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南宁:中山饕餮邕州地标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忆南宁:中山饕餮邕州地标


邕州地标,中山饕餮。

中山路,凭江临风,是城邑中轴,是城郭地标,是城市脊梁,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读本,是南宁城市历史最深厚的积淀,赋予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城邑气质。

中山路,南宁饕餮。这里有最“本质”的“皇城根下”的平民美食,成就了一条与南宁共生共荣的城市符号——中山路美食一条街。

中山路,美女如云,是男人“打望之地”,是邕城夜幕下一道靓丽风景。南宁中山路,宛如重庆解放碑。美女出没的地方,一定是美食云集的地方。入夜,美女成群结队,流连于夜市之间,犹如夜市餐桌上的灯笼辣椒:红红的、辣辣的、诱人的,可爱得近乎可怕。

打开百度,搜索红透网络的安妮宝贝经典语录:“生活就像一颗多汁的石榴,只能一粒粒剥下来放在唇间体会,闻不到芬芳,却会留下一手艳丽的色彩。”中山路,东西南北,清鲜爽滑嫩,酸甜苦辣咸,香辣脆肥浓。在这里你总能找到自己钟爱的那一味。完美饕餮,余香袅袅。

中山路,世事沧桑。以空间演绎传奇,以时间回望历史,不仅有商贸的繁盛,还有食事的瑰丽、文化的传承、城市的记忆。

中山老者 口述历史

金宗瑞,一位世居中山路、年近八旬的老者。中山路西一里6号,一座有近300年历史的老宅。我们与金宗瑞有了一次关于中山路前世今生的亲密接触。

金宗瑞老人戏称自己为“卢沟桥”,意即“卢沟桥事件”那一年生的人,人生经历有如“卢沟桥”般久远沧桑。

金宗瑞的祖屋建于顺治年间,为先祖文学所建,至今已延续祖孙12代。祖屋为三进式,门庭高悬“武仪都尉”匾,堪称大户人家。昔日的奢华气派依稀可见,如今门墩、门楼木条尚存。1939年日军轰炸南宁,祖屋被毁。剩下的一进如今面向中山路西一里巷口,二进地基为当初的石条青砖,三进仍保留祖屋原貌,只因年久失修,日渐式微。

金宗瑞老人在中山路祖屋出生,后在兴宁镇中心小学(当阳街)读书,中学在私立中正中学就读。14岁时休学,在中山路随父做“生油折卖”“找补铜仙”等生意。不久入私立学校会计专业就读,结业后入酒类专卖局和专卖事业公司工作。解放后先后在街道、市商业局、南宁百货站等单位工作,后退休。

中山路原为马草街(旧日为南宁专门卖马草的街),后因“孙中山文化”的影响,由于全国各地省会城市中心区都有中山路,因马草街位于南 宁中心街区,遂改名中山路。

据老人说,当初中山路并非如今的美食一条街。过去的中山路小食多为“担头”(零担)买卖,并非如今一些档铺所谓的“中山路传统美食”。

旧日中山路,却是府衙众多,店铺林立。有李宗仁的宪兵营部(原加油站旁),有专供祭祀的曾屋祠堂,有“王昭明牙科诊所”,“华丰”白蚁店,“大华”旅社,“公和堂”、“西万盛”药材店,“合生隆”酒铺,“华记”洋铁铺,“万利”酱园等,更多的是一些不知名的百货店、杂货店、鞋店等。其实,当时中山路最有名的饮食店和传统食品并不多见。最著名的主要有“铨记”饮食店的杠打猪手面、鸭腿面,“大众”饮食店的北方大包,“耀记”饮食店的芝麻糊、花生糊、绿豆沙、京粉水圆,“娃记”饮食店的米粉等。

如今远近闻名的中山路美食一条街,则是近二三十年前逐步形成的。据官方提供的资料,如今的中山路美食一条街正式成型于1982年,当年只有几家小吃店铺如凉茶、米粉、芝麻糊等,到如今已发展至夜市摊位198家。经营品种囊括东西南北中、酸甜苦辣咸,经营中外名小吃,南北风味近千种,每晚营业接近20万元,成为外地人了解南宁的一个窗口。因为如此,被评为南宁十大城市旅游名片。当然,这是对南宁饮食文化的传承和贡献了。

繁华中山路夜市一条街

中山夜市 美食之地

认识和品味南宁,是要从中山路夜市开始的。

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来过中山路夜市,他是如此描述中山路夜市以及一群饮食美女的夜生活的(为叙事情节完整,故大篇幅节选摘录此文):

确切地说,南宁是属于夜市的,夜市又是属于女孩子的。

当她们同落日一起安睡过一个时辰后,又几乎同新月一起苏醒,悠悠上夜市去了。

被烤炙了一天的城市,热气已经消退,沉静的邕江将凉意浸润过来,风变成了佛手,同时闻到了花的香味,新熟的荔枝的香味。

月亮美好,夜月凉爽。因为白天的高温,能量消耗巨大,这个城市的人要以每顿大量食肉来滋补身子,但他们不用担心身子臃肿,这里恰是女孩子最为称心如意之妙处。她们三五成群,手拉手从街上横过。一家挨一家的店,冒着腾腾的蒸气香味,在勾引她们。但煎鱼、炸乳鸽、瓦煲饭并不中她们意。

