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县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央苏区县




基本概况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

目前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全国共有43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22个、江西省14个、广东省7个。

福建省22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即归化)、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 诏安、将乐、沙县、光泽、武夷山、邵武、建阳、浦城、南靖;江西省14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永新;广东省7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南雄,饶平,龙川,平远,兴宁,梅县。

政治军事中心是江西瑞金,经济文化中心是福建汀州(长汀),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福建省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其中福建省的苏区县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福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将得到极大的扶持和支持。

历史沿革


在历史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地域内设置了兆征县、博生县、洛口县、长胜县、胜利县(最初叫忠发县)、彭湃县、泉上县、东方县、代英县、明光县、公略县、太雷县、杨殷县、登贤县等新的县级行政单位,红军主力长征后,这些新设的县名都被废止。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1933年中央苏区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

经济发展


一九三三年,当湘鄂西和鄂豫皖两个苏区的红军主力相继退出原有根据地后,蒋介石便集中五十万兵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同时进一步加紧经济封锁。他们把这两手同时并用:军事"围剿"是"杀死政策",经济封锁是"饿死政策"。中央苏区军民面临着打破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两大任务。打破军事"围剿",由在前方的周恩来、朱德指挥。打破经济封锁这副艰难的担子便主要地落到毛泽东的肩上。

二月中旬,被撂在长汀休养了四个月的毛泽东,接到召他回瑞金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的命令。他带着贺子珍、孩子及警卫员一同回到瑞金,住在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叶坪村。但把他调回来工作其实是有条件的。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临时中央或苏区中央局在上年十一月留下的一份残缺的电报,里面写道:"我们可以同意现在召回泽东同志与公开批评他的错误观点,批评方法应该说服教育,并继续吸引他参加领导机关的工作,不然,在目前将削弱我们的地位。"可见,他是在得不到信任的困难条件下重新出来工作的。

毛泽东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期间,以很大的精力来领导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

这在当时是关系到中央苏区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那时候,中央苏区大体上有三百万人口,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机关工作人员约十万多,不发展生产怎么行呢?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极其重视。原来担任《红色中华》主编的王观澜回忆道:"生产如何发展?与战争如何结合?战争第一,生产、生活如何办?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些问题不解决,革命战争能不能维持,就成为大问题。"

为了消灭中央苏区,国民党政府在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紧经济封锁,企图使中央苏区军民"不能存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的补给",造成经济枯竭,无法生存下去。一九三二年起这种经济封锁更加紧了。"企图建立纵深二百六十里的封锁网,在苏区周围设立食盐公卖局,限制每人每天只买盐三四钱,每月不得超过一斤,把群众的粮食搜掠到反动的堡垒里去。"严密的经济封锁给中央苏区造成的困难越来越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出来的稻谷、花生、大豆等农产品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而苏区的食盐、洋布、煤油、西药等工业品,十分奇缺,价格越来越高。当时流行一句话:''有人拿走一粒盐,店主赶过三家店;''。由于工业品的缺乏,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和红军的给养。"

一九三一年底,临时中央一些"左"的经济政策推行到中央苏区来,更是雪上加霜。到一九三三年春夏,中央根据地经济严重恶化:工商业凋零,食盐、布匹、药品等日用品极端缺乏,价格昂贵,部分地方因缺粮而发生饥荒。

这便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严峻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毛泽东先从健全领导机构着手。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他主持人民委员会常会决定:"为发展苏区的国民经济以适应革命的发展,议决呈请中执委批准设立各级国民经济部,并委任邓子恢同志兼任中央国民经济部部长。"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项英等签发命令指出:"过去苏区对于国民经济问题异常忽视,应该予以迅速的转变。"四月,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成立,下设设计局、调查统计局、粮食调剂局、合作社指导委员会、国营企业局和对外贸易处。七月二十日,毛泽东、项英等签发中央政府通告,强调指出:"革命战争的猛烈发展,要求苏维埃采取坚决的政策,去发展苏区的国民经济,抵制奸商的残酷剥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改良,使革命战争得到更加充实的物质上的力量。这一重大任务,是迫切摆在整个苏维埃与广大工农群众的面前。"

为了广泛动员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全面部署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工作,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大会:一次是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八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瑞金举行;一次是北部十一县经济建设大会,八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在博生县(原宁都县)举行。这种经济建设大会,以前在苏区是没有开过的。

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也是放在中央苏区经济工作面前的一项严重任务。由于这种严密的封锁,造成中央苏区内盐、布、西药奇缺,而粮食、钨砂、烟、纸、樟脑却出口困难,直接影响了群众和红军的生活,影响了革命战争。有人回忆说:"毛泽东同志很重视这项工作,号召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发展对外贸易,把粮食、钨砂、木头、樟脑、纸张、烟叶、夏布输出到白区去,卖得适当的价钱,从白区购买必需品,如食盐、布匹进来,分配给人民,打破敌人的封锁。当时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同志,副委员长陈云同志、朱琪同志都亲自抓这项工作。"他们采取了许多符合实际情况的灵活政策:奖励私人商业经营各种苏区必需的商品;对某些日用品和军需品实行减税;国营商业尽量利用私人资本与合作社资本,同他们实行多方面的合作;鼓励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人到苏区来做生意;从苏区秘密派人到国民党统治区开设商店和采购站等。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沟通了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之间的商品流通,活跃和发展了苏区经济。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的对外贸易,以苏区多余的生产品(谷米、钨砂、木材、烟、纸等)与白区的工业品(食盐、布匹、洋油等)实行交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枢纽。

2009年,国务院决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海西经济区的中央苏区县实行西部地区的政策待遇。

加强苏区纪念景点建设管理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率队到我县调研时,对我县充分挖掘苏区纪念景点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开发利用党史资源,保护革命遗址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雄,县领导朱团能、高向荣、谢保家、苏宇霖、梁金良、苏松炎、陈文杰陪同调研。

安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凤冠山,是我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碑上镌刻有朱德、邓子恢的题词,记述着12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调研组来到碑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我县将纪念碑建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表示赞赏。

调研组随后来到魁斗镇佛仔格村,参观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旧址,详细了解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成立经过、闽南工农游击队二支队的战斗事迹。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于1932年11月成立,曾直接领导安南永德四县党的组织和人民革命斗争,谱写了福建革命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调研中,李忠杰一行还前往金谷镇溪榜村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和莫耶故居,详细了解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开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革命作家莫耶生平。

大量文献资料和史实表明,安溪苏区是在闽西苏区的福建省委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创建的,应属于中央苏区范围。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中央苏区的确认,需要经过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审定。目前,福建有22个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我县目前已成立申报中央苏区县领导小组,并形成申报材料,上报省委党史研究室。

相关分词: 中央苏区 中央 央苏 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