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碑刻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平谷碑刻


平谷,是北京市郊区县中建县较早的区县之一。汉高祖十二年始建平谷,至今已有2200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平谷区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不可移动文物108项。文物数量与其他郊区县相比甚少,但平谷文物却有自己高精尖的特点。



平谷碑刻


平谷石刻文物众多,主要有碑刻、经幢、墓志、匾额、造像、摩崖、岩画等。如汉代石墓门,为北京地区目前仅有,门上画像可与著名汉画像石之乡的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媲美。上宅遗址出土的小石猴,造型形象、生动,极具艺术价值,将中国雕刻艺术向前推进了千年。碑刻多为一方石刻档案,对平谷乃至全国历史事件、人物等有所记述,如康熙十八年平谷、三河大地震,曾在多个庙碑中有记载,这些石刻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1、皇恩特赐圣旨译本碑


位于王辛庄镇太后村大兴隆禅寺内,大德三年(1299年)所立。皇恩特赐圣旨译本碑,俗称八思巴文碑,青石材质,螭首,通高240厘米,宽82厘米,厚22厘米,碑阳四框饰以波浪纹,碑额、正文皆为八思巴文,字口清晰,保存完好。碑阴:篆额,正文阴刻楷书,即元代白话文,模糊不清。现为王辛庄镇太后村委会(大兴隆禅寺遗址处)收藏。

2、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碑


位于王辛庄镇太后村大兴隆禅寺内,元大德元年(1297年)立石。碑高220厘米,宽74厘米,厚17厘米,青石石质,螭首。碑阳篆额“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正文阴刻楷书,首题“蓟州平谷县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翰林直学士、奉训大夫乔达撰并书,桂阳路僧录镇国退堂佛光大禅师满聪篆额。碑文21行,满行42字。碑文记述该寺创建经藏的过程及其藏经数目、来源。现为王辛庄镇太后村委会(大兴隆禅寺遗址处)收藏。

3、大王镇罗汉院建八大灵塔记


位于平谷镇塔胡同罗汉院,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十七日建。碑高70厘米,宽42厘米,厚12厘米。青石石质,方首抹角。碑阳额书“大王镇办汉院建八大灵塔记”。正文阴刻楷书,字口清晰,保存完好。首题“无垢净光大?罗尼经”。碑文17行,满行26字。碑阴,阴刻楷书。此碑于1984年8月平谷镇塔儿胡同施工中发现,现为平谷石刻艺术馆收藏。

4、重修临泉寺记碑


位于东高村镇临泉寺内,大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岁次甲申九月初一日立。碑首,高80厘米,宽92厘米,厚34厘米,螭首,碑阳,为二螭下垂式,篆额“重修碑记”,碑阴,为二龙戏珠式,篆额“碑阴题名”。碑首两侧分别刻有“日”“月”二字。现为东高村中心小学(临泉寺原址处)收藏。

5、丫髻山行宫碑


位于丫髻山西顶下,俗称“碑场子”,清康熙五十三年四月立。螭首,高85厘米,宽109厘米,厚38厘米,首阳题“恩光普照”,阴无文;碑身,高164厘米,宽100厘米,厚32厘米,前后刻有边框,均浮雕10条游龙戏珠图案,两侧也浮雕游龙图案,精致生动。阳为行宫碑文,阴无文;碑座,龟趺,长230厘米,宽107厘米,头高100厘米,身高80厘米。碑文为康熙三子诚亲王胤祉奉敕书,鸿胪寺序班加二级朱圭镌。原建有碑亭,名万寿亭,已毁。

6、重修觉雄寺记碑


位于平谷镇觉雄寺内,大清康熙岁次乙酉(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立石。碑高232厘米,宽71厘米,厚27厘米。方首抹角,双勾云纹,四框饰以缠枝花卉,碑阳篆额“重修觉雄寺记”,正文阴刻楷书,字迹略有脱落。现为平谷石刻艺术馆收藏。

