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王金战老师多年率领学生奋战于高考战场,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与隋永双合作的著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影响。这样一位热爱学生、富有责任心和教学智慧的老师能为学生铺设通往名牌大学的金色台阶。本书将给无数在高考战场上苦苦挣扎的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提供开卷有益的启迪和竞争领先的引导。



基本信息


作 者: 王金战,隋永双 著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1

字 数: 200000

页 数: 236

开 本: 32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680791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定价:¥25.00

内容提要


阅读这本书只需要一天,你的孩子将得到精彩的一生!

关于王金战老师的教育传奇:他带的一个高中班,10位学生进入剑桥、牛津、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37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25人次夺冠于全国各类竞赛项目。这个班的学生品学兼优,获得校男子足球赛冠军、女子篮球赛季军、运动会总分第一、6个文体竞赛项目冠军,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书记、校音乐社长等职,均来自这个班级。

他在全国举办过数百场讲座,他的讲座,让上百万家长热泪盈眶、为之震动、为之顿悟。一位父亲为了能和他交谈,自费买机票坐在他旁边全程陪同;在新疆,两千名学生在听完讲座后,自发列队站在雪夜里为他送行;经常有家长从全国各地带着孩子不远万里赶来向他当面咨询。

他是成功的父亲,女儿今年高考被北京大学录取。

他是另类的教育者,更是震撼心灵的传奇激励大师、策略大师和学生成才的设计师!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不论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够激发起他们最大的潜能,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高分和高能可以兼得吗?打开本书,你将找到自己的答案!

编辑推荐


全国教师、家长和孩子都应阅读的好书。著名作家毕淑敏、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北大教授孔庆东四大名家联袂推荐。

他带的一个班,10位学生进入剑桥、牛津、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37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25人次夺冠于全国各类竞赛项目。这样的优秀如何造就的,请看王金战老师现身说法。

英才是这样造就的,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王金战老师有一根魔棒,让他的学生在成功的天空中翱翔,点石成金削铁如泥的秘密就藏在这本书里。读这本书,犹如打开爱和智慧的天窗,你也许会长出翅膀。

——作家 毕淑敏尽管中国高考存在许多问题,我本人也不断呼吁高考的改革,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先通过出国留学来“绕开高考马其诺防线”,但在现实生活中,高考是几千万中国高中生不得不投入青春所有力量来正面强攻突破的人生战场。因此,在高考教学领域,任何能够激发学生自信、点燃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与思考,对于造成中国学生都是一种福音。 ——新东方副校长 徐小平在主持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过程中,我才接触到内地的教育实况。不管从牙牙学语的学龄前幼教,到栽培硕才俊彦的硕士生,猛然发现,内地教学方式,教义多于教育,学习变成苦差事。所幸,看到老王的教学过程,重新燃起希望,因为他找到培育桃李的栽种方法,一手硬(刺激向上心),一手软(关怀温柔心),软硬兼施,才能英才桃李满天下。这不是老王卖瓜,而是老虎把甜瓜与全球华人分享。

——凤凰卫视主持人 胡一虎

谁都知道教育重要,但谁能知道教育者的重要?我对本书作者的唯一遗憾是,象他这样的老师太少了。

——北大教授 孔庆东

目录


序言一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序言二 传奇从何而来——采访王金战老师

第一章 心态:优秀从心态开始

1.心态可以选择

2.中考、高考心态调整

3.走出挫折心理

4.优秀是鼓励出来的

5.心理疏导有方法

第二章 学业:拿高分可以是轻松的

1.目标:有台阶就上得去

2.享受学习

3.方法出效率

4.寻找学习的动力

5.如何抵御诱惑

6.优秀是一种习惯

第三章 课外:影响孩子人生的五个关键词

1.特长:优秀始于你的强项

2.活力:运动激发活力

3.恋爱:中学生该如何面对

4.个性:宽容与约束

5.自我管理:成长的阶梯

第四章 孩子与家长:如何应对叛逆青春期的紧张关系

1.问题孩子往往出自问题家庭

2.知道你的孩子需要什么吗

3.行动消解隔阂

第五章 我送女儿上北大

1.爱好与个性

2.与孩子共同成长

3.特长之路

4.走进北大

结语: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

附录1:12班家长教子篇

——学业、课外项目、社交能力与个性

附录2:12班学习高手论剑

——各学科(数、语、英、理、化、生)学习方法

附录3:“学习可以是快乐的”

