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农二师的前身为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组建于1947年2月,其骨干来自三五九旅和晋绥军区,1949年2月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步兵第六师。

中文名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所属地区:中国 新疆

电话区号:0996

邮政区码:841000

地理位置: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

面积:73.97万公顷

人口:20.84万人(2006年)



简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位于天山南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设于巴州首府库尔勒市。

农二师前身是1947年由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在山东渤海建军的教导旅,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军步兵第六师。部队1949年进入新疆,1953年整编转业,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二师。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二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经过全师广大干部职工50多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农二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交建商贸全面发展、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

农二师自北而南分为焉耆县、库尔勒、塔里木、且末县四大垦区。焉耆垦区包括21团、22团、23团、24团、25团、26团、27团、223团共8个团场;库尔勒垦区包括28团、29团、30团共3个团场及18团渠水管处1个水管单位;塔里木垦区包括31团、32团、33团、34团、35团共5个团场及塔里木水管处1个水利管理单位;且末垦区包括农二师36团1个团场及且末支队。

农二师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组成,2006年末,全师总人口20.85万人,在岗职工5.49万人。全师现有耕地105万亩,林(园)地137万亩,天然草场309万亩,水域65.9万亩。

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农二师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沙漠边缘,兴修水利、开荒造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

概况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部队。其前身是1947年2月,由三五九旅与晋绥军区派出的优秀干部和在山东渤海地区组织翻身青年农民建立起来的渤海教导旅,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师,解放战争中为大西北的解放,立下了辉煌的战绩和不朽的功勋。1949年,部队进入新疆,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屯垦戍边”的命令,全体官兵兵戎未卸,征尘未洗,便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立即投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荒原戈壁上安营扎寨,兴修水利,开荒造田,与沼泽、沙滩、盐碱展开殊死的斗争,终于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起了广袤的良田,大片的绿洲,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宏图大业。为两千多年中国西域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屯垦事业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农二师位于天山南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北倚天山山脉,南抵昆仑山系,自巴州的北部向南,逐段形成了焉耆、库尔勒、塔里木、且若四个垦区。314国道和218国道贯通全师的东西南北,使四大垦区的绿洲沃野连成了一片。团场境内绿树成荫,渠道纵横,果园成片,农田无际,不但享有“塞外江南”的美称,而且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50年来,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开拓建设,目前农二师总人口20万人,拥有17个现代化团场,拥有耕地6.6万公顷、林园地9.1万公顷、草场20.6万公顷、水域4.4万公顷;拥有3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一个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交、建、商、贸全面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共同前进的特殊社会组织。凭借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温差显著的地域性优势,农二师紧紧依托地缘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出特色优势产品,以其内在的产品质量和外在的优良形象,打入了国内外市场。1994年,农二师被国家农业部定为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各类特色产品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也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塔河马鹿及其加工制品被称为“滋补圣品”、库尔勒香梨被国内外誉为“果品王子”,远销韩国、东南亚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7个团场盛产的棉花、水稻、啤酒花、甜菜、打瓜籽、番茄、枸杞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农二师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了工、交、建、矿、商、贸体系。依托天山山脉哈满沟煤矿,建立了开采业;依托地域性资源金鹿茸,建立了高科技制药业;依托阿尔金山国家第二大石棉矿产资源,建立了36团石棉矿;依托农产品资源,建立了番茄加工业;依托博斯腾湖芦苇资源,建立了造纸业;依托焉耆垦区甜菜基地,建立了制糖业;依托库尔勒垦区优质棉花资源,建立了棉纺业;依托库尔勒香梨和马鹿资源应运而生的龙头企业——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6月9日在上海证卷交易所成功上市。坐落在库尔勒市中心黄金地段、气势雄伟的鑫金三角商贸城,吸引着实力雄厚的商家和川流不息的顾客,目前成为库尔勒市最繁荣的商业区。天润农资公司已发展为占据巴州地区大部分市场的最大农资公司,同时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健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每年以亿元产值的速度发展。

