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增科绘黛玉葬花图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郑增科绘黛玉葬花图


郑增科以传统仕女画为主,兼擅山水、花鸟。而他的仕女画中,以人物的表现为中心,山水、花鸟等技法的运用,是为体现人物喜怒哀乐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为人物布置特定的活动场景服务。画面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阁楼回廊,衣冠修饰,无不顾盼人物情绪、身份需要,精致熨贴,位置适当,从而表现出其广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作品图示


【名称】郑增科绘黛玉葬花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现代

【作者】郑增科

作品简介


他选择的绘画题材,大都来自于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优秀民间传说,他选择的故事和传说,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引起人们对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久久回想与品味。比如《水月观音》《西施》《昭君》《貂蝉》《贵妃醉酒》《贵妃调鹦》《画龙点睛》《吹箫引凤》《八仙过海》《吴彩鸾跨虎入山图》,以及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黛玉》《惜春》等,无不使人产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很容易使人产生艺术共鸣,唤起人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至爱。

技法解析


从绘画技法来看,郑增科借鉴了传统年画、版画、历史画和故事画的创作特点,着眼于 “传神”和“绣像”的功夫,注重 “章法”和“布局”,丰富色彩的运用。在画面的经营上,他总是精心营造出适合画面人物的活动场景,使“人”与“境”谐,“形”与“神”谐,从中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爱憎,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等。同时,他借用戏剧脸谱来衬托人物神情表现人物精神特点,运用丰富的色彩来渲染气氛活跃作品内在的思想,选取有特定寓意的花草树木衬托突出主题,并提升绘画格调;对于画面的处理比较干净舒适,人物情绪的把握,画面意境的深化也十分到位,达到了用很艺术的东西和技术融合,让它与历史揉合,与传说和故事揉合到一起的功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评点


郑增科曾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表现出其有生命特性的东西,骨子里美的东西。”不拘末节,自得真体。其仕女画因其30余载锤炼,而精工巧绘,绚烂绮美,炉火纯青,得到行家一致赞誉。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麦秆评价他的画:“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均评价他的作品,“丹青妙手,粉黛三千。”“美而不媚,丽而不佻,纤雅精巧,细腻婉约,颇具唐宋之风。无论工笔重彩、淡彩、白描作品中的人物,无不神态各异,笔墨清新。”

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积累了大量写生素材,题材多为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尤以工笔仕女最佳,"美而不媚","丽而不窕"无论工笔重彩,淡彩,白描,神态各异,笔精工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其作品多次获奖,作品被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地收藏。

作者小传


郑增科是河北宁晋人,生于1957年,先后就学于天津美术学院王麦秆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黄均教授等画家,并得到王雪涛、田世光、俞致贞老师的指教,攻习人物和花鸟,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均收为入室弟子,现为九河工笔画学会会长。其人物画以古代仕女居多,人物形象“美而不媚”、“设色妍雅,丽而不佻”,神态各异,颇有古代遗风和传统笔法功夫。如展览中的《执扇双美》、《春夜静思》、《消夏图》、《蕉荫仕女》四屏组图的风格,就颇有古人风韵,既有诗意的存在,又有戏剧的情节。又如《易安填词》一幅,刻画的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形象,画家通过用墨设色等技巧,传递出中华民族艺术典雅和深蕴内敛的隽永之美。在郑增科的作品里,还有不少是取材于《红楼梦》的,如《黛玉调鹦》、《宝琴立雪》、《王熙凤》,以及《秋爽斋》、《香菱学诗》等。

此幅《黛玉葬花》图是他工笔仕女画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温婉动人,整个画面设色雅致,丽而不俗。颇具唐风。

相关分词: 郑增科 郑增 增科 黛玉 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