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回”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冰期—间冰期旋回

冰期—间冰期旋回(glacialinterglacialcycle):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变化。气候变冷以至于使陆地表面出现大规模冰盖和山地冰川,这种发生强烈冰川作用的时期称之为冰期。在距今约6亿多年前以来,地球上共发生三次大冰期,它们分别发生在南华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相邻两次大冰期之间,是气候温暖的大间冰期。在大冰期中又可划分出若干次时间尺度为10万年以上的亚冰期和亚间 详情>>

冰期 间冰期 间冰 冰期 旋回


泊松旋回模型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波根据事物的兴衰成败推导出一个公式:Qt=Atne-t即假设事物Q在随时间t的变化过程中正比于t的n次方则函数兴起,Q随t的负指数函数则衰减。这就是用来计算生命总量预先体系从兴到帅的数学表达式。因为此公式与泊松分布函数公式相同,所以又称为“泊松旋回模型”。 详情>>

泊松 旋回 模型


旋回

学科:多旋回构造说词目:次旋回英文:secondarycycle释文:次旋回是指地槽发展过程中只是部分质变的其他的各个构造旋回。 详情>>

旋回


大地构造旋回

大地构造旋回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当地槽学说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时,施蒂勒(1940)根据一个地槽发展顺序的思想,提出构造旋回新概念,他把一个地槽从发生到最后因造山作用转化为褶皱带的全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也称大地构造旋回(geotectoniccycle) 详情>>

大地 构造 旋回


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旋回

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旋回(DansgaardOeschgercycle,D/O)是指冰期内部的千年、百年尺度的旋回性事件。丹斯伽阿德等和厄施格尔指出了冰心中δ18O与降尘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欧洲湖泊记录的对应性。这类变化被布罗克称为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事件,简称D/O事件。近年来格陵兰的新冰心研究发现:110000~15000年至今有23次D/O事件,对应着冰心中δ18O曲线的峰值,指示突然增暖,相当 详情>>

丹斯 阿德 厄施 格尔 旋回


旋回缝合

单旋回缝合(monocyclicsuturing)是指两个巨型大陆之间往往只经历一次强碰撞作用、一个主要造山旋回即焊合为一体的缝合作用。由于块体动能巨大,碰撞造山作用十分剧烈,影响地球圈层的深度大、范围广。碰撞之后,两巨型陆块即焊合为一个整体,大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动力学体系发生重大改组或重建。早古生代末,北美与俄罗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和焊合即属之。碰撞之后,古大西洋动力学体系即消亡,两陆块焊合为一体 详情>>

旋回 缝合


旋回成矿作用

学科:矿床地质学词目:多旋回成矿作用英文:polycyclicmetallogeny释文: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的多旋回性所导致的多旋回成矿作用。矿床的生成,一般都和构造运动,特别是造山运动以及岩浆活动密切地联系着,由于前者的多旋回性发展,所以成矿作用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如中国广西地区的主要锡矿床,即形成于前寒武纪、加里东旋回、常与硅化同时发生,形成所谓绢英岩。此外,常与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高龄土化等相 详情>>

旋回 成矿作用 成矿 矿作 作用


旋回复合造山带

多旋回复合造山带(polycycliccompositeorogenicbelt)是指多旋回、多种造山机制复合的造山带。中国乃至亚洲的大多数造山带并不是某一造山旋回的碰撞造山带,而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即为典型实例。早古生代末秦岭—大别山地区随着祁连—北秦岭早古生代洋盆的封闭,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初,中朝与扬子两个微陆块碰撞,形成北秦岭加里东碰撞造山带;之后再次裂陷,出现泥盆纪海盆。晚 详情>>

旋回 复合 山带


旋回构造说

多旋回构造说(Theoryofpolycycle)简称多旋回说,由黄汲清于1945年提出,一个褶皱带(造山带)的形成往往经历了多旋回造山运动,即多旋回的发展。后来发现这是地槽,特别是优地槽带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地槽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不仅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而且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也是多旋回的,此即地槽发展的多旋回观点。一般说来,每一旋回先出现基性超基性岩,之后地槽部分褶皱并有花岗岩 详情>>