在经济建设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社会教育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农二师拥有4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30多所中小学校,特别是近年来师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5.36万平方米、招生规模为60个班的华山中学,以“品牌”、“质量”和“规模”成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为做大做强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二师现有26所职工医院,16家科研机构,20多座集文化、娱乐、科技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270多座连队职工文化活动室,20多座电视录转台、差转台和有线电视台、站,2座国家级农场儿童文化(园),270多座托幼园(所),20多个小康连队。农场少儿艺术团曾荣幸赴北京中南海汇报演出并赴国外进行国际艺术交流。形式多样的农场体育运动会、农场艺术节,将农二师职工的文化生活烘托得绚丽多彩。

基础设施


师长政委

农二师党委书记、政委:习新民

农二师师长:黄金忠

农二师党政机关所在地:库尔勒市

地理气候

地理位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全师拥有国土面积73.97万公顷,其中农区56.11万公顷,山区17.86万公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所辖区域位于天山中部南麓,北到和静县水草丰美的小珠勒图斯草原,南到且末县,西到盛产白杏、核桃的轮台县阳霞乡,东南到若羌县石棉资源丰富的依吞布拉克镇,东北到库米什二十二团石棉营。

气候条件:农二师库尔勒垦区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和天山南麓霍拉山冲积扇上,焉耆垦区地处巴州北部山间盆地,气候温和湿润。

人口

人口现状:2006年,总人口20.84万人,下降0.01%。其中,男性10.99万人,汉族20.1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7362人。

就业人员:2006年末,就业人数7.57万人,增长1.3%。其中,在岗职工人数5.49万人,下降0.5%。

劳动报酬: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13332元。

师市概况:2006年末,农二师下辖17个农牧团场。其中二十三团、二十六团、二十八团、三十二团、三十五团保留番号。上市公司1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户,师直属事业单位45个。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GDP):2006年,全师国内生产总值27.79亿元,增长9.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61%、21.27%和30.12%。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2006年全师完成农业总产值27.26亿元,增长12.2%。 2006年种植棉花30.31千公顷,增长1.0%,总产(皮棉)7.85万吨,增长10.1%;粮食作物12.73万公顷,下降20.5%,总产7.52万吨,减少1.53万吨,下降16.9%;养殖业特色增强,年末,全师大小牲畜存栏数57.49万头(只),增长10.6%。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2006年,工业增加值3.62亿元。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完成工业总产值11.12亿元,增长10.9%。其中,完成轻工业产值7.94亿元,增长2.15%;完成重工业产值3.18亿元,增长41.3%。工业销售产值11.41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102.6%,比上年提高8.35个百分点。

科技

科 技:2006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252万元,开展各类科技研究、开发、推广项目7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兵团级项目13个,师自列项目58个。全师科技项目执行率达98%。通过兵团级验收的科技成果1项,通过师级验收的科技成果15项,其中,2项获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5项获师科技进步(2005年度)。

教育

教 育:全师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34所。在校小学生30193人,初中生16639人,高中生5676人。全师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100%。普通高中计划招生率60%,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90%,高考上线率94.7%。团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启动,4.20万名中小学生免除杂费336.70万元,1.80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书费267.20万元,补助公用经费575.30万元。团场寄宿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

文化

文 化:全师拥有转播差转电视台18座,调频和有线广播14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焉耆垦区广播电视联网工程基本结束。全师在中央级和省级新闻媒体刊用稿3226篇(幅),出版《绿原报》145期。

卫生

卫 生:全师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4个,其中,医院22所,卫生所(室)1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焉耆中心血站师卫生监督所各1个。床位总数1373张,卫生工作人员2570人。治理商业贿赂和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处见成效。

发展历史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部队。其前身是1947年2月,由三五九旅与晋绥军区派出的优秀干部和在山东渤海地区组织翻身青年农民建立起来的渤海教导旅,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师,解放战争中为大西北的解放,立下了辉煌的战绩和不朽的功勋。

