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哈里之窗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约哈里之窗




理论提出


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由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故就以他俩的名字合并为这个概念的名称。当时他们正在从事一项组织动力学的研究。发展至今,约哈里之窗与组织发展更为相关,因为它现在的研究重点主要落在人的软技能、行为习惯、移情作用、人际合作、人际发展以及组织间发展,等等。 在他们的早期出版物上,这一模型还曾被写为“JoHari”。现在,约哈里之窗已经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管理模型,用来分析以及训练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发展、组织动力以及组织间关系。

理论概述


约哈里之窗也被称为: “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 或“信息交流过程管理工具”。是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的效率提出,用来解释自我和公众沟通关系的动态变化。是一个介绍自我和相互了解的模型。此理论已被引入到人际交往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等领域。

约哈里之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它实际上包含的交流信息有: 情感、经验、观点、态度、技能、目的、动机,等等,作为这些信息主体的个人往往和某个组织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这个理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

开放区(公开):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盲目区(盲点):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隐秘区(隐私):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未知区(潜能):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是潜意识、潜在需要。这是一个大小难以确定的潜在知识。

通过建立在任务、信任基础上的交流,扩大开放区,缩小盲目区和隐蔽区,揭明未知区,这就是知识组织的功能。

所谓公开,就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所谓盲点,就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所谓隐私,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实,称为未知之事,未知之事即为隐藏潜能。

约哈利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改变约哈利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

也就是当我们公开的、隐私的事实放大了,那么我们的盲点和隐藏潜能相对就变小了。

盲点、隐私这些制约和影响我们潜能发挥的根本性因素,必须依据全新的团队互动式学习方法,理性而大胆地应用教练技巧中的反问、回应、分享等手段,才可以不断冲破我们内心的本能阻力,使个人和组织思维中盲点越来越少,隐私充分披露,从而达到个人素质提升和组织效能的根本改变。

相关分词: 哈里 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