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情结原型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详细概述:

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 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女:分别是安提戈涅(Antigone)及伊斯墨涅(Ismene);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Eteoclus)及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祇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基本介绍


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症结所在


俄狄浦斯症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读神圣和其他许多方面上。

“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

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而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学者分析


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派学者,他是如此解释Freud的Oedipus情结的,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Oedipus期的作用.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分离. 这么说,Oedipus冲突中的阉割焦虑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的恐惧。

谈到想象世界里的象征意味,必须要有一个意识,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身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这里一个关键的词是“相信”,它并不是指我们成人相信或不相信,而是孩子非常有可能是相信的,尽管对于成人来看有些事情可能是荒谬的,孩子相信的事情就是会在他的内心世界中留下投影,所以在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敏锐到这可能是一个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和冲突,一个孩子就是可能经历嫉妒、羡慕、报复、恐惧,隔离等等所有这些情感,而这些情感如果不能被父母容纳,就会在孩子的精神世界或人格层面留下影响.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情感的部分有时甚至于在语言还没发展出来的时候就形成了,而在语言之后,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如何将想象世界里的部分同语言做适当的融合,拉康是这个领域中研究精深的学者,谈到语言和符号可能带来的影响,谈到语言所指和语言能指的区别,非常复杂难以透彻理解。仔细体会,我们可以感到似乎大家都在说相同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从生理的本能欲望的角度来看待和解释孩子的嫉妒与竞争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孩子如何在这个时期通过意识到父亲母亲有一种独特的关系来慢慢发展出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从而发展出健康的有价值的人格。这一个时期孩子需要和父母形成一个有力的情感连结形成一个安全的基础,从而有能力对内在和外在世界进行探索,孩子也要学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与抗议同父母的分离或者父母的缺席,而不是用一种被排除在外的仇恨和嫉妒来应对,学习一种将感受上升为表达的能力,换言之一种可以处理情感的能力,这之后(用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自我感,能够承受和忍受分离,忍受愤怒的攻击。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科胡特发展的新解释对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时期发生的时间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几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岁的性蕾期,同时也是注重儿童+父亲+母亲三角关系结构的,甚至也认为神经症起源的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将俄狄浦斯情结推前到婴儿一周岁内,并且以母婴关系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仅仅简单地看,科胡特的理论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现完全一致。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真正的差异是存在在起源学的横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结构—冲突神经症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释却是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结果来看的,科胡特争辩道,俄狄浦斯情结本来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只有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延续的喜悦之情,以过度放纵或者令儿童创伤性的回应时,那么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成为真正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

科胡特的诠释视角来看,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地凌驾的反攻击态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这种环境提供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最重要情绪经验:一个经由同理尝试了解和参与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语境和工作角度,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一些学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广的理论包容性,所以在社会认同和发展上,目前来说可能更处于一个有利位置。

情结阶段


口欲期

1岁以前的儿童就处于这个时期。这时,口腔是其性器官,儿童通过口腔吸食自己的手指头,脚趾头等来使性需要得到满足,甚至可以伴有性高潮。

肛欲期

1岁半-2岁之间。这时,幼儿从大小便时得到性满足,所以,他们往往不愿意排便,或者排下后爱盯着便看。

性蕾期

2岁-4岁。这时,孩子开始注意自己的性器官,男孩子往往因为有了一个突出的阴茎而骄傲,喜欢露出来,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子则会羡慕,嫉妒男孩子。

恋母情结

4岁-5岁期间。这时,母亲就成了孩子的性对象,男孩总想独占母亲的爱,并因而仇恨父亲。这种对母亲的性爱来自于在母亲怀里吸取乳汁时所得到的快感。女孩开始也是这样,但后来就将性对象转为父亲了,变为父情恋。这时,男孩会幻想将来娶母亲为妻,而女孩会幻想长大后嫁给父亲。俄狄普斯情结阶段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儿童能随年龄的发展出正常的心理人格。如果不能,长大后则易患精神病。

潜伏期

约从6岁-11岁。这时,受社会,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对异性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拒斥现象,对性也感到羞耻。这个时期大约相当于我们上小学的阶段,这时,男孩子还喜欢捉弄女孩子,如果男生与女生同桌,还会在课桌上画一条“三八线”,禁止对方越过。

青春发育期

约从11岁-14岁。这时,性再次发育到高潮,男孩子与女孩子的性器官发育趋于成熟,并开始指向正常的性欲。这时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就不互相排斥了,喜欢与异性相处,也懂得欣赏异性。不过由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是羞于表达这种对异性的好感。

青春期

从15岁-18岁左右。在这个时期,男孩子与女孩子已经是由少男少女过度到青年男女了,性已经趋于成熟,准备过正常的性生活了。当然,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已经过上性生活,虽然偏早,但已经是正常的。至此,通过三个俄狄普斯情结发展阶段,男女两性的性发育就经过了前成熟期,走向成熟期了。

相关分词: 狄浦斯 狄浦 浦斯 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