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电影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印度尼西亚电影


由于长期处在殖民统治下﹐印度尼西亚电影生产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有荷兰人和华人资本的小电影公司出现﹐荷兰人所拍影片多模仿好莱坞情节片﹐华人所摄影片则多为侦探﹑神话和武侠类﹐且产量都不高。1933年﹐印度尼西亚人巴什蒂亚尔埃芬迪与中国人一起导演了第一部有声影片《安佳达西玛》﹐1942~1945,电影业完全控制在侵略者日本手中,直到1948年,电影生产才开始恢复。1963年发生政变後﹐影片产量减少。但到1985年以后,印尼电影复兴。



发展历史


二十年代

自20年代末以来,荷兰人在印尼开始拍摄和放映一些影片。据说第一部影片是由荷兰人克鲁格于1927年在万隆拍摄的,片名叫《忠心的猴子》,其内容是根据巽达地区的民间故事编写的。此后每年生产2~3部影片,1929年生产了9部影片。

三十年代

1933年﹐印度尼西亚人巴什蒂亚尔埃芬迪与中国人一起导演了《安佳达西玛》﹐这是印尼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影片﹐1934年﹐荷兰人M.弗兰肯在印尼自编自导了一部表现爪哇农村生活的半纪录性的影片《稻米之歌》﹐第一次起用印尼人担任演员。这些影片为印尼民族电影的起步创造了条件。1937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是由华裔﹑荷兰裔印尼人联合导演﹐由印尼著名歌唱家鲁姬亚主演的《月光曲》。同年﹐印尼人开始自己组织生产影片。在日本人占领印度尼西亚的1940~1941年前,影片产量超过了15部。

四十年代

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电影业完全控制在侵略者手中﹐仅拍了4~5部影片。其中﹐贝尔巴塔沙里的《胡基安》和S.巴林狄赫导演的《我的梦》﹐被认为是具有印尼民族特色的影片。

印尼独立前﹐最有影响的电影公司是华裔郑锦熙父子的爪哇电影公司﹐它为印尼的电影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也摄制了一些受东南亚观众欢迎的影片﹐如《梭罗河之誓》﹑《一条手巾》等。1945年﹐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同卷土重来的荷兰殖民军作战﹐电影生产几乎完全中断。直到1948年﹐在临时首都日惹拍出了《铁古泰隆河之泪》(巴林狄赫和安德佳尔阿斯马拉导演)之後﹐电影生产才开始恢复。

五十年代

1950年﹐国家电影制片厂在万隆成立﹐它除自己生产纪录片和故事片外﹐也对私营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当时印尼共有4家私营公助公司﹕柏沙里公司﹑柏菲尔公司﹑飞鹰公司和金箭公司。这时期﹐印尼有进步意义的影片是柯托特苏卡迪导演的《残疾人》(1952)﹑巴斯基埃芬迪导演的《归来》(1952)﹑伊斯梅尔乌斯马导演的《不可饶恕的罪行》(1951)等。在废除了与荷兰签订的林芽椰蒂协定之後﹐印尼摄制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查雅布拉纳》(1958﹐柯托特苏卡迪导演)﹑《战士》(1959﹐伊斯梅尔乌斯马导演)﹑《杜朗》(1961﹐巴赫迭夏坚导演)﹑《小星》(1963﹐维姆翁保合导演)等。

六十年代

1963年发生政变後﹐影片产量减少。为了保护本民族的电影﹐政府情报部设置了电影管理机构﹐向进口影片征收税金﹐国产片产量逐年增加。苏哈托政府上台后,设立了印尼全国电影委员会,加强对电影界的管理。鼓励生产本国影片,限制进口影片,对进口影片收取高额的进口税。1975年雅加达成立号称东南亚最大的印尼电影资料馆,收藏有国内外各种影片。到60年代末﹐印尼电影在东南亚已有一定竞争能力。