——“老王”学生说“老王”

附录4:肖盾同学:《在剑桥的日子里》

作者简介


王金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学教育示范工程”课题组成员,出版教学专著八本,有三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两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宣读论文。

王金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坚守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独到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2003年,他作为人大附中高中12班班主任,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37人送进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0人送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成就了一段高分高能的传奇。

隋永双,主任记者,毕业于南开大学。从事记者工作15年,多年报道教育。

专业书评


王金战把自己多年教学、育人的经验集腋成裘,以《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面世。研读之下,不时令人热泪盈眶。王金战的教学、育人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生子女时代、信息网络时代、电子产品丰盛时代,产生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及高难度。如何破解育人高难度的问题,王金战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许多人读完《英才》一书后都发出,“像王金战一样当老师吧”的共鸣,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中国教育报》

王金战老师把老师形象地比作教练、导游和称赞者。他说:“教师是教练,要允许学生超过自己。教师是导游,让学生更有激情和动力地向前方迈进。教师是称赞者,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快乐地感悟到进步与成功。”原来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里面包含了许多的学问:足够的耐心、容忍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当我们对老师有所不满时,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老师。

——《中国中学生报》

王金战老师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签售会上,讲述他25年从教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学业、享受学习,发掘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感悟,以及作为一名父亲怎样引导女儿发挥长项走进北大的经历,用坦率、自信、幽默的语言征服了听众,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一次次用热烈的掌声打断他精彩的故事,而在动情之处,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中国青年报》

王金战在中国教育界是个奇人。他最擅长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将“差生”转化为优秀。“高分高能”是王金战追求的,无论是在他的新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里,还是在他的博客上,他都反复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是一张白纸,“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和问题老师。

——《武汉晚报》

十年前,一本舶来的《学习的革命》曾经喧嚣一时,不久之后就偃旗息鼓,证明外来的教育文化终究同本土的现实体制差别太大。《英才是怎样造成的》却是立足于本土的现实经验,虽然带有实时的、策略性的缺陷,却正是一般家长和学生所需要的。

——《生活报》

在当今让学生不堪负重的教育现状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子,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愿我们的老师都像王金战老师那样成为英才的“制造者”,让每一位学生都像王老师的学生那样享受自主学习的愉悦,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

——《长江日报》

不仅是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在阅读后也有很深的感受。北京光华路一小的教学主任刘淑兰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拥有很强的实战性和操作性,对老师启发特别大。她还特别提到,他们学校老师准备人手一本,开会讨论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且在即将召开的家长会上将积极推荐此书给家长,并对此进行座谈讨论,这样可以让老师和家长共同找出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

——《出版人》

序言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我叫王金战,1999年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任教至今,7年来亲历了这所学校逐步辉煌的历程。

仅以高考为例,在清华、北大逐年递减北京地区的招生人数的情况下,在人大附中毕业生人数没有多大增加的情况下,人大附中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却是逐年攀升:

2001年72人。

2002年93人。

2003年107人。

2004年143人。

2005年154人。

而今年,2006年,人大附中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217人(其中,人大附中本部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176人;人大附中国际部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7人;人大附中复读班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34人。此外还有50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另外,2006年高考,人大附中有26名学生被香港大学等境外名校录取(其中有11人获得奖学金)。

我一口气罗列这些数据是想说明什么呢?

我还要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不是靠增加学生的负担。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种选修课里尽情展现才华,我们没有早自习、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只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只要把教育当成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我们完全可以取得全面丰收。

但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做法却令人担忧……

——从学校方面看,学校追求好成绩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把挤占学生时间,把无限度地增加学生负担作为主要手段!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革,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诲人不倦的精神很可能会产生“毁人不倦”的结果。

中学阶段本是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当众多的富有责任感的老师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把众多的课业负担强加给学生的时候,处于弱势的学生也只有放弃自己的所有爱好来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童趣,把珍贵的生命消耗在无用甚至是无聊的重复的题海中,其后果便是一大批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当每个学校都这样做的时候,便培养了一代没有个性的人,这对一个民族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从家长方面看,几乎每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当家长们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也就不敢拿孩子当实验,明明知道有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当看到大家都这样做而且好多孩子因为这样做便取得了好成绩,也就不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了。