新疆和平解放后,部队进驻焉耆、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等地。全师指战员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屯垦戍边、劳武结合”的伟大战略决策,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剿匪肃特、民主建设、改造起义部队、安定社会秩序的同时,继承发扬南泥湾精神,把在解放战争中形成的高歌猛进、无坚不摧的昂扬士气,转化为向荒原开战的雄风锐气,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生产建设高潮。1950年初战告捷,开荒造田10万亩,播种9.5万亩,生产粮食3162吨、油料1960吨,养畜1万头,产肉21吨,实现屯垦戍边开门红。随后六师在库尔勒地区修建十八团大渠,接着焉耆地区的解放一、二渠相继建成,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1952年,基本实现粮油肉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全师指战员节衣缩食,衣服不要口袋和领子,军帽省去帽沿,每人捐献3个月的津贴和菜金支援建设八一钢铁厂等重点项目,师后勤部也组建了被服厂、煤矿厂、皮革厂、铁木工厂、粮油加工厂,使六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到1953年,全师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34.9万元,较上年增长67%,为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3年6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步兵六师全体指战员集体转业,就地参加生产建设,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二师。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农二师隶属于兵团。

自1956年始,农二师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建成焉耆、库尔勒两大垦区的基础上,1958年又吹响了向塔里木进军的号角,全垦区仅用10个月时间就开荒45万亩,并建成艾沙米尔、大西海子水库和与之配套的恰拉干渠和铁干里克干渠。1966年,全师工农业总产值4096.53万元,创利润319.2万元,创造了农二师生产发展的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农二师的经济发展,1967—1969年的3年内全师累计亏损总额超过3600万元,其中1968年亏损额达1471万元。全师职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顶着林彪、江青集团的种种压力,掀起了大搞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二十九团在耕层土壤含盐量高达5%—10%的重盐碱地上,进行艰苦探索,采取挖排清淤、改建条田、平整土地、种稻洗盐等一整套综合治理盐碱的措施,首创单季稻“万亩过长江”的高产成绩。工业经济中,相继建成铁门关水电站、塔什店造纸厂、阿尔金山石棉矿等一批重点企业,使石棉、煤炭、纺织、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3年,全师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长期缺粮的塔里木垦区也彻底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

1975年5月,兵团体制撤销,农二师归属巴州。巴州成立农垦局,管理原农二师各农牧团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垦事业有了新的活力。农垦局198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810.27万元,综合利润达到1225.1万元。

三、1982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建制恢复,在全面进行企业整顿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使农垦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自1983年起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全部采用机械开荒、平地、挖渠、筑埂,使条田、林带、水渠、道路同时完成。各团场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初步形成了北(焉耆垦区)麦南(库尔勒、塔里木垦区)稻、北糖(甜菜)南棉、北果(苹果)南梨(香梨)、水库养鱼的农业格局。

种植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养殖业也有了长足进步。焉耆垦区重点发展细毛羊和牦牛,二十三团采用澳洲美利奴种公羊与新疆军垦型细毛母羊进行杂交,育成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在焉耆、库尔勒垦区推广,到1991年已发展至17万只,所产细羊毛在内地拍卖会上十分抢手。80年代养鹿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三十四团鹿场有马鹿850头,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马鹿饲养基地,产茸4.06吨,总产值达1100万元,经营利润达551万元。养鹿业已成为农二师畜牧业的强大支柱。