旋回 构造


放射性旋回

放射性旋回说(hypothesisofradioactivecycle):1924年乔利(J.Joly)首先应用已发现的放射性热源来解释大陆漂移的问题。他像魏格纳那样,指出地壳包括有两个层,其上层(或大陆块)是大致为25~35千米厚的轻物质,它漂浮在一个较致密的下层(玄武岩质)之上。这个具有放射性物质的下层,形成洋底并位于大陆块之下。假定下层温度很高且接近于熔化状态,那么它只需少量的潜热就可发生流 详情>>

放射性 放射 射性 旋回


阜平旋回

阜平旋回(Fupingiancycle)是中国太古宙末的一个构造旋回。以五台群与阜平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阜平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26亿~25亿年,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它是中国陆壳一个重要的形成时期,也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鞍山式铁矿即产于这一构造阶段。 详情>>

阜平 旋回


海滩旋回

详情>>

海滩 旋回


海西旋回

海西旋回(Hercyniancycle)又称华力西旋回(Variscancycle),是指晚古生代的造山运动,时限为泥盆纪至二叠纪。此旋回分为三期:早华力西运动,指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发生的运动;中华力西运动,指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发生的运动;晚华力西运动,指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末发生的运动。在此旋回中,阿巴拉契亚—古亚洲洋封闭,冈瓦纳大陆板块与北美板块、俄罗斯板块、西伯利亚大陆板块碰撞,潘吉亚 详情>>

海西 旋回


后期旋回

学科:多旋回构造说词目:后期旋回英文:succeedingcycle释文:后期旋回是指地槽转化为地台之后的各个构造旋回。 详情>>

后期 旋回


黄土古气候旋回

黄土古气候旋回(palaeoclimaticcycleofloess)是指黄土堆积时期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冷的交替。由黄土剖面中交替出现的黄土层与古土壤层,正好分别反映了古气候冷、暖和干、湿的变化组成一个气候旋回。1979年刘东生等把黄土高原地区组合为13个气候旋回,其中包括21个湿润程度不同的成壤期和20个干冷程度不同的黄土堆积期。黑垆土的底界作为第Ⅰ旋回开始,第Ⅳ旋回开始于厚层的第 详情>>

黄土 气候 旋回


基巴拉旋回

基巴拉旋回(Kibarancycle)是非洲大陆前寒武纪第四个造山旋回,时限为12.9亿~8.5亿年前。基巴拉造山带中以刚果(金)加丹加省的基巴拉带、东非的布隆迪(Burundian)带、卡拉圭—安科莱(乌干达)带、乌金安(Ukingan)带、康斯(Konse)带、赞比亚的伊鲁米迪(Irumide)带、南非的纳马夸兰—那塔尔(NamaqualandNata)带等的褶皱及变质作用最为显著。基巴拉带中 详情>>

基巴拉 基巴 巴拉 旋回


旋回

巨旋回(megacycle)是施蒂勒(Hstille)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地球历史上包含有几个构造旋回在内、持续时间很长的地壳发展阶段。他把地壳的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巨旋回:元地旋回(始太古代至古太古代)、次地旋回(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和新地旋回(新元古代至新生代)。此后,一些中外地质学家还提出了一些与此略有不同的巨旋回划分方案。 详情>>

旋回


卡拉圭—安科勒旋回

卡拉圭—安科勒旋回(KaragwecAnkolecycle)是中部非洲、赤道非洲地区前寒武纪后期的重要造山旋回。它与基巴拉(Kibaran)旋回(1290~850百万年前)、乌隆迪(Urundi)旋回为同一时期的造山旋回。一般呈北东—南西走向。变质作用可以分两期:第一期为片理形成期,此期形成白云母,红柱石的白云母化,而以蓝晶石、十字石、硬绿泥石的形成为其特征;第二期为褶皱运动期,基岩受这一运动的作 详情>>