七十年代

70年代以来﹐印尼曾提出拍摄树立自己民族形像的影片﹐并于1979年设立国家电影委员会﹐参加管理影片生产﹑发行和人才培养等。除了主流电影外,印度尼西亚在70年代开始了实验电影的制作,以印尼唯一的电影学院雅加达艺术学院(Institute Kesenian Jakarta)为中心,其中高托特普拉考萨(Gotot Prakosa)被视为影响年轻一代电影人的实验电影先驱。

八十年代

到80年代初﹐影片年产量一度达50多部。但到1985年前後﹐年产量又降至10部左右。这一段时间内重要导演有维姆翁保合﹐其代表作是《妈妈》(1972)﹑《无辜的新嫁娘》(1974)﹑《情夫》(1975)﹔T.朱乃迪﹐代表作是《幻想破灭》(1973)﹔苏瓦尔迪哈桑﹐代表作是《义子》(1974)﹑《绝望的泪》(1975)﹔堤古赫卡拉西﹐代表作是《1828年11月》(1979)﹔阿米普里约诺﹐代表作是《雅加达﹑雅加达》(1977)﹑《西堤珀蒂威医生回到农村》(1980)等。

九十年代

90年代初期,由于好莱坞及香港片的激烈竞争,印度尼西亚电影的数量明显下降了,电影制作一度中断。 在90年代末之前,多数印度尼西亚电影制片人只能创造低预算, B类电影。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大量的盗版行为使电影制片人在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收支巨大损失。 自1992年以来,多数电影院喜欢放映美国人、香港和台湾电影。 低预算印度尼西亚电影只能在小影院,免费剧院,以及流动戏院进行放映,或通过录影送往电视台播放。

1998年之后,印尼电影业重新蓬勃发展。1998年建立的雅加达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为更多年轻电影人的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印尼电影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在2000年左右,视频录像成为一种成本不高的媒介,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尝试电影制作。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印尼年轻电影人在全球不同的电影节和博物馆中展示他们的作品,借由独立电影,印尼电影得到了新的发展。

发展现状

据印尼文化旅游部数据显示,印尼国产影片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05-2006年的33部,2007年53部,2008年87部,2009年达到了75部。相反,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在印尼却产生了例外。这是由于雅加达以腐蚀印尼文化和葬送本国电影业为由,一直限制美国电影的进口。自50年代美国电影在印尼经历了全盛期以来,印尼进口好莱坞片已从每年的200部跌至为去年的76部。

主要电影节


雅加达国际电影节

雅加达国际电影节是印尼主要电影节之一, 从1998年12月第一届开始,在每年的12月份举行。每届雅加达国际电影节都有大量的印尼电影及其他国家电影参加展映。

印度尼西亚国际电影节

印度尼西亚国际电影节的前身为在雅加达举办“印度尼西亚电影周”,最早举办时间为1955年,1960年和1967年,1973年正式改名为“印度尼西亚国际电影节”,并设立最高奖Citra奖。1973年至1992年之间,每年举行一次。但由于90年代的印尼电影市场极度下滑,一度中断。2004年恢复为每年举办一次的国际电影节。

除Citra奖之外,电影节设置奖项如下:

最佳女演员

最佳男演员

最佳女配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剧本

最佳编剧

最佳摄影

最佳剪辑

最佳录音

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音乐

今日印尼影片


出走/漫步者

译名 出走/漫步者

片名 Merantau

年代 2009

国家 印度尼西亚

类别 动作/剧情

语言 印度尼西亚语

导演 加雷斯埃文斯 Gareth Evans

主演 伊科乌艾斯 Iko Uwais ....Yuda

希斯卡杰西卡 Sisca Jessica ....Astri

克里斯汀哈金 Christine Hakim ....Wulan

影片被视为印尼25年来的第一部功夫片。

伊科乌艾斯接受了为期5个月的身体和功夫的加强训练。不过他本人从1993年就开始了格斗和技击的练习。

影片全程在印度尼西亚拍摄,在苏门答腊和雅加达实地取景。

影片中的所有打斗镜头均是真实的格斗,拳拳到肉。而且全按照格斗的顺序拍摄。

杰米拉和总统

译名 杰米拉和总统(又名:妓女与总统)

