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依赖症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ppt依赖症


PPT依赖症,是指高校教师利用PPT教学,从起初的生动教学与技术教学,到后来形成了依赖,寄托的现象。利用PPT教学,教师可以不用吃粉笔灰,可以疏于备课。对此现象,很多学生表示反对,表示这种教学不能让他们深刻的学习到全部的知识。



PPT依赖症-背景


PPT教学,就是一种多媒体教学。中国很多高校推行多媒体教学,谓“先进现代教育技术”,鼓励教师上课用PPT,用多媒体技术,其好处据说很多:可以让教室很环保,老师不用吃粉笔灰;可以图文并茂,图像、视频、音频并用,让讲课丰富多彩;可以点击链接,与网络连接,延伸学习,大大拓展上课空间;可以与异地学校课堂交互,获得完全不同的上课感受。

2009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以《高校教师上课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为题报道了相关内容,表明大学教师的“PPT依赖症”很严重。

PPT依赖症-现象


有很多高校学生表示,PPT教学养了太多懒汉教师,过去还要在黑板上板书,推导公式,而PPT教学后,上课就放PPT,对着PPT照本宣科。有一事件显示,一老师上课,教室停电,电脑不能使用,老师居然不知道这节课上什么内容。同学们一调查,发现有的老师的PPT,是从另外的老师那里拷贝来的。可以想象,该教师上课前根本就没有备课。

基于上述情况,PPT和多媒体成了同学们发泄不满的对象。学生表示,要是没有多媒体技术,老师怎么也得在课前备课。其实PPT只是讲课的辅助手段,课上得精彩与否,关键在于讲课者教学内容的组织,用PPT可以把课讲好,不用PPT也可以把课讲好。

PPT依赖症-剖析


很多学者指出,教育质量下滑,是一道世界难题。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存在教授不愿意上讲台、敷衍学生的情况,因为相对于学术研究获得经费支持与学术成果而言,教学确实是投入精力多、产出少的“活计”。但是,大学招生中的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一个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及大学培养中的自由转学制度,学生对学校不满可以申请转学到其他大学,有效制约大学的办学行为,不敢不重视教学。而且,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的大学排行榜中,新生留校率、学生选拔性是重要指标之一,而在中国各类大学排行榜中,根本就没有新生留校一说,校园规模、论文、科研获奖、经费才是重要指标。让大学课堂有灵魂,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有权利选择教育。这是最基本的竞争规律。面对学生的挑选,大学课堂的PPT,才会真正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成为摆设或者教师偷懒的手段。

PPT依赖症-评述


学生们把气撒在多媒体技术身上,要求砸掉多媒体教室,让教师重新吃粉笔灰,当然是不理性的,但除了这种办法,还有其他方法来拯救课堂的灵魂吗?学生不能直面学校、教师,只能转到不能说话的技术工具,正可以解释高校为何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没有选择高校教育的权利。由于计划招生、计划培养,在招生中,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不能转学到其他大学,高校其实没有招生与培养的危机意识与生存压力——我的教育质量再差,但你还是得报考我,进了学校的大门,除非你退学,否则就得坚持到毕业。

先进的教育技术,没有给课堂带来活力,反而更让课堂死气沉沉,这显然不是技术本身的错。客观上说,PPT依赖症,不过是大学不重视课堂教学的延续。如果教师重视教学,PPT是可以发挥其“先进”的功效的;而如果教师不重视教学,“先进”的技术,只会进一步反衬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先进”。

PPT依赖症-建议


医治教师的“PPT依赖症”,当然不是把多媒体教室砸了,或者又来一个规定,要求所有教师上课不使用PPT,这就如治疗学生网瘾,不可能采取砸毁电脑的方法一样(有的家长就曾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针对教师为什么不重视教育质量的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当前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处于极为次要的地位,影响教师考核、评价、晋升的,主要是论文发表数、课题经费数、发明专利数,教学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学工作量,因此,怎样用最少的精力完成规定的教育工作量,必然成为教师的现实考量,PPT也就成了既让课堂现代化,也让教学轻松化的“双赢选择”。

PPT依赖症-言论


原先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是可以商榷甚至被随时擦去的,是开放的,而作为“白板”的PPT,却是事先安排的,是封闭的。这是被数字技术支持了的观点,它被各种印刷体打扮成标准课件,伪造成“被发表的观点”,又像是先验的、宿命的知识;同时也是没有血气的死知识,它盖棺论定,不容置疑。课堂的生动有趣没有了,真实的现场感没有了,甚至连交流的人都没有了,一切都围着PPT转。其实很多老师的很多想法和闪光点是在上课讲授、推导时产生的,而这些都与PPT毫无关系。把“PPT依赖症”视之为“精神污染”也不为过了。

相关分词: ppt 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