卡拉 安科勒 安科 科勒 旋回


开合构造旋回

开合构造旋回(openingclosingtectoniccycle)是中国地质学家提出的关于地壳运动相互转换的一种论点。将陆壳裂解成洋壳再拼合成陆壳的过程,或者说是由地台裂陷成裂谷或地槽再转化为褶皱带或地台的过程,所构成的一个构造旋回,称为开合构造。开合构造分两期,陆壳裂解过程为扩张期,洋壳向陆壳转化为压缩期。开合构造旋回与威尔逊旋回的区别在于陆壳裂解不一定都能成为大洋盆,有时裂解为小洋盆,甚至 详情>>

开合 构造 旋回


林波波旋回

林波波旋回(Limpopocycle)是非洲大陆前寒武纪的第三个造山旋回,时限约为20.75亿~17亿年前。与非洲大陆前寒纪其他造山旋回相比,影响范围并不十分明确。林波波造山带中褶皱、变质作用剧烈地带自刚果(金)至乌干达的基巴利—布干达—托罗带,东非的乌宾迪—鲁西芝带,东津巴布韦的林波波带或迈西带,刚果西部的马永贝带,西南非洲的弗兰次方提因花岗岩、安哥拉东北部的卢科西带、卢伊扎带等。但在南非的德瓦 详情>>

林波波 林波 波波 旋回


卢阿拉巴山旋回

卢阿拉巴山旋回(UpperLualabacycle)是非洲大陆前寒武纪5个造山旋回中最早的一个旋回,为30亿年前的一次造山旋回。在刚果(布)为34.8亿年前,刚果(金)为32.7亿年前,赤道几内亚为31.5亿年前。非洲大陆经卢阿拉巴造山旋回及其以后的沙姆瓦造山旋回(27亿~23亿年前),林波波造山旋回(20.25亿~17亿年前)形成稳定地块。 详情>>

卢阿 巴山 旋回


前期旋回

学科:多旋回构造说词目:前期旋回英文:precedingcycle释文:前期旋回是地槽转化为地台的主旋回之前,地槽阶段的其他各个构造旋回。 详情>>

前期 旋回


侵蚀旋回

区域地貌学(regionalgeomorphology)是研究不同地区的地貌形态特征、成因类型与发展规律的学科。例如,世界地貌、亚洲地貌、中国地貌、华北地貌和北京地貌等的研究都属于区域地貌学范畴。区域地貌资料是进行各种自然区划(例如地貌区划、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区划等等)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进行各项工程建设(例如寻找地下水、土地合理利用,以及水利和道路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详情>>

侵蚀 旋回


秋吉旋回

学科:构造运动期(幕)词目:秋吉旋回英文:Akiyoshiorogeniccycle释文:秋吉旋回是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三叠纪期间在日本发生的一系列造山运动。这一造山运动的结果,使秩父地槽的大部分发生褶皱、上升陆化,中轴部形成飞马单变质带及三郡变质带。 详情>>

秋吉 旋回


溶解旋回

详情>>

溶解 旋回


沙姆瓦旋回

沙姆瓦旋回(Shamvaiancycle)是非洲大陆前寒武纪的第二个造山旋回,约在27亿~23亿年前。造山运动在赞比亚及津巴布韦最为显著。东非的卡维龙多系、尼安扎系、多多马系都是这一造山旋回中的产物。刚果克拉通紫苏花岗岩、云母片岩、片麻岩等以及津巴布韦的大岩墙形成于这一时期。 详情>>

