乎最后画押的那个圆圈画得圆不圆了,所以,消极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它可以影响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道德体系,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所有人都身在其中,却又想置之度外。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喜欢忧郁的东西,那些东西正好引起了人们内心中的共鸣,使他们内心中压抑已久的沉闷抑郁慨然释放,许多人能够同患难却不能同享乐,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一群压抑的人相遇在一起时,他们内心达到的那种高度的一致,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为之奋斗,无论再多的苦难,他们都能承受,消极给他们带来的是快乐,也许他们最终达不到期望的目标,也许希望相当渺茫,但是他们能够团结在一起。若一旦目标达到,他们内心中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时他们的那份消极就会丢失,进而勾心斗角,互相暗算,使得原来共生死同患难的兄弟姐妹反目成仇。一个团体实现一个目标并不困难,所谓事怕有心人,但若要保住这一份胜利果实,则需要大家奋斗得更多,正是消极心理所起的极大作用。

其实,整个人类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物理学中用熵来表示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但是熵这种东西只是一种底层的表达而已,在抽象层面中,熵被刻画为是一种可以状化的物质。例如风箱中的气体,当对该气体剧烈施压时,该气体会在急剧压缩的过程中抵抗这一突然的变化,从而对外做功,著名工程学家瓦特正是利用这一性质来发明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又如自感线圈中的铁芯磁感应,在铁芯进入正在通电的线圈中时,由于磁通量的急剧变化,导致线圈中的电流对外做功,抵抗这一变化,这一动作使得铁芯中产生了自涡旋电流,涡旋电流同向带来的效应是铁芯带同向旋度的磁场,两同向磁场相互排斥,使得线圈的整体对外磁场显著加强。但若此时将铁芯取出的话,线圈反而会阻止铁芯的离开,线圈电流同样做功,使得铁芯急剧产生反向涡旋电流继而产生反向磁场,两反向磁场相互吸引,阻止了铁芯的离开,但整体磁场减弱,电流做负功。但在这些物理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唯一没有变化的量,那就是熵。物理学定义事件的发展为总是沿着熵自然增加的方向去发展,气体在经过压缩之后再放开,则气体就会自由无规律的向外发散,这是一种不能抗拒的自然基本力,气体不会自己再压缩回去到原来的地方,这就是事物的发展都是沿着熵的自然增加方向去发展。一杯水打碎之后水会四散流去,热的物体总是把热量向冷的物体传递,河水总是向低处流走而不会停留在高处,宇宙总是在自由地膨胀而不会稳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没有一个始终的稳定点,它们总是会向着溃散的方向前进,宇宙的整体节奏就是趋向一个消极,其过程中可能存在积极的影响,但在最终,它不能避免崩毁的命运,并且也在时刻不停地向着这个消极的目标在前进。

人类社会也同样如此,人们每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走,虽每人都有自己的既定目标,并且努力不断,但最终事物的发展还是像熵自由扩散一样,不是人为能够控制的。人的行为虽能影响事物的走向,但却改变不了事物最终走向消极的这个大轨道。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努力,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但不变的,是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这个无情的熵扩散的世界,这个处处奔向消极的世界。人也是如此,避免不了这种自然规律,只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寻找自己的快乐,然后奔向无尽的消极。许多迟暮的老人也许会经常回忆自己这一辈子走过的路,有快乐、有悲伤、有激昂、有沉沦但不变的,则是那一丝从眉头中渗出的淡淡的消极,似乎人的一生过了,只剩下了消极,然后静静地等待最后的结束。整个社会就是所有人和事物奔向消极的真实写照,湮灭每一天都在发生,人们措手不及而又无能为力。任由熵的自然积累扩散,眼睁睁看着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走向最终的消极,这是何等的消极啊

在人的有生之年,要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多关心身边的人,对自己要好,尽力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整体都在消极主旋律中沉沦的社会留下自己的积极面,在自己始终奔向消极的一生中留下自己的价值,为他人也为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虽然消极,但不失自我。

相关分词: 消极 心理学 心理 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