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最寒冷的冬天




图书信息


中文书名:《最寒冷的冬天》The Coldest Winter

副书名: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原版书名:The Coldest Winter

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

出品:中资海派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定价:58.00

装帧:平装

ISBN:97872290247086

图书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最佳亚洲题材图书最冷酷的战争,最辛辣的笔触最动人的故事

残酷而不失警示 真实而不失有趣

再现宏大惨烈的悲壮史诗 感知跌宕起伏的大国博弈

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惊世遗作

权威推荐

 重现历史,回忆往昔,哈伯斯塔姆先生再次把我们带回了那场战争。

——《纽约时报》

无论是充斥着见利忘义的两面派的国内政治,还是回荡着勇气和激情的战地前线,哈伯斯塔姆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新闻周刊》

大卫哈伯斯塔姆以无尽的愤慨和惊人的智慧,让我们重温了二战尘埃落定之后那场似乎遥不可及,让人无法理解的冲突。他笔下的惨烈,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战争的警钟。

——《时代》

《最寒冷的冬天》再度重现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让战争的炮火在人们耳边回响。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巨作,它和《出类拔萃之辈》一样,都是当代历史的一部恢弘之作。

——《克利夫兰平原报》

《最寒冷的冬天》也许是迄今为止记述战争与冲突的顶级巨作。

——《明尼苏达圣保罗明星论坛报》

大卫哈伯斯塔姆的辞世之作将让朝鲜战争不再是“被遗忘”的战争。

——《星期日丹佛邮报》、《洛基山新闻报》

《最寒冷的冬天》把这场悲情战争的所有悲剧性要素融为一体:敌我双方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国际外交形势、国内政治以及众多当事人的鲜明个性。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哈罗德摩尔中将

图书简介


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

 硝烟弥漫的20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 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军的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按兵不动背后的战略意图,让毛泽东面临是否派兵入朝的艰难抉择

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

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

拨开历史迷雾,追问大国博弈真相

包括毛泽东自己在内,当时只有一个半人支持出兵朝鲜,但他为何仍坚决派兵入朝?

朝鲜军队溃败之际,莫斯科为何仍稳坐钓鱼台?

30万中国大军集结鸭绿江;畔,华盛顿为何仍错判中国?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又是如何龙争虎斗的?

朝鲜战争为何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历史已成过去,烽烟会否再起

悲情的记述 偶像的破灭 错位的战争

作者简介


“拯救世界”的新闻独眼狼

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之一

最冷静最客观最犀利的战争观察员

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知名传播学者以及历史学家,美国战地新闻记者,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他的新闻报道及所著书籍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

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年生于纽约市,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0年入《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投入广泛的美国民权运动报道中,1962年成为该报驻越南西贡特派记者,1964年获普利策奖。

哈伯斯塔姆曾创作了《陷入困境》《罗伯特肯尼迪未完成的远征》《胡志明——北越的领袖》《出类拔萃之辈》等二十多本畅销书。

2007年4月23日,就在《最寒冷的冬天》付梓之际,在为下一部作品进行采访的途中,哈伯斯塔姆不幸因车祸罹难。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云山惊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1950年10月20日,美军攻占平壤。一直以精通所谓东方心理学自诩的麦克阿瑟断言,中国一定不会参战。因此,他不顾天气、地形等不利因素,要求各部队迅速北上,准备在圣诞节前到达鸭绿江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云山一带设伏待机,于11月1日对行进至此的美第1骑兵师发起猛攻,全歼一部并将其击溃。

1.云山伏击战

第二章 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

1950年4月,金日成说服斯大林允许他统一朝鲜半岛。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近10万大军越过三八线,挥师南下,连战连捷,将美、韩军队压缩在洛东江以东、釜山附近一个狭小的防御圈里。

2.金日成的决心与麦克阿瑟的疏忽

3.麦克阿瑟、李承晚与近代朝鲜的悲惨命运

4.金日成的革命历程

5.朝强韩弱

第三章 美国参战:后方与前线

未经国会授权,杜鲁门擅自决定出兵,并纠集多国部队以联合国军名义参战。然而,美国正值战后裁军之际,各项军事准备工作严重不足,而且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的麦克阿瑟也令人头痛不已。沃克将军率第8集团军死守釜山,与时同时,麦克阿瑟却在东京考虑实施仁川登陆。