沙姆瓦 沙姆 姆瓦 旋回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

基本信息内容提要基本信息书名:《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作者】何治亮【ISBN】978-7-5625-1659-6【印次】1版1次【开本】32K【编辑】张晓红【字数】310千字【日期】2001-09-01【定价】19.80元【专业】地质钻探、矿产资源勘查【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类型】地学、资源类教材内容提要在多旋回叠加盆地演化历史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塔里木盆地多种 详情>>

塔里木盆地 塔里 里木 木盆 盆地 旋回 盆地 复式 油气 系统


碳酸盐旋回

详情>>

碳酸盐 碳酸 酸盐 旋回


五台旋回

五台旋回(Wutaiancycle)是我国元古代的第一个构造旋回。以山西五台山区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五台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24亿年左右,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它是形成中国大陆地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中朝准地台大部分地区经此旋回后而固结。 详情>>

五台 旋回


稀释旋回

详情>>

稀释 旋回


喜马拉雅旋回

喜马拉雅旋回(Himalayancycle)是地质发展史上最新的一个造山旋回,因喜马拉雅山脉而得名。它有三次重要的造山作用:早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在始新世(约40百万年),特提斯海消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冈底斯磨拉石形成;中喜马拉雅运动发生于中新世(20~14百万年),是最重要的一幕,有强烈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主边界断裂( 详情>>

喜马拉雅 喜马 马拉 拉雅 旋回


旋回地层学

旋回地层学(cyclostratigraphy):自从郝顿(JamesHutton,1726~1797))提出“旋回”概念以来,虽然“旋回”被地质学家一直使用,但是作为旋回地层学——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提出来,却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费希尔(Fischer)和其他一些地层学家,根据米洛柯维奇理论提出了旋回地层学。目前,它依然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的概念,对旋回地层学的定义本身仍然存在很大分 详情>>

旋回 地层学 地层 层学


旋回性基本层序

旋回性基本层序(cyclicbasicsequence)是由三个以上的不同单层按一定顺序(如ABCD,ABC,ABD,BCD)反复重现的单层组合。旋回性基本层序还可以根据单层宏观岩性特征(如粒度、颗粒含量或单层厚度等)的垂向变化规律进一步分为对称型及不对称型基本层序。前者常呈向上变粗又变细型,后者可包括向上变细(或变薄)型、向上变粗(或变厚)型基本层序等。 详情>>

旋回 基本 层序


旋回一厚度对比法

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词目:旋回一厚度对比法英文:cycle-thicknesscorrelation释文:在标准层控制下,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和厚度比例关系,从大到小直到每个单层逐级对比的方法。对于湖泊相和三角洲前缘相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下沉积的砂层,因其大多具有明显的多级次沉积旋回和清晰的多个标准层,岩性和厚度的变化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旋回一厚度对比 详情>>

旋回 厚度 对比


岩浆旋回

学科:大地构造词目:岩浆旋回英文:magmaticcycle释文:由马杏垣等(1961年)提出,是指在一个构造旋回中,呈有规律演化的系列岩浆活动。 详情>>

岩浆 旋回


燕山旋回

燕山旋回(Yanshaniancycle)是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东亚地区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旋回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两幕:第一幕发生在中侏罗世九龙山组(或髫髻山组)沉积之前,约1.65亿年左右;第二幕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后城组(或土城子组)堆积期间,时限为1.55亿~1.40亿年之前,它们和古亚洲与北美的碰撞有关。中期也分两幕,第一幕发生在中、晚 详情>>

燕山 旋回


旋回

学科:地史学、地层学词目:异旋回英文:allogeneticcycle释文:异旋回是由物源供给条件、盆底构造运动、海平面等沉积背景因素变化所形成的沉积旋回。 详情>>

旋回


中条旋回

中条旋回(Zhongtiaoancycle)又称为吕梁旋回,是中国元古代的第二个构造旋回。以晋南中条山地区中条群(相当于滹沱群)与西阳河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中条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19~18亿年。经过中条旋回,中朝准地台最终形成。 详情>>

