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一心


一心,读音yīxīn,释义是1.一条心;同心;齐心;《书泰誓上》:“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2.忠心;全心全意;《书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3.专心;一心一意;《报任安书》:“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4.一样的心意,无所偏爱;《列女传魏芒慈母》:“君子谓慈母一心”。5.一个人的心意或整个心思;《庄子天道》:“一心定而万物服”。6.佛教教理上的一心;《禅源诸诠集都序》:“(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佛教实修上的一心;《观音义疏》:“此乃无一亦无心”。



词语释义


一心 yīxīn

(1) [wholeheartedly;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地;专心;一心一意

一心为革命

(2) [of one mind;be at one]∶齐心;同心

万众一心

词语示例


1.一条心。同心;齐心。《书泰誓上》:“ 受 ( 商纣 名)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韩诗外传》卷六:“故近者竞亲而远者愿至,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后汉书朱儁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唐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既然彼此一心,要看破些枕席私情,认定了伦常至性,把他激成一个当代人物。”

2.忠心;全心全意。《书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孔颖达 疏:“长任一心以事君,不得怀二意。”《晏子春秋问下二九》:“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后汉书方术传李郃》:“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宋 苏轼 《霍光论》:“而 霍光 又能忘身一心,以辅幼主。” 太平天囯歌谣:“打仗不怕 清 将猛,一心为民保 天囯。”

3.专心;一心一意。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见道,袖剑入内,一心待斩 妲己 ,与母报仇。”《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见这屋里没什么可风雅的去处,少不得也得一心扑到书本儿上去。” 老舍《正红旗下》九:“ 多甫 一心要吃枣子,手老想往包袱里伸。”

4.一样的心意,无所偏爱。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芒慈母》:“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率导八子咸为 魏 大夫卿士,各成於礼义。君子谓慈母一心。”

5.一个人的心意或整个心思。《庄子天道》:“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孟子告子上》:“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唐 陆龟蒙《风人诗》:“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一心如瑞麦,长做两岐分。”《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红楼梦》第一百回:“ 金桂 听了,一心的恼意。”

佛教用语


【一心(梵eka-citta)】

经典中,此词有多方面的用法,但大致可分为教理与实修两方面。兹分别说明如下︰

[教理上的一心] 指法界的体性或有情之阿赖耶识等。‘一’有唯一、无二、平等、绝对的意思;‘心’的意义则没有一致的指谓;它可以指真如、如来藏,也可以指第八阿赖耶识,或是一切心、心所,乃至肉团心。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有十门分别,其第八云(大正48401c)︰

‘心通性相,名同义别者︰诸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或赞心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恶心、净心、垢心、贪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于境;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乃至种种相违。若不以诸宗相对显示,则看经者何以辨之,为当有多种心,为复只是一般心耶?今且略示名体︰泛言心者,略有四种,梵语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此是身中五脏心也。(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所善恶之殊,诸经之中,目诸心所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故。(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真实心,此是真心也。’

宗密《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二也有同样的说法,宋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一则祖述其说。向来华严宗的传承多沿用此释。但是关于此词的梵汉对译,贤首《入楞伽心玄义》云(大正39430b)︰‘名楞伽纥伐耶,此云楞伽心,即此本是。旧云干栗太心者,讹也。’这是否定将此字分别译为肉团心和坚实心。所以主张梵汉对译之四心者,只有圭峰宗密、长水子璇一派,而且此后对此说予以评破者颇多。但是就诸宗对于心的意义的各种解释看来,这种四心的区分还是最得要领。

贤首《华严五教章》卷二广泛说明诸教所依心识(大正45484c)︰

‘小乘但有六识,(中略)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中略)始教于阿赖耶识但得一分生灭之义,以于真理未能融通,但说凝然不作诸法。(中略)终教于此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故论但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中略)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如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法门者,是前终教中染净镕融无二之义;净名所显离言不二是此门也。(中略)圆教即约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中略)由此甚深缘起一心,具五义门。是故圣者随以一门摄化众生。’

而将上述五教之一心尽摄于五门之中,如下所云(大正45485b)︰‘(一)摄义从名门,如小乘教说。(二)摄理从事门,如始教说。(三)理事无碍门,如终教说。(四)事尽理显门,如顿教说。(五)性海具德门,如圆教说。’

