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zerII轻型喷火坦克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PanzerII轻型喷火坦克


第一种被德军正式命名为喷火坦克(Panzerflammwagen)的是由Pz.Kpfw.II轻型坦克改进而成的PanzerflammwagenII(Flamm)(简称PanzerII(F)型,车辆编号为Sd.Kfz.122)。其诞生可以追溯至1939年1月,当时德国陆军兵器部指示由MAN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开发一种喷火坦克,前者负责底盘部分,后者负责车体上部和炮塔。很快,两家公司合力完成了样车并送交陆军兵器部测试。

样车采用MAN公司为Pz.Kpfw.IIAusf.D轻型坦克设计的LaS138型底盘,安装有1台6缸水冷式迈巴赫(Maybach)HL62型汽油发动机,工作排量6.2升,转速2600转/秒时额定功率为140马力。与普通Pz.Kpfw.II轻型坦克不同,样车行动机构采用了扭杆悬挂装置。这使得后来量产的PanzerII(F)成为德军装备的第一种使用扭杆悬挂装置、不安装托带轮、只在每侧安装大尺寸负重轮的坦克。

PanzerII(F)样车在两侧前翼子板各设置有1个可以单独遥控的小型喷火炮塔,能够分别向左、向右旋转90度,从而使喷火范围覆盖了整个车体前部。每个遥控炮塔内安装有1个喷嘴,连接着一个容量160升的喷射燃料罐,以及提供喷射力的压缩氮气罐,足够进行80次左右2到3秒钟时间的短喷射。

除了火焰喷射器,PanzerII(F)样车的主炮塔内还装有1挺7.92毫米MG-34型机枪,其仰、俯射界为-10度到+20度,配有一套KZF2型瞄准具,有效射程可达200米。机枪备弹量为1800发,其中穿甲弹有150发。

PanzerII(F)样车战斗全重12吨,车组乘员3人。1名车长位于主炮塔内,负责指挥作战并操纵机枪和遥控喷火炮塔。1名无线电操作员位于车体前方右侧,负责收发无线电,必要时也可操纵遥控喷火炮塔。另外,还有1名驾驶员坐于车体前方左侧,负责驾驶。装甲防护方面,PanzerII(F)车体正面和侧面装甲厚度分别为30毫米和14.5毫米,能够在600米距离上抵御25毫米和8毫米以下口径穿甲弹的攻击。

PanzerII(F)轻型喷火坦克主要参数

车长:4.90米

车宽:2.40米

车高:1.85米

战斗全重:12吨

最大公路速度:55公里/小时

最大越野速度:20公里/小时

最大公路行程:250公里

最大越野行程:125公里

最大爬坡度:30度

越壕宽:1.70米

涉水深:0.90米

乘员:3人

从1939年4月起,PanzerII(F)样车开始接受测试,主要针对其悬挂装置和遥控喷火炮塔。1940年1月,样车通过所有测试。同年3月,从部队回收的43辆Pz.Kpfw.IIAusf.D轻型坦克被交给MAN公司用于改进PanzerII(F)。随后不久,MAN公司又得到了从德军第7和第8装甲师回收的28辆Pz.Kpfw.IIAusf.D。同年4月,首批20辆PanzerII(F)完工并交付部队。

1940年5月至10月,德国陆军首批订购的90辆PanzerII(F)中的87辆完工,余下3辆由于底盘部分未能及时完成拖到1941年2月才制造完成。在此期间,德国军方又追加了第二批150辆PanzerII(F)的订单。为避免底盘供应不足,MAN公司从1941年8月起开始生产150个专供PanzerII(F)使用的LaS138型底盘。不过,德国军方很快就决定将其中60个底盘用于生产安装20毫米炮的Pz.Kpfw.IIAusf.D轻型坦克,以便弥补东线战场上德军装甲部队的损失。

1941年12月20日,为了对付苏军T-34/76中型坦克,德国军方最终决定将全部150个LaS138型底盘安装上缴获自苏军的Pak36(r)L/51型76.2毫米加农炮,改装成MarderII(车辆编号Sd.Kfz.132)型坦克歼击车,从而使第二批PanzerII(F)无缘面世。

在装备PanzerII(F)前,德军就于1940年3月1日在温斯多夫(Wunsdorf)开始组建第100装甲喷火营(Panzerabteilung(F)100,简称Pz.Abt.(F)100),这是德军编制内的首支喷火坦克部队。3月5日,营部组建完毕。同月21日,下属3个连相继组建而成。紧接其后,德军第二支喷火坦克部队第101装甲喷火营(简称Pz.Abt.(F)101)于同年5月完成组建。

至1940年6月19日,只有16辆PanzerII(F)交付Pz.Abt.(F)100营。这只能满足训练需要,远远没有达到参战标准。因此,Pz.Abt.(F)100营未能参加同年5月的法国战役。为了区别于其他德军装甲部队,Pz.Abt.(F)100营在车体上涂有彩色烈焰标记,Pz.Abt.(F)101营则在炮塔后部用绿色涂有2个交错在一起的火焰喷射器,分别成为这两个营的识别标记。

1940年9月,德国陆军调整了2个装甲喷火营的建制并将其最终确定为:1个营部、1个指挥连、3个装甲喷火连、1个预备连、1个轻装备连和1个维修排。其中,每个装甲喷火连具体包括:1个连部,装备2辆安装20毫米炮的Pz.Kpfw.II轻型坦克;3个装甲喷火排,每个排装备4辆PanzerII(F)轻型喷火坦克;1个火力排,装备5辆安装20毫米火炮的Pz.Kpfw.II轻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隶属于德军第18装甲师的Pz.Abt.(F)100营参与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当时全营装备有42辆PanzerII(F)轻型喷火坦克、24辆Pz.Kpfw.II轻型坦克、5辆安装50毫米炮的Pz.Kpfw.III中型坦克以及1辆Pz.Bef.Wg型指挥坦克。

在东线战场的残酷战斗使得Pz.Abt.(F)100营损失严重,1941年11月5日,该营将剩余的11辆仍可使用的Pz.Kpfw.II和Pz.Kpfw.III型,以及几辆完好的PanzerII(F)型喷火坦克转交给第18装甲师后,奉命撤回温斯多夫进行修整。同年12月22日,Pz.Abt.(F)100营被改编为第100装甲团第1营,换装普通坦克。1942年2月5日,该营又被编入著名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land)装甲师并更名为“大德意志”装甲营。此后不久,该营重返东线战场,参加了德军在1942年发动的夏季攻势。

相关分词: PanzerII 轻型 喷火 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