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特长和爱好,盲目跟风,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学生本来课业已很重,但周末更累,家长们陪着孩子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增加经济负担在所不惜,而他们有所不知,这样的做法由于给学生施加的压力太大,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学,从而过早退出竞争。请看一位台湾教育专家总结的使孩子变笨的十个高招:

1.过分苛求。

2.处处干涉。

3.追求完美。

4.看重高分。

5.父母不和。

6.不准发问。7.事事代劳。

8.限制游戏。

9.鼓励听话。

10.拔苗助长。

我们不得不相信,许多家长由于理念错位正在不停地使用以上高招,可悲的是他们还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所以我说许多孩子前途丧失往往不是败在孩子手里而是败在家长手里,但哪位家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从社会方面看,网络、电视、手机等本来可以被当成工具来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却用其负面作用不断影响到青少年。学习本来是需要平心静气的,宁静才能致远。可当青少年被大量的诱惑包围时,便对社会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的家长、教师、学校显然没有太充分的准备,采取了大量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教育本来是一门科学,所以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但我们看到的是谁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似乎谁都是教育的行家,一般百姓这样做倒无关大局,但当政府官员也这样做的时候,教育便在这各种干扰中迷失了方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就是在这种困惑中摇摆不定。再摆上几年,一代孩子又会错失良机。

——从当前现状看,我们的孩子在震耳的减负声中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低,体质越来越差,作业越来越多,童年越来越短,考分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低。有一次与一位德国的中学校长交流,谈起两国中学生的特点,这位校长就提到: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世界一流的,但你们却不得不拿自己的钱买我们生产的东西。

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学科竞赛中获得的金牌越来越多,多次排名世界总分第一,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但我们离诺贝尔奖却越来越远!

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知教育的弊端所在,但正是因为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才不能只是抱怨。我无力改变教育的形式,但我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片创新的气候,为困难重重的中学教育注入一份活力,闯出一条新路。人们没法改变冬天的气候,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春天的蔬菜。

带着这样的理念,2000年我担任了高一(12)班的班主任,便决定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实验,我为班级确定的培养目标是:

科学家的思维。

外交家的智慧。

军事家的勇敢。

政治家的胆魄。

基于这样的目标,便有了“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班训。

便有了云蒙峡通宵的篝火、电视台集体的亮相、圆明园挥洒的汗水、中山音乐堂醉人的乐章。

便有了班干部半年轮换制、班长负责制、竞争上岗制、议会监督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每个人都在班干部的位置上经受了锻炼,为每个人释放个性、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并涌现出中央电视台栏目主持人、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书记、校学生会学习部长、体育部长、校网络安全社社长、古典音乐社社长、学生党员等一批优秀干部。出自学生之手的两万多字的议会法案中有这样的规定:班级议会有权罢免班长,有权弹劾班主任。虽然三年来他们比较给我面子,没有将我弹劾出局,但他们敢将这一条写进法案,其胆量之大令我高兴。

便有了日本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八位中学生代表的出现,他们的表现赢得了所有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便有了中日远程教学中的精彩表现,他们制作的课件、讲台上展现的才华、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在日本中学生面前表现出的强烈自信震动了日本教育界,他们的来信中惊叹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已超过了东京大学四年级的水平。

便有了命题权、讲评权的下放,学生踊跃的参与。从命题人的角度看待学习使他们受益颇深,出自他们之手的试题被老师们视为精品。

便有了对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人、永争第一,运动会总分第一、艺术节优秀班级、足球冠军、网页大赛唯一特等奖、精品主题班会等不是他们实力的体现,而是他们团队精神的升华;才有了4×400米接力仅以两秒之差没破校纪录时几十人的相拥痛哭、歌咏比赛屈居第四时全班委屈的泪水……

