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文学奖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姚雪垠文学奖




概述


姚雪垠文学奖(始于2003年) 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根据著名作家姚雪垠的遗愿及捐款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专门奖励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该奖每四年评选一次。

简介


姚雪垠文学奖(始于2003年) 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根据著名作家姚雪垠的遗愿及捐款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专门奖励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该奖每四年评选一次。

作协的决定是,在中华文学基金会内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该奖项每四年选评一次,和茅盾文学奖的区别是,首先得是长篇,单部作品字数低于20万字的不考虑;然后必须是历史小说,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辛亥革命前的。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不在参评范围内。

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一场专门针对长篇历史小说的颁奖在北京举行,凌力、二月河等知名作家的作品榜上有名(本报11月14日第五版曾作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为什么样的作品颁发?和茅盾文学奖有无重复建设?……带着疑问,我们进行了访问。

姚雪垠的两个心愿

“我父亲是1999年4月份去世的,他有两个心愿没完成。”这个奖项的最初发起者、姚雪垠的儿子姚海天先生对记者说,面色凝重。

“第一个心愿,是把家里的藏书手稿赠给国家。老人逝世后,我们就将家中的大部分藏书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老人的第二个心愿,就是设一个奖项,来鼓励埋头写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家。

写历史小说,尤其是长篇,那种艰苦,局外人很难想象。《李自成》第一部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结束后,姚雪垠害怕自己的身体撑不到把全篇写完,于是开始倒着写,先写最后一部。“后来艰苦到什么程度?80多岁的老人,一天有的时候只睡两三个钟头!”

“我们了解老人的艰辛,所以能理解他的愿望,并努力把它变成现实。以前《李自成》一二三卷虽然发行了500万册,但稿费非常低,只有3万余元,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由于第四卷和第五卷的出版,前三卷的重印,主要还有电视剧的版权等,我们凑了50万元,然后我给作协党组写了信。”

作协的回信以公文的形式出现。回函对姚老的愿望表示了支持。函上说,“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极大支持,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此举必将带动更多的作家来关心和支持文学事业”。

作协的决定是,在中华文学基金会内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该奖项每四年选评一次,和茅盾文学奖的区别是,首先得是长篇,单部作品字数低于20万字的不考虑;然后必须是历史小说,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辛亥革命前的。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不在参评范围内。

至此,一个专门为长篇历史小说而设的奖项出笼。11月5日,首届姚雪垠文学奖在京颁奖。

姚雪垠文学奖 - 获奖作品是怎样选出的

一部符合参评条件的作品,要在获奖名单上留下名字,主要有4个渠道。中央和各省区市的作协,可以推荐两部;各省区市的出版社,相关的研究机构,每位评委各可推荐两部。

评委的产生,直接关系评奖的含金量和公平公正。姚海天介绍说,评委的人选主要由中华文学基金会提出人选,他本人也进行了推荐,共聘请了13位专家学者。一开始就注意了权威性和多层面。

“我们的评委中有教授,有文学评论家,老编辑,史学家等。既有懂历史的,也有懂小说的,部分评委还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委,目的就是保证这个奖项的权威、公正。”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评委的构成成分,组委会还考虑选择一个作家来作评委。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最终没有做此选择。

“从程序上说,由于经费等原因,我们还没有大的突破。还没搞建立评委库啊,京外评委不少于1/3啊等等。”姚海天说。由于成本等因素,也没有像中国图书奖那样,把名单交给读者,把反馈作为一项指标。“评选的公正主要靠评委的人格和责任感、荣誉感。”

评选分初评和复评两个阶段,前后时间将近两年。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告诉记者,他是这样作评委的:首先要通读作品,写出初评意见,经过交换意见和投票,在将近50部作品中初评出14部参加复评。复评的作品经过全体评委的讨论、磋商,甚至是争论,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5部获奖作品。每部作品得票必须超过2/3。

评选的标准和原则是,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深刻的思想性、严肃的历史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3个硬性指标。

“阅读量非常大,仅仅看完一部作品,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比如二月河一部《乾隆皇帝》就有300多万字,但评委们都做到了严肃认真,公正透明。”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朱晓岭表示,评委的工作让她感动,整个评选工作公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