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2月1日)

平装: 33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0493853, 7500493851

条形码: 9787500493853

尺寸: 23.6 x 16.6 x 2 cm

重量: 458 g

作者简介


武新军,1974年出生,河南安阳人。2004年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于河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曾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论著有《聚焦二十世纪》等。已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内容简介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在充分尊重史料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借鉴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审美意识形态”两个概念,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内部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既不把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简单理解为对抗性关系,也不把二者视为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把文艺看作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侧重于分析意识形态结构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意识形态结构如何审美化、以及文艺生产在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在《文艺报》研究中,紧扣十七年与新时期意识形态内部激进思潮与保守思潮的反复较量,通过多重话语分析方法,深度呈现两个时期文学内部的张力,及其在复杂的张力中发展演变的过程,呈现出当代文学发展演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呈现出大量被今天的文化语境遮蔽的文学史的记忆,揭示同一时期文学内部和不同时期文学之间复杂、隐蔽的历史联系,有助深化当代文学史研究。

目录


绪论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

——《文艺报》(1949——1989)研究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文艺体制

第一节 当代文艺刊物管理体制的生成与变革

第二节 作家管理体制与文艺队伍建设

第三节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四节 “十七年”文艺传播方式

第五节 稿酬制度的变迁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

第一节 “本质”与“现象”

第二节 “生活整体”与“局部生活”

第三节 “光明面”与“阴暗面”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主体的失落

第二节 “主体性”大论战

第三节 “向内转”的交锋

第四章 意识形态与人物形象

第一节 在单一纯粹与丰富复杂间摇摆

第二节 “十七年”人物关系设置规范

第三节 “由落后到转变”

第四节 从“无产阶级英雄”到“社会主义新人”

第五节 “复杂性格”大论战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创作方法

第一节 两种现实主义的较量

第二节 世界观与创作方法

第三节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第四节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文学传统

第一节 文化交流与反帝、反殖民统一战线

第二节 亚非拉文学与“十七年”文学

第三节 民族文学传统与西方文学传统

第四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文学

第七章 意识形态与当代文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节 政治性与真实性

第二节 政治性与艺术性

第三节 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 理性与感性

第八章 人道主义与当代文学

第一节 两种人道主义的较量

第二节 阶级性与人性

第三节 人性与社会实践

第四节 人性与历史

第五节 个人与集体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