他们中的49人参加了2003年的高考,有37人进入清华、北大,这不足为奇的结果只能代表他们的一个方面,因为还有10位获得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全额奖学金,有13位以其突出的竞赛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北大,有一百多人次在市级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更重要的是,在强大的学习压力面前,他们没有变成书呆子,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尊重个性、蓬勃向上、团结温馨的集体中,他们的个性、愿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并得以施展,他们的责任心、同学情、师生情、爱国情、集体观在这里得到净化和升华。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高考——中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必然影响到国人的素质甚至民族的兴衰,所以高考政策的实施必须对国家的前途负责。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高分的考生。当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后,高考作为素质的一部分自然会水到渠成,水涨船高。本班的成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学生家长,当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毅然放弃青岛的一切,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当发现孩子因为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时,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和沉重的压力,开始全面关注孩子的教育,开始研究教育孩子的技巧,我逐步感到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是感受责任、接受挑战、享受幸福的过程。在我的正确引导下,孩子逐步走出心理的阴影,性格逐步开朗,自信心逐步增强,从而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一过程使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孩子绝对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别人没法取代的。

作为一个学生,1978年,我是一个乡村学生,平日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名40名以外。恰遇高考制度改革,班主任老师动员前5名同学冲刺当年高考。而这个排名40开外的我,找到了班主任,主动请缨冲刺高考。结果,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行径,遇到的是老师嘲弄的眼光,是同学的奚落,这使我深受刺激。我暗自发誓,一定要考给那些瞧不起我的人看看。从那开始,我开始用功学习。

在我所学的科目中,化学成绩最差。那时候,乡村中学纸张缺乏,两个学生共用一套化学教材,学习和复习起来都很不方便。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做化学作业,化学老师看我和同桌共用一本教材,就把她讲课的教材拿过来给我用。那时候,我还是个精力过剩而学习低能的学生,化学老师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我受宠若惊,感激万分。原先不爱学化学的我,忽然之间开始爱学化学了,一学进去,才发现化学根本不难。高考时,化学满分成绩是100分,我的化学成绩是99分,而其他科成绩也不错。最后,我竟然考上了大学,并且是我那个班唯一考上的。

我一直都非常感激那位化学老师,她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我的学习态度,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诸多类似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在以后详细的叙述中,如果我的理念、我的做法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当是我最大的心愿。

书摘


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好多学生问:数学上陷入困境怎么办?我回答:“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一个高中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原因可能不是出在高中,而是在初中某一个时刻欠了账。也许是某个概念没掌握好,也许是某个方法没运用熟练。

有些学生一些数学概念不明白,概念就没有学好,所以做题一遇到这个概念,老出错,而你再多做题也没有用。只有你把这个概念问题解决了,就没有问题了,就轻松了。

所以,在数学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有时候需要退,一直退到最原始的状态,你就知道在哪儿出问题了。做数学题得找到根源,一旦找到根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北京八中少年班的一个学生,解析几何学不好,快高考了,而解析几何在高考中分量是很大的,于是他很着急,就找到我给他辅导。

我说我给你做三个题目,这三个题目只要一做完,保准你的解析几何就没有问题了。我这样讲是因为好多学生都害怕解析几何,我一说只用做三个题,学生对解析几何就没有太大压力了。另外,解析几何有很强的规律性,确实每年高考基本上就是那几种题型。

我就找出前几年高考的一道解析几何题,让他做了一遍,他没有做出。于是我给他讲了一遍,再让他做,他还是做不出。我说:“你知道你的解析几何问题了吧?解析几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这个题难吗?”

他说:“不难。”

我说:“不难你为什么做不出来呢?第一,你自信心不足,你本身就以为我解析几何不行,因为解析几何计算量很大,就不想往下算,所以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第二,计算能力不过关。这个时候就得反复练习,做一遍不行,做两遍,做两遍不行做三遍,一定要把题做出来,只有做出来,你才会感觉到里边有很多你发现不了的问题,你才知道有很多你欠缺的问题。然后你知道问题在哪儿了,信心也就足了。”

结果这个学生用了一个小时,做了好几遍,终于把结果做对了。我问:“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儿了吗?”

他点点头说:“以前我做着做着自信心就不足了,老怀疑这样往下做行吗?”

于是我就给他分析说:“解析几何第一步是检查框架,先居高临下,站在高处看这个题,然后再考虑每一步去实施。即使你做不出来这个题,只要你踏踏实实按照步骤来做,你就能得步骤分。如果能顽强解出一两个题出来,你的自信心就出来了。”

然后我问他:“做一个类似的题目你敢不敢?”

他说:“现在我敢了。”

再做第二个题,他就一遍成功了 ……

(概述图片)

相关分词: 英才 怎样 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