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征服者重型坦克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英国征服者重型坦克


为了对抗苏军装备不久的IS-3(“斯大林”3号)重型坦克,美国研制了M103重型坦克,英国研制了“征服者”重型坦克。“征服者”的英文名字为Conqueror,所以,国内也有人音译为“康阔勒”重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走的是“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老路。显然,这种思想已经落后。1944年,英国在A41坦克(即后来的“百人队长”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种“万能”坦克,英军编号为FV201坦克。



诞生


IS-3冲击出现之后,英国决定利用“万能”坦克的车体,配上强大的火炮和厚厚的装甲,制成能与IS-3相抗衡的重型坦克,并加快了研制进度。1952年,完成了名为“凯纳文”的重型试验型坦克,其制成10辆。经过试验和改造后,1956年正式定型为“征服者”重型坦克,英军的编号为FV214。

结构特点


“征服者”坦克的战斗全重这66吨,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车全长11.58米,车体长7.72米,车宽3.99米,车高3.35米,即使是相当今的主战坦克相比,也是一个庞然大物。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右侧,他的左侧为弹药舱。战斗室有3名乘员,车长在最后,但置略高,炮长在右侧,装填手在左侧。有意思的是,炮塔内的3名乘员都有1个顶部舱门,这在其他坦克上很少见。其中,车长有一个能360度旋转的指挥塔。

型号


“征服者”坦克有Ⅰ型和Ⅱ型两种型号,外观上的差别不大,主要不同点为:Ⅰ型在炮管的中部有圆状的配重,而Ⅱ型在其外面又加装了炮膛抽烟装置;Ⅰ型在驾驶员面前有3具潜望镜,而Ⅱ型则为1具广角的潜望镜;Ⅱ型在炮塔后部加装了储物筐。“征服者”坦克的生产总数为180辆,主要是Ⅱ型的。

主要武器


主要武器为1门L1A1或L1A2型120毫米线膛加农炮,身管长为55倍口径,它是英国人以美国制造的高射炮为原型改造研制的,采用横闩式炮闩,电剖开闩。由于才采用两个强力液压式驻退机,使后座距离控制在460毫米之内。弹药为分装式,弹种包括:脱壳穿甲弹、碎甲弹两种。炮弹的弹药基数为35发。很显然,反坦克作战是它的主要任务。但是,碎甲弹具有多功能性,可以当榴弹使用。火炮的俯仰角为-7~+15度,火炮的俯仰和炮塔转动采用电动操纵,必要时也可用手动操纵液压马达来实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征服者”的炮塔和火炮很重,单靠手动操纵很费力。有趣的是,“征服者”坦克上有一套火炮俯仰闭锁装置,当车速超过2.5千米/小时时能自动闭锁。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行驶状态下,火炮都是闭锁的。究其原因,是由于火炮的炮身太重,行驶的颠簸会使火炮高低机的小齿轮承受极大的附加负荷,甚至造成损坏。而实现液压闭锁或电动闭锁,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此外,炮塔内还有自动抛壳机,位于炮塔右侧,射击后自动将炮弹壳抛出车外。但是,听说这个自动抛壳机的故障较多。

辅助武器


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一挺是并列机枪,位于火炮的右侧;一挺是高射机枪,位于车长指挥塔左侧,可在车内操纵射击。2挺机枪的弹药基数为7500发。

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可以说是“征服者”坦克的一个“亮点”火控系统的核心是称为“射击控制塔”的车长指挥塔。车长指挥塔为电动式,相对于炮塔独立旋转,由车长操控。车长主瞄准镜为潜望式,放大倍率为6倍,目镜为双眼式,左侧目镜内的距离标尺同炮长瞄准镜内的距离标尺全相同,两种标尺分划板通过伺服机构联动。车长瞄准镜的左侧为单目合像式光学测距仪的目镜,墓线长为1245毫米,两个物镜在炮塔的两侧,有防弹玻璃保护。炮长瞄准镜为望远镜式,与“百人队长”坦克上的相同。车长发现目标后,先测定距离,合像后,便可读取距离数据,将距离数据在车长主瞄准镜上装定,然后,车长按动控制开关,炮塔便开始旋转自动转向目标,与此同时,车长指挥塔反向旋转,当旋转终了时,火炮轴线和车长指挥塔轴线重台。再经过高低瞄准后,便可以由炮长或车长进行射击。这是一套射击伺服系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满先进的。

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为英国罗尔罗伊斯公司制造的V型、12缸、水冷、燃料喷射式汽油机。发动机转速在每分钟2800转时的最大功率为810马力。看起来发动机的功率不低,但是,由于车辆太重,高达65吨,因此,最大速度仅为34千米/小时。机动性太差是“征服者”重型坦克的重大缺点。“征服者”重型坦克车载燃料容量为1000升,最大行程153千米,最大爬坡度达35度,越壕宽3.353米。看来它的通过性还算不错。 在主发动机的右后部,还有一套辅助发动机-发电机组,最大功率29马力。它是较早采用辅助动力装置的坦克之一。

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安装在飞轮上的多片式离合器,传送给变速箱的主动齿轮。变速箱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有5个前进挡,2个倒档。采用三差速器式双流转向机构,可实现中心转向。另外,各档都有一个规定转向半径,1档为5米,5档为43米。

悬挂装置采用平衡式悬娃,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通过螺旋弹簧与车体相连。每侧有8个小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其行动装置沿袭了二战时期英国“丘吉尔”坦克的特点,这种坦克当然跑不快。

车体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各部位的装甲厚度:车体正面127毫米,车体侧面51毫米,车体后部25毫米,车体底部19毫米。炮塔为整体铸造结构,最大装甲厚度这178毫米,防弹外形良好。这样的装甲厚度,敢与苏联的“斯大林”3号相匹敌。

对比


和“征服者”同期研制的重型坦克还有:美国的M103坦克、苏联的T-10坦克和法国的AMX-50坦克。其中,AMX-50仅制成样车,未能批量生产。在这里,仅将“征服者”和M103和T-10重型坦克加以对比,来它个“货比三家”。 从总体性能上讲,不难看出三种最后的重型坦克基本上是处在同一档次。但是,细加比较,还是可以分出高下的。

从火炮的威力上看,三种坦克难分伯仲。但是,M103、“征服者”坦克的火控系统的性能要优于1-10M;在有效射程上,也是前二者占优。综合比较,“征服者”和M103的火力性能要梢优于T-10M坦克。

从防护性能上看,三种坦克各有千秋。“征服者”最重,但它的形体巨大,使得它的重量优势分散,三种坦克的装甲厚度相差无几,而T-10系列坦克防弹外形好,又以外形低矮著称。综合比较的结果,似乎T-10M的车综合防护性更好些。

从机动性上看,T-10M具有明显优势,M103次之,“征服者”在机动性上明显落后。

从装备数量上看,“征服者”坦克不足200辆,M103坦克也仅生产了220辆,而T-10系列坦克生产量在8000辆上下。如果三种重型坦克倾巢出动来个“大决斗”,那么,最后胜出的当是“钢铁北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