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情结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隐士情结




隐士情结——概念


隐士,简单地说,是指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并且具有较高的声望的人.“隐逸”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把自己潜藏起来,与尘世隔离,被人们称为“隐士”。《嘉靖邵武府志》卷十四隐逸序:隐士,高名也;隐居,修其所达之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隐士情结。试想,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逼得无路可退的时候,当我们面临种种诱惑而身心俱疲的时候,当我们左冲右突仍无法找到慰藉心灵的途径的时候,我们是否萌生了退隐的想法?我们是否憧憬那种闲云野鹤、恣意遨游的境界?

隐士情结——产生


凡人和名人一样,都有那么一些隐士情结。名人整日为名所累,有点隐士情结名正言顺。而凡人没名没利,但却整日为烦恼、恩怨、包袱和羁绊所累,也会产生隐士情结。

隐士情结——类别


古代隐士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天生的隐士,二是后天的隐士。

隐士生活情节天生的隐士可以说是他们的性格与爱好决定了他们一定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因为只有这样一条道路才适合他们,只有这样一条道路才会让他们感到人生的快乐与意义。他们在选择这条道路的时候完全是自发自愿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选择的时候心情也是愉悦的,没有痛苦和矛盾心理。

后天的隐士,也就是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想做隐士,他们有满腔的热血,他们有满腔的抱负,可是当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抱负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是实现不了的,于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他们不得不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这样的隐士在刚选择隐居这样一条道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就像蛇蜕皮一样是一种挣扎、一种阵痛,但挣扎、阵痛之后他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同时开始接受并享受自己选择的隐居生活。简单地说,后天的隐士在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官的时候,才选择另外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即做隐士。

天生的隐士也好,后天的隐士也罢,他们一旦选择了这条道路,就不再后悔,他们将会承担这种选择带给他们的一切,无论是快乐或者忧伤,他们将在这条道路上行走一辈子,直到死亡。

隐士情结——文化差异


隐士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所谓隐者的思想内涵迥然有异。西方文化的隐者归于自由主义范畴,略带民主政治的色彩,即坚持个人独立,坚持超然物外,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放弃社会活动;印度的隐士,则完全出世,甚至出家、苦行,除了自己的信念,其他的一概不论,完全的纯粹的与世隔绝的状态。

中国的隐士则不然,往往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除了小部分天生隐居外,大多数都是人生蹭蹬,经历种种不平,遭遇无数碰壁,最后心如死灰,归隐山林;抑或是胸中丘壑万千,却无可施之处,天地虽广,却难觅英雄用武之地,沮丧之余,终老泉下;要不就是生逢末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空怀满腔抱负,却因群小当路而不得伸张,痛苦绝望袭来,遂萌引退之意;还有一类,信奉老庄,崇尚精神的绝对自由,自视清高,出淤泥而不染,像是遗世而独立的一丛幽兰,身处空谷,怡然自得,偶有恶风吹来,则和光同尘,明哲保身,以全其志。中国古人的“隐士情结”,从思想起源和涵括内容来看,其最基本的哲学根底应该在于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创立了精邃博大的隐逸哲学。老子的“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虽系政治哲学,但却深深地关切着人生的自由和安逸问题。如庄子的“无为”观点,后来又夹杂掺和了某些儒家正统思想,诸如“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佛家尤其是禅家的一些处世观点,譬如“放舍身心,令其自在”……政治黑暗和人生失意乃是归隐者的外部根源。而内部根源则是儒家、道家两种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中,都包含了归隐的思想,无论是孔子门生,还是老庄弟子,都能从自家的经典中找到归隐的理论支持。孔子曾说,如果他的思想得不到认可和施行,他将乘竹筏,隐居海上。儒家还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隐居避世,远离纷扰。老庄主张清静无为,因应顺势,不做违背规律的事情,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被认为是隐者所信奉的圭臬。很多人都认为隐士是道家的专利,即是因为老庄超然物外、齐物逍遥的观念。中国的隐士像一线风筝,精神和思想超然物外,飘摇于自由的空间,但根却扎在深刻的社会现实当中。

隐士情结——反对观点


有人认为隐士在社会动荡、战争期间仍然归隐山田,自得其乐,是麻木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但对于以上反对观点,也有人认为,社会动荡、战争等也都是人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点爱好自然与平和的精神,或许动乱和战争也会更少。

隐士情结是中国数千年来绵延不绝地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提起“隐士情结”,总是要说到大诗人陶渊明,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很多中国文化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和恬静。所以数千年来,隐逸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颇为热衷的人生形式,不断有人从纷乱、烦恼的生活中逃出,走到深山密林之中,寻求庇护和宁静,体验“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的滋味。他们有的隐于诗,有的隐于画,有的隐于书,终生孜孜不倦,多有所成。当个人之力不足以改变社会环境时,退而自保、守志、适意;进而多方面追求和实现生命价值,这不仅无可非议,而且也是值得尊敬的。

相关分词: 隐士 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