中条 旋回


旋回

学科:多旋回构造说词目:主旋回英文:principalcycle释文:主旋回是结束地槽发展阶段的质变旋回,研究和确定地槽发展的主旋回是划分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基础。 详情>>

旋回


佐川旋回

佐川旋回(Sakawaorogeniccycle)由小林贞一于1941年命名。指侏罗纪初期至白垩纪晚期日本及亚洲的一个造山旋回。为继秋吉造山旋回后的一系列地壳运动之总称。运动的轴部在造山旋回中略向太平洋一侧移动。佐川造山旋回分为前佐川造陆运动、佐川造山运动、后佐川造陆运动3幕。前佐川造陆运动有丰岳造陆运动、飞马单造陆运动两幕,结果形成古日本脊梁;佐川造山运动在西南日本内带有大贺造山运动,东北日本为 详情>>

佐川 旋回


变质旋回

变质旋回(metamorphiccycle)是在一个变质地区内,变质作用类型随时间的演化具有旋回性特征。据变质时期可分为太古宙旋回、元古宙旋回和显生宙旋回(包括古生代亚旋回和中新生代亚旋回)。不同变质地区内变质旋回的特征和表现不完全相同,它们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阶段有密切关系。每一个变质旋回可包括几个变质期或变质事件,它们具有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一般变质旋回的早期是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晚期是 详情>>

变质 旋回


超大陆旋回

超大陆旋回是描述地球的大陆地壳准周期性的聚合和分离的理论模型,是一个时间概念。对于地球的大陆地壳的总量是增加、减少还是维持不变,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是各家都认同的,即大陆地壳在持续不断地发生改组。大陆碰撞使得大陆的数目变少,面积增加,而大陆分裂则使大陆的数目增加,面积减少。简介延伸对海平面的影响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与气候的关系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简介距今最近的超大陆——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在 详情>>

大陆 旋回


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沉积旋回以规模较大,常表现为岩性岩相的交替变化而区别于“沉积韵律”。沉积旋回主要是由于地壳周期性振荡运动引起的,而韵律的形成则多与局部的地区性因素有关。沉积旋回是沉降速率B、沉积速率D和侵蚀速率E组合的结果。 详情>>

沉积 旋回


旋回地形

单旋回地形又称“单循环地形”。地形发育过程中,地壳比较稳定,内外营力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由幼年期经壮年期到老年期所形成的地形。 详情>>

旋回 地形


地貌旋回

地貌旋回是美国人戴维斯(W.M.Davis)1899年提出的一种地貌发展的理论模式。一个平坦地区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其后在长期地壳稳定条件下,地貌受长期侵蚀作用,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地貌发育阶段,称为一个侵蚀旋回。再一次的地壳运动后,准平原再度被抬升,地貌又进入一个新的侵蚀旋回,称侵蚀回春。后来戴维斯又考虑到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划分了冰蚀旋回、干燥旋回、海蚀旋回等。这一学说,从发展的观点 详情>>

地貌 旋回


地球化学旋回

地球化学旋回(geochemicalcycle)是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岩浆作用一热液作用一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或深熔作用这一地质大旋回中的演化。简介理论提出概念的发展(第一阶段:对流圈的上升第二阶段:对流圈的下沉第三阶段:侵蚀作用)简介地球化学旋回(geochemicalcycle)是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岩浆作用一热液作用一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或深熔作用这一地质大旋回中的演 详情>>

地球化学 地球 球化 化学 旋回


旋回叠合盆地

多旋回叠合盆地(polycyclicsuperimposedbasin)是指不同构造旋回、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先后叠合在一起的沉积盆地。与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相对应,中国及邻区的沉积盆地大多也是经多旋回演化而形成,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是华力西旋回以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后华力西沉积,又叠合在震旦纪—古生代沉积盖层之上。它们一般都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旋回,喜 详情>>

