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思潮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新自由主义思潮




基本信息


作 者: 张晓红 著 梅荣政 译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150193

出版时间: 2005-03-05

版 次: 1

页 数: 211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所属分类: 图书>教材教辅>大学教材

内容简介


《论新自由主义思潮》一书,是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项目“社会思潮与高校德育研究”所属课题的最终成果。《新自由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述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勃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分析了新自由主义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揭露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深重危害,着重评析了作为新自由主义变种的中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回击了它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批判了它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宣扬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新自由主义思潮》最后提出了深化新自由主义思潮研究,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界限的建议。

本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西方新自由主义谱系

一、概念界定:自由、自由主义、古典

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转换

三、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四、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评析

一、新自由主义勃兴的背景及其蔓延的渠道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三、新自由主义最终衰落的命运

第三章 中国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自由主义

二、20世纪50-70年代末的中国自由主义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自由主义

四、中国自由主义的显著特点

第四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评析

一、皈依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方向

二、张扬“私有制优越论”

三、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四、兜售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改革方案

五、主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模式

六、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质和危害

第五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政治理论评析

一、攻击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要求政治上与西方接轨

三、诋毁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四、鼓吹“告别革命”

五、宣扬“腐败有利论”

六、主张“政治多元化”

第六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文化理论评析

一、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抹杀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否定爱国主义精神

四、污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五、消解主导意识形态

六、宣扬“意识形态多元化”

结束语

一、充分认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二、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

三、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四、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文摘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①。对这些问题给予理论上回答和科学说明,必然向前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要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作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这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福祉的大事,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忽视、轻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丧失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和控制,舆论工具就会由党和人民的喉舌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最近,党中央再次强调:“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②这一举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才能抵制和战胜新自由主义。

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深信,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会进一步凝聚并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必将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