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弦”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定陶县两夹弦剧团

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前身为两夹弦著名科班共艺班,1949年12月,王文德、傅之云、黄云芝、赵金花、马富勤等演员联合组成共艺班。该班先为流动班社,后归菏泽县(今牡丹区)领导,定名为新艺剧社,李慕君、黄云芝、李志堂先后担任负责人。1960年,调归菏泽地方戏曲院领导,更名为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1969年7月,定陶县把原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解散后下放到工厂的30名演员集中起来,并吸收了 详情>>

定陶县 定陶 陶县 两夹 夹弦 剧团


亳州二夹弦

亳州二夹弦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它源于皖、苏、鲁、豫、冀相邻地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最初的“纺棉小调”吸收“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艺术元素,经过民间艺人的持续努力,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县委根据当地群众的建议,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 详情>>

亳州 二夹弦 二夹 夹弦


北词两夹弦

北词两夹弦,也叫“小四股弦”、“蛤蟆翁”。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大名、馆陶、肥乡、广平等地。北词调也是在鲁西南“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流行于黄河以北的四股弦和两夹弦的支流。据艺人杨西林等讲:北词和南词都是两夹弦里的腔调,曲调也很近似,北词比较率直,而南词较北词委婉。另外,北词中也唱南词,但各有主次。河北省历史上无北词两夹弦专业剧团,只有业余剧团和季节班。大名县大龙村的北词班是较早的半职业班, 详情>>

北词 词两 两夹 夹弦


夹弦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国家非物质文化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二夹弦、两家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历史沿革(雏形期成熟期玩 详情>>

二夹弦 二夹 夹弦


夹弦

参见:二夹弦 详情>>

两夹 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