6.杜鲁门决定出兵

7.将门虎子

8.舔犊情深

9.人无完人

10.初战不利

11.两将斗法

第四章 洲际政治:应对共产主义的冲击

冷战结束后应该如何应对共产主义的冲击,共和党和民主党借此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斗争达到高潮:“是谁丢了中国”成为杜鲁门政府一个不得不面对且棘手的政治问题。在国务院,凯南和尼采是两派的代表人物。

12.两党政治

13.凯南与尼采

14.总统之路

15.台湾问题的政治学

16.华夏龙虎斗

17.是谁丢了中国

第五章 孤注一掷:朝鲜人民军挺进釜山

朝鲜人民军向洛东江后的美、韩军队发起全面总攻,力图突破洛东江防线,拿下釜山,彻底结束战争。双方在洛东江突出部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双方均伤亡惨重,而美军终能坚持到仁川登陆这个转折点的到来。

18.决战洛东江

第六章 扭转乾坤:麦克阿瑟仁川登陆

尽管遭到多方反对,麦克阿瑟仍然一意孤行,坚持实施仁川登陆。中国军情人员从多个渠道获得了这个情报,中方及时地通知了金日成,无奈他丝毫不信,仁川登陆竟然一切顺利,美军随后快速推进,一举攻下汉城,朝鲜人民军全线溃退。

19.激辩仁川登陆

20.仁川登陆与收复首尔

21.放弃台湾还是保卫台湾

第七章 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

美军跨越三八线,将战火烧到朝鲜境内。麦克阿瑟命令各部队迅速北进,直抵鸭绿江。美国政府也被胜利冲错了头脑,不顾中国的强烈警告,放手让麦克阿瑟一搏。毛泽东深思熟虑,决定出兵朝鲜,并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及手下蓄意忽略或掩盖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执意北进。

22.止步三八线还是跨过三八线

23.中国发出警告

24.斯大林、毛泽东与彭德怀

25.威克岛会晤与威洛比的误判

26.麦卡锡主义与冲向鸭绿江

第八章 志愿军猛击:长津湖与军隅里

尽管云山之战表明,中国已经出兵朝鲜,但麦克阿瑟仍不顾一切地分兵冒进。志愿军在长津湖和军隅里两地设下埋伏,突袭钻入圈套的美、韩军。美军第2师、陆战第1师等部仓皇撤退。李奇微接替因车祸身亡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力图重整旗鼓。

27.待君入瓮

28.谨慎的弗里曼

29.第9团兵溃清川江

30.拙劣的指挥

31.军隅里与“长手套”

32.第23团成功突围

33.第2工兵营奋力突围

34.第1陆战师逃离长津湖

35.谁之罪

36.李奇微出场

37.李奇微重整旗鼓

第九章 与志愿军作战: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

李奇微迅速整顿部队、振奋士气、调整战术。中美双方在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展开激战。美军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不仅解救了陷入重围的部队,而且还击退了志愿军的进攻。朝鲜战争至此逐渐转入阵地战。双方都失去了全面胜利的可能性。

38.彭德怀的忧虑

39.从原州到砥平里

40.“双联隧道”惊魂

41.激战“双联隧道”

42.第23团坚守砥平里

43.“围捕行动”与原州之战

44.麦吉与“麦吉山”

45.柯罗姆贝茨救援队

46.坚守到底

47.转折点

第十章 将帅失和:麦克阿瑟的去职风波

骄纵的麦克阿瑟越来越不把杜鲁门放在眼里,不但违抗政府的命令,搅乱政府与中国的和谈政策,而且还与反杜鲁门的共和党人勾结,大有从政之势。杜鲁门忍无可忍,终于将其解职。解职后的麦克阿瑟一度风格无限,而杜鲁门却四面楚歌。不过,等国会听证会召开后,麦克阿瑟的光环就逐渐消褪了。

48.麦克阿瑟“逼宫”

49.杜鲁门下定决心

50.麦克阿瑟听证会

第十一章 战争后果:结局与未来

麦克阿瑟终因从政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艾森豪威尔却意外崛起当选总统。朝鲜战争陷入阵地战僵局,双方在1953年7月27日停火。中国、朝鲜、韩国、美国在随后几十年里的发展变化或多或少地与这场战争有关。冷战结束了,人类已经穿越意识形态的隔阂。老兵们向世人祈祷,但愿永远不再有战争。

51.黯淡与辉煌

52.可知的结局与不可知的后果

53.反思

相关分词: 寒冷 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