7、重修朝阳寺记


位于夏各庄村朝阳寺内,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立。碑高176厘米,宽64厘米,厚18厘米,花岗岩石质,螭首,四框饰云龙纹。碑阳篆额“重修朝阳寺记”。正文阴刻楷书,字口清晰,保存完好。现为平谷石刻艺术馆收藏。

8、重修观音庵碑记


位于马昌营镇毛官营村,乾隆六十年(1795年)五月立。碑高170厘米,宽65厘米,厚19厘米,方首抹角,雕刻云纹,四框饰缠枝菊纹。碑阳篆额“□□庵记”,正文阴刻楷书,首题“观音庵重修碑记”。碑文14行,满行42字。现为毛官营村委会收藏。

9、丫髻山进香碑


位于山顶康熙御碑西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月立。螭首,高84厘米,宽93厘米,厚31厘米,首阳题额“崇善老会”,阴题额“万古流芳”;碑身,高153厘米,宽85厘米,厚27厘米,刻有缠枝叶文边框。阳为“丫髻山进香碑记”碑文,阴为会众名录等,右侧刻有“京都地安门白米斜街崇善三顶圣会香首王门叶氏等建立”等字;碑座现掩于土中。碑文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宋如辰撰。

10、平谷县修城记碑


原位于平谷县旧城关帝庙前,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月立石。2000年4月8日,在县城盘峰宾馆康乐宫西侧施工现场发现。现为平谷石刻艺术馆收藏。

11、马成墓碑


马成墓碑简介

此碑原立于平谷县城东马各庄村西北马成墓地,清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立。该碑为青石石质,高197厘米,宽77厘米,厚15厘米,方首抹角,通篇阴刻楷书。迎首“嘉庆元年仲秋吉旦”,正文“东汉全椒侯马讳成之墓”,落款“平谷县事青阳陈其名立”。现为平谷石刻艺术馆收藏。

马成的资料

马成,字君迁,南阳郡棘阳人,东汉开国功臣,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少为县吏,刘秀入颍川时归刘秀。初任安集橡,又调任郏县令。刘秀征讨河北,他弃官步行,追到蒲阳方赶上刘秀。刘秀任他以期门职,跟随征战。刘秀既皇帝位,迁升他为护军都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再迁杨武将军。率诛虏将军刘隆,桭威将军宋登,射声校尉王赏,征调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之兵,进击李宪。他采取深沟高垒,围而不战的战术,使城中粮尽,斩杀李宪,平定江淮。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马成被封为平舒候。建武八年(公元32年),跟随刘秀进击隗嚣,大败隗嚣后,奉令任天水太守。建武九年(公元33年)代为中郎将,率武威将军刘尚等破河池,平定武都。建武十年(公元34年),行大司空事,未已复任杨武将军。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奉令在常山、中山屯田,镇守北边。又代瞟骑大将军整治边防。自西河至渭桥,由河水至安邑,从太原至井陉,从中山到邺郡,皆建造坚固工事,修筑烽火台,并十里设一守望。视事六年,刘秀以为他劳苦功高,征还京师。因边民上书,请示马成回防地,他奉令复回屯田。直到北方无事,才调任中山太守。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定封全椒候,回居封地。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去世。永平中,汉明帝感念前世功臣,请画师绘马成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

但马成死后为什么葬在平谷,原因确不清楚,大概是其在河北征战时,看中了平谷的山水,所以属下才将他埋在了风景秀丽的燕山脚下,泃河岸边,他曾战斗过的地方。

12、同中台登水峪寺诗碑


此碑原立于兴善寺内,碑中所刻诗文为明代关中杨兆登水峪寺时所作。杨兆,明隆庆年间,曾作为巡抚驻遵化。万历年间,官至右副都御史,总都蓟辽。诗为七律二首,分别刻于2通碑上。现为平谷石刻艺术馆收藏。

相关分词: 平谷 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