盖小乘之中,有一心之名而无其实;始教与终教皆以阿赖耶识为一心。其中,始教所指的是事的一心;终教的是理事无碍的一心;顿教则是把一心当作极尽一切差别事相,不可说的、绝虑的真心;圆教则把一心当作事事无碍、法界圆融、一即一切的理体。

宗密《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亦约五教来说明心的区别(卍续7844上)︰

‘第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二乘之人实有外境,不了唯心;纵闻一心,但谓真谛之一心;纵云外法由心转变,亦不得言境即是一心,(中略)故言假说一心也。第二,大乘权教异熟赖耶名为一心,简无外境,故说一心。(中略)第三,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理无二故,故说一心。(中略)第四,大乘顿教泯绝染净,故说一心。谓清净本心本无染净,对妄想垢,假说为净;妄既本空,净相亦尽。唯本觉心清净显现,为破诸数,假说一心也。(中略)第五,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全真心现也。谓未知心绝诸相,令悟相尽唯心;然见触事皆心,方了究竟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依据上列所说,可知虽然同说‘一心’,实则蕴含多层意义。大乘权教,即唯识家所说的一心,是指一切万法皆是阿赖耶识之缘起,心外别无实法的一心。而大乘实教,即《大乘起信论》等所说的一心,即论中所谓的‘众生心’,贤首释之为‘众生位中的如来藏心’。此心具真如、生灭二门,总摄染净一切诸法。理体无二、平等绝对,故称一心,也是所谓理事无碍的一心。又,大乘顿教,即《维摩经》等所说,是以泯绝染净,不可言、绝虑为一心。而别教一乘,即华严宗所说总该万有,亦即是这个一心。所谓总该万有的一心,是由清凉澄观所创,而圭峰宗密加以祖述阐扬,亦即是将一真法界又称为一心法界。《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说明普贤所入的境界(卍续7843 下)︰ ‘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中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中略)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

又,《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以‘全拣’、‘全收’二门分别此真心,即(大正48405c)︰

‘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如上所说,俱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故云︰非识所识、非心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绝百非也。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界;心悟故从体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辩十力、妙身净刹,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起诸法,诸法全即真心。’

‘全拣’是直指灵知不昧之心。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灵知之心与木石相异,是故简去其他妄法。‘全收’是说一切色心染净诸法,皆是天真自然,法法无一不是真心,因此没有应当简去的任何一法。这个说法是调和南北宗禅,主张教禅一致的清凉澄观、圭峰宗密二师的独特说法,所以很难说这就是华严的一心说。虽然如此,若以其所谓真心为总该万有的一心的话,则正与《华严经》的法相一致。《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大正9465c)︰‘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即所谓三法无差之经文。关于此经文,天台宗的说法是把它解释成三法互为能所,而心为迷妄之心;若举此心,则心为能造能具,佛与众生皆其所造所具;同时,若举佛,则佛为能造能具,心与众生为其所造所具;若举众生,则亦同。是故心是其体三千、佛也是其体三千、众生也是其体三千,故说三法无差。

但华严宗的解释则大异其趣,《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正35215c)︰‘心作佛,心佛无别;心作凡夫,心凡无别;能所依同,故云无别。’此乃以心为能造,佛与众生为所造,以释三法无差。又,《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之下(大正9558c)︰‘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约五教而释此一心,广为说咋重唯识,其中后面的三重,即是华严的一心。又将十玄门之第九,称为唯心回转善成门。贤首在《华严五教章》卷四释为(大正45507a)︰‘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若是如此,则在华严宗虽称‘三界唯一心’、‘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但也是常常以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心为一心,此一心总该万有。将此称为‘但是一心作’、‘三法无差’。所以这和天台宗所主张的一切诸法的本性本来‘三千圆具’,非由心生,非由色生,法法尘尘,本来如是,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其体皆同是三千的这种说法,大异其趣。天台宗提到一心,多是指能观之心,而所观之境则称一念,如所谓‘阴妄一刹那心’、‘介尔妄心’即是。认为若是圆论诸法,则如前面所说的‘法法尘尘,本来如是’,十界诸法不论是色法心法,不论是真妄粗细,皆是此‘三千圆具’的诸法。然若欲修显,则须把握近要的一念,作为行人解行之下手处。故不远求观境,而是就近对各人现前刹那之间所起的微弱纤介的妄心而观三千。所以天台宗所说的‘介尔妄念’、‘阴妄一刹那心’,唯是示观境之近要。若言其体性,则一心、一念、一色、一尘,皆同是三千圆具之法。故若称它为一念无念、三千实性的话,就不必特别论及一心了。