片名 Jamila and the President

年代 2009

国家 印度尼西亚

类别 剧情

语言 印度尼西亚语

导演 拉特纳萨姆皮特 Ratna Sarumpaet

影片获第十六届法国沃苏勒亚洲国际电影节公众好评奖(Prix de Public)、评委会最佳印象奖(Prix de Jury Lynceen),入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总耗资60亿印尼盾(约64万美元)。

爱情怎么了

译名 爱情怎么了

片名 Ada apa dengan Cinta

年代 2002

国家 印度尼西亚

类别 剧情

语言 印度尼西亚语

导演 Rudy Soedjarwo

主演 Nicholas Saputra / Dian Sastrowardoyo / Ladya Cheryll

讲述一名为Cinta的高中女生的故事,清新但曲折思辨,具有新世纪印尼电影风格探索的倾向。

爱的诗篇

译名 爱的诗篇(又名:三爱太难)

片名 Ayat-Ayat Cinta

年代

国家 印度尼西亚

类别 剧情

语言 印度尼西亚语

导演 哈农 Ratna Sarumpaet

主演 Fedi Nuril, Rianti R. Cartwright, Carissa Putri

根据一部描述印尼伊斯兰教徒的小说拍成的电影后在印尼引起轰动,创下了罕见的上座率,在全国掀起热潮,创下多项票房纪录,主题歌在印尼脍炙人口。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法里的印尼小伙子的生活。他来到埃及,在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故事描述了他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努力通过伊斯兰教的教导去解决这些问题。

沙之细语

译名 沙之细语

片名 Pasir berbisik

年代 2001

国家 印度尼西亚

类别 剧情

语言 印度尼西亚语

导演 南阿齐纳

主演 克里斯汀哈金|,dian sastrowardoyo,slamet rahardjo

失明的猪也想飞

译名 失明的猪也想飞(又名:想飞的盲猪)

片名 Babi buta yang ingin terbang

年代 2008

国家 印度尼西亚

类别 剧情

语言 印度尼西亚语

导演 艾德恩 Edwin

主演 乔可安华 Joko Anwar

rine Baharrizki

拉迪雅切丽尔 Ladya Cheryll

影片关于身份的找寻,核心触及印尼的种族歧视尤其是针对华人的歧视问题,包裹得好似一个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其实是重新看回印尼1998年5月震惊世界的种族暴乱——到2009,也算10周年。片子的人物设置复杂,多线并行,也偶尔彼此交错,基本结合了三代印尼华人:女主角琳达的母亲是一名前羽毛球世界冠军——她也是华人;父亲是一名失明的牙医,祖父OPA;她的童年玩伴因为是华裔而倍受欺辱,父母终究带着他离开琳达的社...

这部影片是Edwin的第一部长篇影片,主要演员有Ladya Cheryl, Pong Harjatmo, Carlo Genta。Edwin以其出色的短片电影为人所知,在Blind Pig Who Wants to Fly中他将万花筒一样片段式的叙事方法运用到这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当中。在一系列精简的、有一些超现实的故事里,人物松散地以他们同样作为华裔印尼人的少数人群的身份相连。影片设置在被社会和种族问题的紧张势态所包围的印尼当代城市中。过去和现在混淆,影片中发生的事件带有模糊的象征意义,虽然抽象但毋庸置疑地与电视上播放的暴力政治事件相关。更怪的是,在这个精心刻画的世界中一直重复出现的是Stevie Wonder的歌“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在不同的时刻都唱了这一首歌。

电影年表

2009:《忧郁的一代》 《出走/漫步者》 《杰米拉和总统》

2008:《树下》 《失明的猪也想飞》

2006:《爪哇安魂曲》

2006:《门廊》

2004:《甜心鸡蛋》

2002:《鸟人传说》 《爱情怎么了》

2002:《Rembulan di Ujung Dahan》(电视剧)

2001:《海滨》

2000:《诗人》

1998:《枕边叶》

1998:《我的家庭、我的电影和我的国家》

1995:《月之舞》

1995:《坎塞尔的自由故事》

1994:《给天使的信》

1991:《水和罗米》

1991:《爱情是一片面包》

1989:《掌声》

1984:《马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