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早晨从中午开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通篇写了他在《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没有在荣耀面前沾沾自喜,而是自勉自励,相信自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相信《人生》不是自己难以逾越的横杆,继而萌生了创作鸿篇巨著的伟大设想,那就是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



作品简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创作背景


在小说《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路遥本可以高枕名利,但他心中仍有一个梦想,准确说是使命: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这个使命如此艰巨,却让他热血澎湃。

接下来他如同陷入茫茫沼泽,背负巨大的艰难和痛苦,向文学创作的更深层掘进。然而严肃的文学创作不是游戏,消耗的不光是体力,更是心力,而后者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路遥的创作时间主要是在晚上,困极就靠香烟和咖啡提神,一直伏案写作至天明,别人起床,他才入睡。早餐不吃,中午醒来,吃点馒头米汤咸菜,又开始阅读和写作,多数日子一天只吃中午这一餐,有时晚上吃点面条。繁重的写作和糟糕的生活摧毁了他的健康,致使创作多次难以为继。他曾产生过中途放弃的念头,但使命未竟,又无法割舍……第一部写完,身体透支;第二部写完,大病一场,险些死去;第三部写完,双手成了“鸡爪子”,两鬓斑白,满脸皱纹。待到写《早晨从中午开始》时,他躺到了医院的病床上。写完这篇创作随笔,那一年路遥就去世了。令人欣慰的是,就在路遥去世前一年,他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巨著《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在路遥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他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常常有。用他自己的话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在《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面对荣誉和鲜花,短暂的高兴后,他又陷入深深的思索: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又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在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虽然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我更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在创作《人生》时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五官溃烂,深更半夜在住所外转圈行走,以致让人怀疑他要寻“无常”。

路遥是伟大的,这缘于他有一个伟大的心胸,一个远大的社会使命感,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馨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他说: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他做到了,他最终跨越了《人生》的高度,这个在外人眼中他已经无法超越的艺术极限,他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用九死一生的辛劳,历经六年终于把《平凡的世界》呈送在读者面前。

内容节选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是

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

的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

流的人。

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零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天亮以后

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

午饭前这一小时非常忙乱。首先要接连抽三五支香烟。我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

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来烟味如何。有时思考或写作特殊紧张之际,即是顾不上

抽,手里也要有一支燃燃的烟卷。因此,睡眠之后的几支烟简直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

用烫汤的水好好洗洗脸,紧接着喝一杯浓咖啡,证明自己同别人一样拥有一个真正的早

晨。这时,才彻底醒过来了。

午饭过后,几乎立刻就扑到桌面上工作。我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这一点像西方人。我

甚至很不理解,我国政府规定了那么长的午睡时间。当想到大白天里正是日上中天的时候,

我国十一亿公民却在同一时间都进入梦乡,不免有某种荒诞之感。又想到这是一种传统的民

族习性,也属“积习难攻”一类,也就像理解自己的“积习”一样释然了。

整个下午是工作的最佳时间,除过上厕所,几乎在桌面上头也不抬。直到吃晚饭,还会

沉浸在下午的工作之中。晚饭后有一两个小时的消闲时间,看中央电视台半小时的新闻联

播,读当天的主要报纸,这是一天中最为安逸的一刻。这时也不拒绝来访。夜晚,当人们又

一次又睡的时候,我的思绪再一次跃起来。如果下午没完成当天的任务,便重新伏案操作直

至完成。然后,或者进入阅读(同时交叉读多种书),或者详细考虑明天的工作内容以至全

书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并随手在纸上和各式专门的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以备日后进一步

深思。这时间在好多情况下,思绪会离开作品,离开眼前的现实,穿过深沉寂静的夜晚,穿

过时间的隧道,漫无边际地向四面八方流淌。人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

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

第二天午间醒来,就又是一个新的早晨了。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

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

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小说《人生》发表这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

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

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更

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你看。

与此同时,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要和我讨论或“切磋”各种问题。一些熟人也免不

了乱中添忙。刊物约稿,许多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改编作品,电报电话接连不断,常常

半夜三更把我从被窝晨惊醒。一年后,电影上映,全国舆论愈加沸腾,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

没了。另外,我已经成了“名人”,亲戚朋友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

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而且有权有势,无所不能。更有甚者,一些当时分文不

带而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衣衫褴褛,却带着一脸破败的傲气庄严地上门来让我为他们开路

费,以资助他们神圣的嗜好,这无异于趁火打劫。

也许当时好多人羡慕我的风光,但说实话,我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

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

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税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

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

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

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

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细细

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在此之前,

我二十八岁的中篇处女作已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正是因为不满足,我才投入

到《人生》的写作中。为此,我准备了近两年,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而终于穿过障碍

进入实际表现的时候,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

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演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

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

乱,怕要寻“无常”。县委指示,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后来听说的)。所有这一切难道

不比眼前这种浮华的喧嚣更让人向往吗?是的,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用感,或者说还保持着

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忘该重新扬起风

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

胜利。

作者简介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作品赏析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 、鲁迅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相关分词: 早晨 中午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