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谜题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郑和谜题


郑和谜题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史学的先躯者、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提出的一个历史研究课题,他在当时的《新民丛报》上提出:“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不用说梁启超先生感到迷惑,现代历史学家对上述历史现象也迷惑不解,并把它称为“郑和谜题”。与“郑和谜题”同时产生的是科学技术历史上的“李约瑟难题”.

郑和下西洋是官办的航海活动,是在明朝皇帝的旨意下进行的大规模远航活动,具有鲜明的官办特色,明朝皇帝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调动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船队,进行远航,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军事目的,可以不计成本,不顾经济效益,但是,这样的远航是不能持续的,这注定了郑和下西洋只能昙花一现。可以这样说,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奇迹出现在明代封建社会是偶然的,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反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它们是发生在15—16世纪欧洲出现了商品经济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那里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黄金,需要财富,进行资本积累,也需要商品生产的原料、市场。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探险活动正是为了满足这种社会需要。西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远航探险,以发现新航路、新大陆。同时,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探险不是官办的航海活动,没有官方参于,而是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获利目的开始了航海探险,寻找新航路、新大陆,以获取财富。可以这样说,发生于15—16世纪的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是必然的,是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984年秋天,伟人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谈改革开放时说:“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邓小平过问下,1985年,中央在南京召开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大会。此后,在江苏南京、太仓,福建长乐,云南昆明,北京等省市相继成立郑和研究会或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召开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报告会、学术讨论会,对郑和下西洋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讨论,在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兴起一个“学习郑和,研究郑和,宣传郑和”的热潮,人们颂扬郑和,研究郑和,评说郑和下西洋,试图解开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谜题

(施鹤群)

相关分词: 郑和 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