她们不愿坐在高凳上同浑身汗味烟味的男人们进餐。进到螺蛳摊里,她们分坐在小小的矮凳上,互相挤着,皱着鼻子闻锅里的香味。买一蜿石螺,她们长长的纤指一起活动,针尖挑出那一点嫩嫩的白肉,就放进已经出来迎接香酥的舌尖上了。肉不能立即满足胃的要求,却为长久的满足细嚼慢咽。吃兴十分馋,吃相十分雅。鼻尖上冒出细小的汗珠,巧巧的小口被油腻所染,动人得让卖主也看呆。这时候,夜色更浓,花的香味、肉味,还有一种薄荷的什么味,使她们极度舒服。

子夜悄然来到,街上大量的女孩子突然没有了。路灯显得明亮,街石却失去光彩。几乎与此同时,那幽幽的公园里,那黝黝的棕榈树下,却走动了无数的影子。有精力的她们却“饥饿”了一颗小小的心,于是便各自分手,到各自约定的地点,与另一个会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物相会。差不多很浓的夜色就被嘁嘁喳喳的细碎之声稀释了。他们在这个时候不要太阳,甚至也嫉恨月亮。他们在黑暗里各自又闻到对方的气味,听得见对方的脉搏,看得见对方的眼睛,抚摸到对方跳动的心。时装可以裹身,螺蛳可以饱肚,恋情却可以供心饱餐。

当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腿裤腰和脸上那茸茸的汗毛,她们才带着满足的心和一副疲倦的身子,回家去了。

不愧大家风范,把中山路夜市和“宵夜”后的南宁美女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旧日中山路

中山老街 厚重精深

中山路,更是南宁的城市符号,堪称南宁的“皇城根儿”。

宋朝时,邕州太守刘初创建“宋城”。据史书记载:“宋元丰三年,石筑城墙,开城门,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人称宋城。”邕州城垣从南门(中山路)开始,沿南环路,过电信大楼,向北至文化宫,折回百货大楼、水塔脚,转当阳街,接临江路,再回南门,形成完整的“城郭体系”。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记载:“南宁城北狭,西阔,此乃望仙坡来龙,西乃濒江处也。北、东、南各一门,皆偏于角上。”“万历三十年新辟南门”。南门即现在的中山路与南环路交界处。至今,老人仍称中山路为“南门口”。有草鞋街,多为布衣所居。

据史料记载,中山路北段地域,是南宁府署。明洪武三年,南宁府署由同知王骥初建,永乐中知府李日成修建,后明清两朝知府同知 也多次修建。永历二年、四年,桂王两次来邕,把此作为王宫。老南宁称为“府门口”,清末民初称为衙府前街、府治东街、府治西街、中府街、王宫巷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门外壕塘用石料修建一座七拱桥(今中山路中段)。光绪三十一年在邕江沿岸兴建商埠、码头、马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1日),南宁商埠对外开放,外国商船入邕经商,形成了今日中山路商贸繁盛的“城邑之郭”。随后,英美等外国资本向邕江南岸扩展,兴建码头,推销石油等产品。

中国人是很讲究传统的。中国的传统把城市的速度提升到打造国家的高度,中轴线被视为城市的脊梁。

中国的城市规划最强调中轴线。《周礼》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 夫。”中国中轴线的典范是北京,它以故宫为中心,南至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形成8公里长的城市中轴线。

而中山路正是古邕州的中轴线,符合中国古代都市“不正不威”、“居中不偏”的传统理念,是城中脊梁之所在,说明古邕州城文化之厚重精深,源远流长,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古邕州的中轴线由南城门和坐落于北城门轴线的钟鼓楼构成。南城门为中山路中段和南环路交会处,钟鼓楼坐落于共和路和民族大道交会处。“三点一线”构成古邕州的中轴线。“左祖”为共和路和民生路交会处南宁饭店内的孔庙。“右社”为“社稷坛”,“在城东一里,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府郭南建,久圯,清雍正十年知府张汉、知县陈旭改建”。

今日中山路

中山饕餮 邕州地标

千年沧海桑田变迁,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南宁人自己的中山路。中山路是南宁的脊梁。在我的心目中,她更像是一个宽厚的长者,见过很多风雨,见过很多世面。她更是南宁一个珍贵的城市符号,承载了南宁的记忆。她代表了一种精神。不要觉得南宁有速度、有高度,其实,南宁还是很怀旧的。

烈日当头,骄阳似火 ,拿着照相机,独自来到这里,走在古老的中山路,似乎在与她道别。对我、对南宁人来说,对中山路充满了眷恋。因为这里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期望。

中山路,南宁的符号。她与我、与每一个南宁人相关。因为,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希望,把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因此,我用相机记录她的容颜。希望中山路夜市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相关分词: 南宁 中山 饕餮 邕州 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