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眠”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随眠


梵语anus/aya,巴利语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其中,贪复分为欲贪与有贪,称为七随眠;见分为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等五见,称为十随眠。此外,以此更加细分,则有九十八随眠。 详情>>

二十种烦恼随眠

【二十种烦恼随眠】[出瑜伽师地论并显扬圣教论]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界无色界也。谓此二界能修禅定。虽修禅定离欲界苦。而于定地贪痴爱慢诸见烦恼。随伏不舍。故名定地随眠。三随逐自境随眠 详情>>

二十 烦恼 随眠


九十八随眠

【九十八随眠】又作九十八使。随眠,烦恼之异称。烦恼常随逐于人,故称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称为眠。九十八者,小乘俱舍宗所立见、思(修)二惑之总数。其中,见惑有八十八随眠,修惑有十随眠。此乃以贪、嗔、痴、慢、疑、身、边、邪、取、戒等十随眠,配于三界五部,即欲界见苦所断之十种、见集所断七种、见灭所断七种、见道所断八种及欲界修惑所断之四种,共为三十六种,又色、无色界于五部各有三十一种,合为九十八种 详情>>

九十八 九十 十八 随眠


色界随眠不于欲界及无色界随增

佛教术语,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三卷七页云:何故色界随眠,不于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彼非此所缘故。界杂乱者:谓彼亦是色界,亦是欲界;则不可说色欲界异。及彼非此所缘故者:谓无上地烦恼,缘下地法故。何故色界随眠,不于无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不可施设离色染故。界杂乱者:谓彼亦是色界,亦是无色界;则不可说色无色界异。及不可施设离色染者:谓离色界贪时,不名离色界染。离无色界贪时,乃名离色界染。此 详情>>

色界 界随 随眠 眠不 于欲界 于欲 欲界 无色 界随 随增


十二随眠

【十二随眠】[出众事分阿毗昙论]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三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定。爱乐可意。心生味着也。五无明谓于事理等法。无所明了。障覆真性也。六身见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 详情>>

十二 随眠


随眠

【七随眠】[亦名七使出可毗达磨毗婆沙论]烦恼妄惑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以无明种子潜伏藏识。而能生起一切烦恼结业。故名随眠。又名七使者。使犹驱使也。由此妄惑驱使心神流转三界故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之情也。藏识者。即第八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一贪随眠贪者。引取无厌也。下级贪欲之惑。潜伏藏识。随附不舍而为种子。能生一切贪染之欲。故名贪随眠。二嗔随眠嗔者。忿 详情>>

七随 随眠


随眠

梵语anus/aya,巴利语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其中,贪复分为欲贪与有贪,称为七随眠;见分为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等五见,称为十随眠。此外,以此更加细分,则有九十八随眠。关于随 详情>>

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