旋回 叠合 盆地


旋回构造

概述普遍规律地槽-地台学说概述多旋回构造系黄汲清教授倡导,是从历史分析的角度研究地槽演化的大地构造学说。它强调中国的地槽(尤其是活动性较大的优地槽)是要经过几次褶皱造山才能回返的。一般来说,地槽的多旋回发育可分为前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伴随地槽多旋回发展的是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多旋回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褶皱带、多旋回深断裂、多旋回成矿等等。象祁连地槽,就是经过4次造山运动才最终回返的。普遍规律多 详情>>

旋回 构造


旋回构造运动说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简称多旋回说,是一种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结束﹐不只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即多旋回)﹐才逐步转化成褶皱系的。创立基本内容(构造旋回的划分多旋回相互转化概念)创立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施蒂勒﹐W.H.认为﹐一个地槽系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出现一套由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对应的一次成矿作用﹐从 详情>>

旋回 构造运动 构造 造运 运动


旋回

参见: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详情>>

旋回


非威尔逊旋回

非威尔逊旋回(nonWilsoncycle)是未经历完整的从大洋开启、闭合到造山带形成六个阶段威尔逊旋回的大洋演化—造山的作用过程。如以弧后盆地坍塌为特征的多岛海型造山带(华南),以弧前增生为特征的阿尔泰型造山带(中亚),多块体拼贴的北美西海岸造山带,以及未经历大洋阶段的板内(陆内)造山带等。与典型的威尔逊旋回的周期(2亿~3亿年)不同,有的海陆动态演化时限可长达5亿~6亿年,但很可能只经历了威尔 详情>>

威尔逊 威尔 尔逊 旋回


旋回性基本层序

韵律性基本层序、随机性基本层序、均一性基本层序都是非旋回性基本层序(noncyclicbasicsequence):①韵律性基本层序是按一定间隔(常较小)和顺序、稳定而频繁重现的两种单层的组合,如反复重现的砂岩—页岩、页岩—灰岩、泥灰岩—灰岩、灰岩—白云岩等的层对;②随机性基本层序是以随机反复重现的特殊岩性单层或层组为界的单层组合,如在深水盆地区以随机反复重现的碎屑流沉积为界,可划分碎屑流沉积与一 详情>>

旋回 基本 层序


构造旋回

简介?发展阶段?(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②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③板块构造学认为)简介?构造旋回(tectoniccycle)又称造山旋回(orogeniccycle)、褶皱旋回(foldingcycle)、大地构造旋回(geotectoniccycle)等。法国地质学家贝特朗(MBertrand,1886~1887)用分析角度不整合的方法确立了地槽区内的褶皱运动具有周期性。通过对西欧和北 详情>>

构造 旋回


海蚀旋回

海蚀旋回指一个地区的海岸,在相当长的一段地质时期内,地壳稳定,终极侵蚀基准面不变,在海蚀作用下,海岸的演变也具有同样的系统性和连续的阶段,从幼年到壮年再到老年,以完成一个海蚀旋回。实际上,海岸线的曲折程度,水下岸坡的陡缓,不同岩石所组成的海岸地段和海蚀崖的高度等条件都影响着海岸演变,也就是决定了海岸的侵蚀和堆积。海蚀和海积是海岸带统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因波浪作用强度不一致 详情>>

海蚀 旋回


火山旋回

火山旋回是指火山活动强弱交替发展的变化过程。对一座火山而言,总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它总是遵循开始喷发—活动加强—逐渐减弱—停息的规律。对全球火山活动来看,也确有这种规律。但其原因,还不清楚,是个正在探讨的问题。 详情>>

火山 旋回


基准面旋回

基准面(baselevel)基准面旋回(baselevelcycle)基准面(baselevel)基准面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要达到平衡,地表要不断地通过沉积或侵蚀作用改变其形态,使其像靠近基准面的方向运动。因此,基准面描述了迫使地表上、下移动到某一位置的能量。在这个位置上,地形梯度、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是平衡的。基准面旋回(baselevelcyc 详情>>

