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头龙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喙头龙


喙头龙(Rhynchosaurs) 生活在二亿多年前,口中长有钳状牙齿。这种爬行动物,曾经一度繁盛,广泛分布在各地,但到了恐龙时代的初期,便已经灭绝了。



分布范围


这种动物诞生于三叠纪,它们见证了恐龙的兴起和灭亡,又目睹了哺乳类的兴起,在与世隔绝的南太平洋小岛上,它们一直存活到今天。

在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爬行类当中,楔齿蜥(刺背鳄蜥)算是最古老的一种。它们在两亿多年前的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比恐龙类还要早,一直到现在, 它们不但奇迹式的存活下来,而且外型上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它们是属于爬行纲的双孔亚纲鳞龙下纲,但是并不属于一般蜥蜴所属的有鳞目,而是自成一目的喙头目。这一目的爬虫都已经灭绝,只剩下楔齿蜥独撑大局。所以实际上它不能算是蜥蜴而应该算是恐龙的一种,叫喙头龙会更为贴切的。

生活环境


喙头目原始的鳞龙类,其绝大多数生存于中生代,在三叠纪时曾经比较繁盛,但后来基本上全部灭绝,仅有喙头龙科一个科残存到现代,是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喙头龙科的化石纪录并不久远,仅有2.5万年,但是现代的喙头龙与一亿多年侏罗纪的喙头目成员正南蜥Homoesaurus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体形缩小了一半,显示其为演化速度很慢的动物,因此有活化石之称。

物种分类


喙头龙科最初定为是2种,后来合并成一种,近年又重新分成两个不同的种,大多数喙头龙都属于斑点喙头龙Sphenodon punctatus,分布于新西兰周围大约三十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总数大约有50000只。而生活于库克海峡马尔堡峡湾Marlborough Sounds中的北兄弟岛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喙头龙被列为兄弟岛喙头龙Sphenodon guntheri,总数大约只有400只。

喙头龙在上古时代曾经遍布全球,当然,那个时代各大洲还是纠结在一起的,随着各大陆分离,喙头龙也散布各洲,直到六千万年前恐龙灭绝,哺乳类兴起,喙头龙才逐渐灭绝,只剩下新西兰和周边岛屿残存着为数不少的喙头龙,因为哺乳类一直都没有侵入这个地区。但是好景不常在,有一种哺乳动物——人类依靠治理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在1000-2000年前到达新西兰,随着而来的鼠类特别是波里尼西亚鼠大量繁殖,对喙头龙的繁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蛋和幼龙都被吃掉,造成喙头龙数量锐减,最后整个新西兰的喙头龙族群灭绝殆尽。到今天,只剩下周围某些岛屿上仅存的数万只族群还未受到鼠类的侵害。也因此喙头龙被列入CITES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I保育类,新西兰政府也已经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以保存这些仅存的爬行动物活化石。

喙头龙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可以说得上非常恶劣,尤其是对爬行动物而言。这些小岛四周都是峭壁环绕,一年四季狂风不断。只有同样生活在岛上的海鸟的粪便为小岛提供了养分,支撑起整个小岛的生态系统,即使这样,岛上仍只有那些能抗风耐盐碱的矮小植物能够在岛上生长。岛上的环境又湿又冷,气温很少超过70华氏度(21摄氏度),而湿度却终年维持在80%左右。对于变温的爬行动物,这里的温度实在是太低了,甚至经常接近冰点,但是喙头龙却能在45华氏度(7摄氏度)的环境中保持正常的活动。喙头龙最适合的温度在华氏60到70度(摄氏15到21度)之间,当温度超过华氏76度时,喙头龙就会有中暑迹象,到华氏82度就会热死,而这个温度对很多爬行动物而言,却是最暇意的温度。

喙头龙的体色一生都在不断变化,有灰色、橄榄色和砖红色等。成体的长度,大约是40cm(雌性)到60cm(大只的雄性),体重大约是0.4到1千克。喙头龙的四肢和尾巴粗壮,尾巴上有两道棘刺,这和鳄类很像。喙头龙一个著名的特征是在颅顶上具有第三只眼,这只眼睛也有视网膜,幼年的时候能感光,而成年后会被一片鳞片所覆盖而基本失去作用。这种颅顶眼是从早期脊椎动物遗留下来的特征,在爬行动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征,但是都没有喙头龙的第三只眼著名。雄性的喙头龙,脖子下面有显眼的肉冠,背的中央则有发达的棘刺;而雌性个体的这些特征则不明显。和其他有牙齿的爬行动物不同,喙头龙的牙齿是直接长在颚骨上的,称为端生齿或叫颌缘齿。雄性喙头龙完全没有外生殖器,其他的爬行动物,雄性一般有半阴茎。因此,交配只能靠两条喙头龙的泻殖孔完全“对接”。

生长繁殖


繁殖

喙头龙由于生长在低温的环境中,因此其新陈代谢缓慢,生长发育也缓慢,甚至比龟类还慢。性成熟通常要10到20年,而雌性则一般要每4年才交配一次,交配季节是南半球的仲夏到初秋(一月到三月),而交配后,蛋要在母体中孕育8到9个月,到十月或十一月(正好是南半球春夏之交)才会产下8-15个蛋,而孵化期更长达12到15个月,因为在冬季,胚胎的发育会停止。因此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需要整整两年的时间。喙头龙的平均寿命达到60岁,甚至不乏100岁以上的纪录。

喙头龙都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以地洞为巢穴,它们通常会尽力保卫这些地洞。雄性喙头龙会互相争斗,争斗时,它们会努力使身体膨胀,提起肉冠,并使颈部、肉冠和肩部的皮肤颜色变深。雄性也会在试图与雌性交配前,使用这些招数以吸引异性。喙头龙主要在夜间活动,但如果白天有太阳,它们有时也会趴在洞口晒太阳。

食谱

喙头龙的食谱包括节肢动物、蚯蚓、蜗牛、鸟蛋、幼鸟、蛙类和蜥蜴,特别是有一种新西兰特有的长得很像蟋蟀却大如老鼠的大沙螽。幼体喙头龙有时也会自相残杀。由于喙头龙的新陈代谢率很低,所以相比其他爬行类动物,它们吃得很少。

保护级别


1895年,新西兰政府就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保护喙头龙。就算是一个动物园想得到喙头龙,也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和批准程序,而将喙头龙向公众展出则是最近刚刚被批准。人员前往那些喙头龙生活的岛屿也是被严格控制的,所以多年以来,从没有任何喙头龙被带离那些岛屿。

相关分词: 喙头 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