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国从事国际问题综合性研究的重要机构。研究所前身为创设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1958年研究所名称改为“国际关系研究所”。1986年12月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1988年,国务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入本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宦乡先生创办、原隶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亦于1998年并入该所。



研究所简介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共有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100多人,包括具有多年外交实际工作经验的外交官、著名的地区问题专家、学者以及经过高等院校专门训练的青年研究人员。本所主要是就当前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等方面的战略性问题进行中、长期研究。除不定期地举行形势讨论会和专题研讨会外,还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有关国家的研究机构举行定期研讨会、联合出书,派出人员参加国内外的讨论会等,以促进与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研究成果除发表外,主要分送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不论是公开文章或内部研究报告,均由署名者负责,不代表官方意见。

本所共设有国际战略研究部(主任系著名学者董漫远研究员)、美国研究部、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研究部、亚太安全与合作研究部、欧盟研究部、发展中国家研究部、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部、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等研究部门。

定期发行中国国际关系重要学术刊物《国际问题研究》,并不定期出版《国际问题研究》英文版论文选和国际问题专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访问伊朗

所长、曲星,1982年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获文学士学位、1985年 毕业于外交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6-1992年 两度留学法国,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得巴黎政治学院政治学硕士(DEA)和政治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2006年,在外交学院任教,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外交学系中国对外关系教研室主任,外交学系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助理,外交学院副院长。讲授主要课程:当代中国外交、中法关系史。2006年至2009年8月,任驻法国大使馆公使。2010年1月至今,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副所长,张成庆、元简。

研究所位于北京市台基厂头条三号

领导成员


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1985年至2006年,在外交学院任教,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外交学系中国对外关系教研室主任,外交学系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助理,外交学院副院长。讲授主要课程:当代中国外交、中法关系史。2006年至2009年8月,任驻法国大使馆公使。

张成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主管行政、后勤工作。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980年7月分配到本所亚洲太平洋研究室从事调研工作。1983年至1987年、1992年至1996年先后在我驻日本使馆、中日友好会馆工作,任随员、二等秘书。

元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生,后就读于耶鲁大学,专业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到研究所工作,之前较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包括在北京语言学院教英语,及在北语和北大。

徐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3年和1988年分别获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赴英国留学,1990年获苏塞克斯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布里斯托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3-1999年就职于原国务。

荣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历任南亚、中东、非洲室副主任、对外联络处处长、国际战略研究部主任、美国研究部主任等职。1993—1997年派。

李根信。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秘书长。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1985至1988年,就读于外交学院,获得世界史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历任外交部国际司三秘,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秘,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国际部一秘。

组织机构


国际战略研究部

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宏观问题,对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大国关系、地缘政治、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性、趋势性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撰写战略报告,并从事对中国外交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研究部

本研究部主要任务是对国际上各类突发性重大事件进行跟踪分析,捕捉正在酝酿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变化端倪。根据内部人员专业特点,侧重周边安全、中美关系、美国外交、国际军控及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欧盟研究部

研究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内外政策变化;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对外影响;北约发展动态及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影响;巴尔干地区形势和中欧关系,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部

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前景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影响,各成员国、观察员和联系国情况及相互间关系,中亚地区外高加索形势,独联体和其他地区组织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美国研究部

重点研究美国的外交政策影响及政策发展方向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并就中美关系发展提出政策建议。跟踪和研究拉美和加拿大与美国关系发展态势。

亚太安全与合作研究部

研究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区域合作与安全问题。侧重研究东盟国家、日本、朝鲜、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政治、经济、军事与外交的状况和政策趋向以及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关及中国周边安全的问题,包括朝鲜半岛、东北亚及东亚安全与合作的趋势等,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发展中国家研究部

研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中东问题、印巴关系、南亚地区合作及非洲有关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

研究经济全球化发展特点和带来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趋势,世贸组织有关问题,经济安全与经济外交,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国际经贸环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历史沿革


研究所前身为创设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1958年研究所名称改为“国际关系研究所”。1986年更为现名。1988年,国务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入本所。

 

出版物


《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创刊于1959年,现为双月刊。

《国际问题研究》是中国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刊物之一。所载文章涉及近期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有关国家外交政策走向,学科领域内的新学派、新思潮、新理论评介等。刊物选题新、有深度,学理性与政策性兼顾,颇受国内外读者好评。

著作文集


简介

《国际风云录》

本书是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人员历时一年,在广泛搜集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2006年度世界各国及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中国对外关系等多个领域进行全景式记录和概述。同时还对2006年度美国、俄罗斯、亚太、中东、非洲、欧洲、独联体、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是研究国际关系的读者必备的工具书。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2006年国际形势发展轨迹》,回顾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联合国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第二部分为《2006年中国外交》,依照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分别论述了中国的主要双边外交关系以及在多边外交领域的新发展;第三部分为《重要参考文献》,主要收集了中国领导人关于国际形势的重要讲话和演讲等。

本书主编为马振岗,副主编为徐坚。当代世界出版社于2007年5月出版。

内容摘要

2008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事件,世界格局经历了错综复杂变化。其中最重要和具有长远影响的有两件。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的全球金融危机风暴,猛烈冲击到实体经济,致使世界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其恶劣影响仍在蔓延和深化。令人鼓舞的是,携手合作、共克时艰成为各国共识,而二十集团异军突起,成为加强协商合作的主要机制。二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有深远意义的消长变化,带动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这两大事件连同其他各种具有一定范围影响的事件,预示着世界进入动荡变化、格局调整、体系变革的新阶段,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2008年对中国来讲,同样是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经受了南方严重雨雪冰冻袭击、拉萨打砸抢烧暴力骚乱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西方国家借西藏问题发难等一系列严峻考验,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第七届亚欧峰会,在金融危机袭击下保持了较好发展和较高增长。

人们常说中文“危机”一词具有辩证内涵,喻示危机中包含机会,危机后跟随机遇。但这种危机与机遇的转换不是自然而然的,而必须具备条件。中国之所以能够化挑战为机遇,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坚定正确的领导,拥有不怕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优秀人民,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拥有日益完善的社会经济体制。具有这些条件,中国就能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

系统阅读《国际风云录》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重温过去一年世界发生的重要事件,全面了解中国外交历程,而且启示你深入思考事件深层的含义,探索中国外交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