六师进驻巴州后于1950年开始造林,二十九团试验成功胡杨人工育苗新技术,总结出在重盐碱地造林的宝贵经验,中国科学院两次在该团召开西北地区盐碱地造林技术协作会议,学习推广这一技术。1982—1991年全师16个农牧团场全部实现条田林网化。在果园建设上,焉耆垦区以苹果为主,二二三团建成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库尔勒、塔里木垦区重点发展香梨生产,二十八团于1986年建成两万亩库尔勒香梨基地。三十一团女工张秀伦承包的10亩梨园曾创下亩产5555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工业上,师新建湖光毛巾被单厂、糖厂、制药厂和乌鲁克油脂厂,扩建湖光纺织针织厂、煤矿、石棉矿等直属企业,各团场兴办了一批团办工业和乡镇企业,如二十九团的孔雀棉纺厂、三十一团番茄酱厂、二十三团塑膜厂等都有一定规模。三十六团石棉矿成为农二师工矿业中惟一的大型骨干企业。师在库尔勒建起博斯腾宾馆,二十九团在乌鲁木齐建起孔雀大厦,为发展旅游饮服业打下了基础。

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垦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十五大召开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如新鹿药业、冠农果茸、华盛商贸、鑫金三角、天宇建设等股份有限公司。11家改制企业都取得良好效益、无一亏损。2003年6月,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4000万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农二师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2年,全师已有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23家,其中百万元以上的18家,全师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3.77亿元,在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9%。

改革开放促进农二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与1979年相比,全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68亿元,增长590.6%,年均增长8.4%;完成农业总产值9.90亿元,年均增长8.3%;完成工业总产值7.19亿元,年均增长6.4%;实现利润4500万元,而1979年全系统工农业平衡后还亏损127.44万元,各单位留成后实际亏损700.4万元;上缴国家税金6700万元;粮食总产6.0万吨,略有下降;棉花总产5.23万吨,增长13.1%;甜菜总产32.60万吨,增长15.0%;果品总产5.23万吨,增长12.1 %。造林面积16.50万亩,年末实有林地总面积38万亩,果园20.24万亩。年末牲畜存栏37.62万头(只),增长2.5%;肉类总产1.05万吨,增长5.3%;牛奶总产5700吨,增长8.9%。生产原煤22.20万吨,增长2.9%;石棉5.60万吨,增长7.2%;机制糖3.90万吨,增长9.9%;棉纱1.11万吨,增长11.3 %;棉布1390万米,增长5.8%;水泥13.30万吨,增长12.5%。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0万千瓦,增长3.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50台,增长4.0%,小型拖拉机1900台,增长9.5%;化肥施用总量(折纯)2.70万吨,增长6.1%。

五、农二师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取得物质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

2003年末,全师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900人,各类科研机构23个,有4个团场通过师级科技示范团验收,二十九团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团场,二十二团等3个团场被列为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团。全师有50%以上连队成为科技示范连,30%以上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自上而下形成广泛的科技示范网络,使“科技兴师”的战略目标落实到了基层。

从1978年至2003年,全师共完成科研项目465个,其中获得兵团级及以上的奖励77项。二十九团的《重盐碱地改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二十三团的《新疆细毛羊的育成》等15项获自治区科学大会成果奖,师农科所和二十九团的《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二十二团的《竖井明排结合改良盐碱地试验》获农垦部一等奖。被称为“中国长绒棉之父”的农二师原副总农艺师陈顺理培育出中国长绒棉新品种“胜利一号”、“军海一号”、“军海八号”、“新海十一号”等。三十四团农科所杨树新顶着“文革”的巨大压力,潜心研究陆地棉育种,培育出完全适合新疆特点的新品种“军棉一号”,已在全国11个省、自治区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几十亿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2年3月,六师于焉耆组建了八一子弟学校。2003年,全师拥有成人中专2所、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各1所、完全中学4所、师直职业高中1所、小学32所、初中26所,在校小学生23215人、初中生12914人、高中生3646人。全师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升级率均达100%,高考上线率92.51%,全师已有13个团场通过了“两基”验收。