基准 旋回


威尔逊旋回

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的过程。1974年由J.F.杜威和K.C.A.伯克提出。为纪念加拿大地质学家J.T.威尔逊而命名。简介发展模 详情>>

威尔逊 威尔 尔逊 旋回


兴凯旋回

兴凯旋回(Xingkaiancycle)时限为震旦纪至中寒武世初,主褶皱幕发生在早、中寒武世之间,以兴凯湖东南为典型地区。那里的震旦纪—早寒武世陆源—碳酸盐岩冒地槽型沉积被中寒武统的砂砾岩不整合。这次运动在萨彦岭称萨拉伊尔运动。考虑到扬子旋回后,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主要是北半球),地壳构造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震旦系实已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系,故将其作为古生代的第一个造山旋回。它是中亚—蒙古地槽 详情>>

兴凯 旋回


旋回

简介理论提出结构简介英文名cyclothem理论提出在周期性的和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不断变化所形成的一系列不同岩石组成的地层。旋回层一词是J.M.韦勒(1930)根据美国中部和东部宾夕法尼亚纪(见)海陆交互相的研究而提出的。英文cyclothem源自希腊文cyclos(意为旋回)和them(意为沉积)。经典的旋回层广泛出现于北美、欧洲和中国华北地区的晚石炭世煤系中。一个旋回层的沉积过程称沉积旋回, 详情>>

旋回


旋回破碎机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机械——旋回破碎机(使用旋回破碎机应注意以下问题)旋回破碎机产品简介旋回破碎机工作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图书信息旋回破碎机定 价:¥10.00库 存:有货,可送至全国作 者:本社编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7-1开 本:大16开ISBN:151119732内容简介本标准代替JB/T3874--2001《旋回破碎机》。本标准与JB/T3874--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 详情>>

旋回 破碎机 破碎 碎机


旋回式破碎机

简介安装与维护(一.安装试车:二.机器的维护:)主要缺点简介是利用破碎锥在壳体内锥腔中的旋回运动,对物料产生挤压、劈裂和弯曲作用,粗碎各种硬度的矿石或岩石的大型破碎机械。装有破碎锥的主轴的上端支承在横梁中部的衬套内,其下端则置于轴套的偏心孔中。轴套转动时,破碎锥绕机器中心线作偏心旋回运动它的破碎动作是连续进行的,故工作效率高于颚式破碎机。到70年代初期,大型旋回破碎机每小时已能处理物料5000吨, 详情>>

旋回 破碎机 破碎 碎机


扬子旋回

扬子旋回(Yangtzeiancycle)是元古宙晚期的一个造山旋回,标准地点在云南东部。包括两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即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前者指昆阳群与澄江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约为8.5亿年;后者指澄江砂岩与南沱冰碛层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为7亿年左右。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大部固结,澄江运动使扬子地台最终形成。后查明澄江运动可能并非造山运动,而是一次伸展运 详情>>

扬子 旋回


液压旋回破碎机

介绍注意事项介绍液压旋回破碎机实际上就是粗碎单缸液压圆锥破碎机.它用于第一段粗碎,但也有用在第二段破碎的.旋回破碎机实际上工作原理与圆锥破碎机一样,只是为适应破碎大块物料的要求在破碎腔上有所区别.无论是旋回破碎机还是圆锥破碎机,它的先进之处恰好也是它的复杂之处,这也是为什么相对来说,只有大型重点工程通常才会考虑使用旋回破碎机,而不是颚式破碎机.但是,常规的破碎设备或碎石机与之相比,却有难以比拟之处 详情>>

液压 旋回 破碎机 破碎 碎机


印支旋回

学科:多旋回构造说词目:印支旋回英文:Indosiniancycle释文:从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末期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分两期:早期时限为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末;晚期时限为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不仅在东南亚,而且在东北亚地区以至环太平洋地区和特提斯构造域都很重要 详情>>

印支 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