[实修上的一心] ‘一’是专一无二之义,‘心’是思念。是指定安心、修起行时,思念专一,无乱他想。天台智顗在《观音义疏》卷上区别事理之一心,而谓( 大正34922c)︰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系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中略)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

日本净土宗镇西派良忠《观经散善义传通记》则将《华严经》的‘三界唯一心’视为理一心,并相对于此而立事一心;在事一心中又分为定和散之一心,将此二种一心称为起行之一心,与此相对,又有安心之一心,即(大正57648c)︰

‘一心之言广通理、事、定、散、起行、安心。理一心者,心性平等,无有差别,指此一理,名为一心。华严经云︰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事一心中有定散异。定一心者,三昧相应,都息余缘,名为一心。玄义分云︰想心都息,缘虑并亡。散一心者,虽行散善,随分摄心,以等持分,名为一心。论注云︰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定散一心并属起行。安心一心者,心中思定出离要道,不假余法,名为一心,故论注下释三信已云︰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又下文云︰汝一心,正念直来。所言一心者,即三心也。又玄义分云︰一心信乐,求愿往生。此指诚心,名为一心,故知安心亦名一心。五种正行皆云一心,应是安心。’

此中所说的理一心,与《观音义疏》的理一心,其义有别。《观音义疏》的理事一心,皆属起行,但如云‘一心归凭’时,应属安心。

西山派显意在《观经玄义分楷定记》卷一,指出一心可就安心及作业两方面而说。就安心说,或者说与至心相对。就是说,无上心也称为一心,因为是一实心的缘故。或者说总括三心名一心,因三心无不是专念心故。所以《起信论注》以为三种信心,名为一心。可是这两种说法,终究归于一致,因此就三心之体说,只有一个,而且互相融通。

若就作业方面说,或者以为与无余修、无间修相对。也如《起信论注》所说,专念弥陀,令心相续,不杂余想等。或者可以说,总摄四修名一心。

日本真宗所谓安心的一心,正如将三心分为自力与他力,此一心也有自、他二义。其中自力的一心是定散心,他力的一心则不然。《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就一心,有深有浅。深者利他真实之心是也。浅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而就其安心之一心的名义,圆月在《宝章论题》中,列举五义︰

(1)如〈信卷〉云(大正3607b)︰‘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以及《尊号真像铭文》中所说的,一心即对于教主世尊之教示无二心、无疑心。此种说法,是以能心之心相无二,故名为一。《善见律》就有称疑为二心,无疑心为一心的说法。

(2)〈信卷〉云(大正83604a)︰‘合三为一。’这就是指数量的一,相对于三而说一。

(3)〈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言一心,二行无杂故言一。’这就是约‘行’而说名一心,也就是行一。

(4)《宝章》以为所谓一心,即心一向专注于阿弥陀佛,而不并存有二佛。这是约所信佛体说,就是信不并二佛之心,名为一心。

(5)《御一代闻书》末所说的,信赖弥陀,则与如来的佛心成为一体。这是约佛心凡心一体而说的,也就是显彰信体之德,以同一为一。

此外,宏远的《净土论讲苑》有四义之说,宝云的《教行信证好密》则以‘一’为‘无疑’之意。文繁,兹不赘。

《佛学常见词汇》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

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

《佛光大辞典》

 梵语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一)即宇宙万有之根本原理,绝对无二之心性。如入楞伽经卷一(大一六五一九上):“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又宗密之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以一心配列五教来说明,即:(一)假说一心,小乘行者承认心外另有一外境存在,故心系有名无实者。(二)事一心,乃大乘权教所谓异熟之阿赖耶识。(三)理事无碍一心,即大乘实教之如来藏藏识。(四)绝对一心,指大乘顿教中超越染净者。(五)总赅万有一心,别教一乘已尽舍万有者,别教称一心为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亦即一心不外宇宙本体之意。天台宗有“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之说。[华严五教章卷二、宗镜录卷三十七]

(二)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一○下):“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成唯识论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

(三)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净土宗尤其重视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据无量寿经之说,一心具有至心、信乐、欲生中国等三信。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一心包含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义同阿弥陀经所说之“一心不乱”。[观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下]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止观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又,一心有事理之二种:无余念为事之一心。入实相为理之一心。观音义疏上曰:“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乃至)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相关分词: 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