1982年农二师恢复后,成立文联及所属各协会,广泛开展文学、美术、音乐、书法、摄影等创作竞赛活动,多次举办会演、展览、比赛,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继《从渤海湾到天山》、《瀚海潮》、《从南泥湾提来的花篮》内部出版后,《天山脚下的热土》、《西海》、《燃烧的绿色回忆》、《沙海击浪》、《含笑回眸》、《飞花流韵》、《绿原春湖》等著作相继正式出版,在社会上获得好评。师党委机关报《绿原报》于1985年2月恢复出版,1993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全国公开发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屡创佳绩。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全师拥有广播电视台24座、调频和有线广播站17座,有线电视已实现全师联网,拥有用户3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7%。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950年初六师卫生部在焉耆组建师医院。2003年末,全师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1个,其中医院24所、卫生所16所、卫生防疫站1所。师焉耆医院和库尔勒医院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二等甲级医院。床位总数1434张,卫生技术人员1672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二三团园八连职工张楠楠就连做梦都在笑:真没想到,自己承包的40亩戈壁滩红枣园能长得这么好,红枣个个大如梨!要知道,这在4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预计8240元,比1979年增长11.21倍,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师“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养老保险征缴率均达100%,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

六、50多年来,农二师前进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离不开巴州党委、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民族团结、兵地团结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1956年以后,地方党委、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支援农二师开发塔里木新垦区,扩大生产规模。1964年为支援农二师开发石棉矿,若羌县将米兰绿洲及开垦的2000多亩地全部移交农二师建设米兰农场(现三十六团)。1960年农二师将塔一场的11万亩耕地及附属设施与铁干里克公社交换;1962年又将塔九场的两万多亩耕地及房屋等设施移交给尉犁县。1964—1966年,农二师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帮助库尔勒县恰尔巴格公社、尉犁县塔里木公社等5个公社进行“五好”建设。

1982年农二师恢复后,开创出民族团结、兵地团结的新局面。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兵地团结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先后召开3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对135个模范单位和482名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二十八团、二十九团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二十八团医院副院长丁金玉数十年如一日到邻近的库尔勒市上户乡医院坐诊,并到乡村巡回医疗,为少数民族群众治病1.56万人次。1990年在全国首届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1982—1985年农二师抽调18名技术干部组成7个小组分赴库尔勒、尉犁、轮台等7县市传授地膜植棉新技术。1987—1989年又抽调9名农艺师到轮台、尉犁、且末三县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使三县棉花播种面积增加数倍,产量明显提高,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表彰。现全师已建起场乡、连村文明共建对子319个。

1997年,农二师根据州党委统一部署,承担了轮台县阳霞乡的扶贫工作。经过3年扶贫,该乡棉花单产由59公斤提高到85公斤,人均收入由700元提高到1504元。

长期以来,农二师为巴州的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受到巴州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自治区和兵团党委的充分肯定。

现状


50多年来,农二师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2年底,累计开荒189.77万亩,植树造林35.88万亩,修建水库3座,总库容3.65亿立方米,修建引水渠道9522千米,排水渠道7851千米,兴建水电站3座(移交地方2座)。累计生产粮食360.77万吨、棉花54.56万吨,油料1.18万吨、甜菜441.4万吨、肉类14.63万吨、牛奶5.85万吨、羊毛1.98万吨、果品57.90万吨、原煤854.02万吨、棉纱17.63万吨、棉布2.94亿米、机制糖51.00万吨、石棉73.1万吨、水泥152.28万吨,累计上缴税金8.23亿元。

在经济建设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社会教育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农二师拥有4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30多所中小学校,特别是近年来师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5.36万平方米、招生规模为60个班的华山中学,以“品牌”、“质量”和“规模”成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为做大做强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二师现有26所职工医院,16家科研机构,20多座集文化、娱乐、科技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270多座连队职工文化活动室,20多座电视录转台、差转台和有线电视台、站,2座国家级农场儿童文化(园),270多座托幼园(所),20多个小康连队。农场少儿艺术团曾荣幸赴北京中南海汇报演出并赴国外进行国际艺术交流。形式多样的农场体育运动会、农场艺术节,将农二师职工的文化生活烘托得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