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模型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彗星模型


彗星模型 彗星现象十分复杂,同一颗彗星在绕太阳公转的不同时间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不同的彗星彼此又有很多差异。关于彗星(特别是彗核)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资料来说明,因此需要借助彗星模型来尽可能解释各种彗星现象。已提出的多种彗星模型大致可分为两类:“沙砾模型”和“致密核模型”。

“沙砾模型”认为彗星是一大团固体粒子,它们在相似轨道上各自独立地绕太阳公转,粒子向中心密集为一个弥漫核,但核并不是一个整体。这类模型假定固体粒子是在太阳系外形成的,包含有恒星际物质。粒子轨道在近日点附近交叉,粒子经多次碰撞而破裂,所产生的细尘粒被太阳辐射推开,形成Ⅱ型彗尾。少部分物质可能在碰撞中被蒸发成气体。沙砾模型可以解释彗星分裂形成流星群等现象,但不足以说明所观测的彗星中的气体数量,此外,还有其他缺陷。现在只有少数人还持这种看法。

彗星有致密核的看法在十九世纪就有了。有人认为彗核是各种气体凝固成的冰块,有人认为是石块。1949年,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提出“冰冻团块模型”。他认为彗核是“脏雪球”,由冰冻的母分子和夹杂的细尘粒组成。后来有的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模型,认为彗星走近太阳时,太阳加热作用使彗核表面的冰升华为气体,向外膨胀,同时带出微尘,形成彗发和彗尾。母分子气体被太阳辐射离解为各种“基”分子和原子。彗星每次走近太阳时,仅仅彗核表面层被蒸发,内部仍保持冰冻态,因而寿命可达几千个公转周期。彗星本身还有自转,自转周期为数小时。由于彗核自转以及各层热传导的时间滞延,气体不对称地放出,产生“火箭喷射”效应,这就可以解释恩克彗星的加速和阿雷斯脱彗星的减速运动现象。

相关分词: 彗星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