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 简介 起源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 传承意义 著名传人 ( 宝三中幡过牌坊 第四代传人付文刚 ) 简介 我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 详情>>

跨鼓中幡

跨鼓中幡是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传建立于清康熙时,乾隆时曾因接驾表演精彩而获赏赐龙旗两面、鼓手8人每人一件黄马褂之殊荣。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著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文童轻歌,唢呐伴奏。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 详情>>

跨鼓 中幡


南窖水峪中幡

概述起源与传承北京市文化遗产概述南窖水峪中幡即水峪中幡。水峪中幡是地区庙会等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项目,在当地有“众会之首”的说法。幡高8米左右,幡顶有伞盖、小旗,幡杆上下悬挂纱或布制的长幅,幡顶挂铃铛作为装饰。通常幡重为50斤(男)和30斤(女)。表演时舞动8面或10面幡,再配10面直径1.2米的大鼓。中幡表演的套路动作约有60余种,如“站肩乌龙绞柱”、“左右大盘肘”等。鼓声是表演的前奏和指挥,先由男 详情>>

南窖 水峪 中幡


北京天桥中幡

基本信息技艺概述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北京天桥中幡所属地区:北京·宣武区遗产编号:BJⅥ-1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艺术团遗产级别:市技艺概述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它的主干是一根10米长短的粗短竿,竿顶悬挂着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也称标旗,旗的正面绣着诸如“万寿无疆”之类的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 详情>>

北京 天桥 中幡


中幡

耍中幡是北京地区回族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相传中幡源自佛教法器的“幡”,为佛门八宝之一,中幡由杆伞盖旗组成,全长3丈多高,上有3面旗,中间的叫飞旗,两侧的称小旗,旗下有3把伞。中幡上一般有6个长方形的竹圈,俗称“拍子”,大小不同,音响各异,悦耳动听。基本介绍表演形式相关信息基本介绍中幡演练的特点是惊险紧张、轻松幽默、刚柔兼备。惊险的动作往往使观众目瞪口呆,幽默的表演又使人捧腹大笑。在农村,常以精彩 详情>>

中幡


天桥中幡

北京的天桥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清康熙年间,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清末民国初年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各种曲艺杂耍遍布其中。简介溯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奥运显身手跤与幡简介北京的天桥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清康熙年间,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清末民国初年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各种曲艺杂耍遍布其中。尤以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游客欢迎。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 详情>>

天桥 中幡


香河安头屯中幡

简介内容影响简介安头屯镇位于香河县城东南7公里。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宋时期,在北运河航运过程中,当时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调整船的航向。后来帆被用在民间玩耍,在玩耍中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经过人们多少年的改进与创新,才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取名为中幡会。中幡分筒、面、楼三部分,筒长1丈8尺,控制幡速减轻下垂惯力,幡面衬风,使幡的重心稳固平衡,仗杆衬幡 详情>>

香河 安头 中幡


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简介起源历史溯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著名传人(宝三中幡过牌坊第四代传人付文刚)简介我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备受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 详情>>

中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