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2版 (2001年10月1日)

精装: 809页

开本: 16开

ISBN: 7108015528

条形码: 9787108015525

尺寸: 23.4 x 18.5 x 3.7 cm

重量: 1.4 Kg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精选》内容简介:《20世纪的书》摘自《纽约时报书评》上对书籍及作者的最佳评论。《纽约时报书评》是美国读者最多的文艺期刊,《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精选》依编年体例,摘录从1896年到1997年的书评作品,带领读者踏上一个世纪的文化旅程,勾勒出当代重要作家及思想家最令人难忘的图像。将一个世纪的书评编列成册时,我们试图展现这种变化,但此处必须强调,《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精选》并不是包罗万象的20世纪文学史,甚至不是完全可靠的指标,不见得能反映品味或批评声誉的起起伏伏,或是文学市场的角色。有些好书及重要著作不受初期的《书评》青睐,有些书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你必须小心详读。

媒体评论


导言

阅读一百年来的(纽约时报书评)让我强烈感受到,几乎没有任何事可以天长地久。到目前为止,99本蓝皮书评合订本挤在<纽约时报)编辑部图书馆背后的铁架上,其中有部分经年累月未曾打开过。这些书评多多少少是历史连贯的见证,见证一百年来对书籍认真而仔细的关注,这是其他出版物所无法相比的。但令人警惕及沮丧的是,这些书评也见证有些书及作者一厦名满天下,现在却已默默无闻。在泛黄的新闻纸中,文学盛名起起落落——例如桑塔亚纳(Santayana)及詹姆斯古德科森斯(Jame Gould Cozzens)——而一些状似可畏的文坛旗舰,如波尼(Boni)及李佛莱特(Liveright),勇敢航行数十载后,就沉入商业的波涛中,激不起任何涟漪。作家画像的服饰随时代变迁,及膝大礼服退位,继之而起的是斜纹软呢外套、羊毛衫,然后是T恤及迷你裙。登在(书评)上的广告商品性质也随着改变,早期出售书架,传授雄辩、礼仪举止等课程;现在则是宠物方便盒、色情录像带及脱毛用品。多年来,《书评》一贯是简朴的白底黑字,但忽然有一天就五颜六色上身。在此同时,书籍来来去去——数十万本的书,是用一大片森林换来的——有些引领风骚达一季、一年,甚至十几年,但更多书随时光流逝,悄无声息。

就本身性质而言,书评甚至比被评的书更短暂、更容易被人遗忘。将这些原本无意传世(多数书评确实如此)的文字精装付梓,创造出又一本终究遭人遗忘的书,说来不免有自欺之嫌。不过,如果你阅读够多的书评,阅读的时期够长,你会在偶然的变化中看出一些趋势或更迭,即使不算永恒,但也还能发人深省。例如,作 家世代的突然诞生——海明威、德莱塞、菲茨杰拉尔德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转变文学景观,将文学重心转移到美国。或者,在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儿童文学如百花齐放,以顺应婴儿出生高峰期的涌现;20世纪70年代则喷泻出独特原创的小说作品;其后传记的伟大年代似乎紧接登场。也许最明显的是——如果你阅读《纽约时报书评》——书评本身的逐渐成熟。最初是没有签名、局高在上的“评介”和“赏析”;渐渐地,署名栏及作者姓名开始出现,真正的批评也才登场,旁征博引,可读性高,写给具有鉴赏力的一般大众。就某方面来说,《书评》随着时代成长,变得圆熟洗练,正如美国的读者大众一样。

将一个世纪的书评编列成册时,我们试图展现这种种变化,但此处必须强调,本书并不是包罗万象的20世纪文学史,甚至不是完全可靠的指标,不见得能反映品味或批评声誉的起起伏伏,或是文学市场的角色。有些好书及重要著作不受初期的《书评》青睐,有些书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你必须小心详读,或是读出言外之意,才能辨别出一百年来出版界的重大变化。你也不必费心寻找观点一致的概论、我们所处的位置或是文学未来的方向,因为势必徒劳无功。

我们希望本书所能提供的是生动有趣,至少灵光乍现的文学即时感,呈现本世纪最重要或最具影响力的书籍问世时,所引发的最早而立即的反应。全书可以依本书体例之一命名为“初步印象”。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说本书是我们集体与本能反应的纪录——记下事件最初的冲击——说来不足为奇,有趣之处不仅在于其犹豫及不确定(例如在1903年时,如何解释杜波伊斯(W.E.B.Du Bois)),也在于其侃侃而言及文学热诚(如《尤利西斯》最早的书评颇具先见之明,令人吃惊)。

……

目录


导言 查尔斯麦格拉斯

1897-1919

书评:亨利詹姆斯,波章顿的珍藏品

哎呀!威尔斯,《隐身人》

1920年代

书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通论》

哎呀!弗吉妮亚伍尔夫,《远航》

1930年代

初步印象:达希尔哈米特,《马耳他猎鹰》

初步印象:多萝西帕克,《生之悲歌》

1940年代

书评:理查德赖特,《土生子》

书评:托马斯沃尔夫,《你不可能再回家》

1950年代

初步印象:罗恩哈伯德,《电疗:精神健康的现代科学》

随笔:爱丽丝托克拉斯谈美国人在巴黎

1960年代

书评:威廉夏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初步印象:保罗古德曼,《荒谬地成长》

1970年代

书评: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书评:凯特米莱特,《性政治》

1980年代

访谈:尤多拉韦尔蒂

访谈:米兰昆德拉

1990年代

来函:威廉曼彻斯特

随笔:安纳托尔布洛亚德谈病痛

编辑选书:1972-1997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