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虺”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春秋楚环耳蟠虺纹盘

春秋楚环耳蟠虺纹盘出土于1978年下寺一号墓。通高9厘米,口径39.7厘米。小方唇,折沿,浅腹,圜底。盘腹部周围有4个对称的竖环耳,竖环耳各套一圆环耳。圜底近平,下有3个矮蹄足。腹部装饰蟠虺纹、陶索纹和三角纹各一周,足上部装饰浮雕式兽面纹。在蟠虺纹之间装饰凸起的陶索纹一周。该型铜盘为楚文化所独有,其铸造细腻、优美,不可多得。 详情>>

春秋 楚环耳 楚环 环耳 蟠虺 虺纹 纹盘


春秋棘刺蟠虺纹尊

名称:春秋棘刺蟠虺纹尊类别:青铜器年代:春秋时期尺寸:口径27.1厘米,高26厘米收藏:南京博物院出土时间及地址:1958年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文物鉴赏:春秋棘刺蟠虺纹尊分三段式造型,扁鼓腹、高圈足。腹部满饰蟠蛇纹,上有细密的棘刺。上下边缘各有一周连珠纹,作为腹部的界纹。腹部、颈下和圈足部饰锯齿纹和几何纹。 详情>>

春秋 棘刺 蟠虺 虺纹 纹尊


春秋蟠虺纹三鸟盖豆

春秋蟠虺纹三鸟盖豆,高21.5cm,口径18.6cm,重1.92kg。豆大腹,高足,有盖。盖上饰三立鸟及蟠虺纹、綯纹等三道纹饰,器身上饰蟠虺纹、綯纹等二道纹饰。此豆花纹精巧,所饰蟠虺纹为春秋时铜器上盛行的纹饰,其造型新颖,全器风格突破了商周以来凝重奇诡的传统。 详情>>

春秋 蟠虺 虺纹 纹三 三鸟 盖豆


春秋蟠虺纹铜鼎

名称:蟠虺纹铜鼎尺寸:通高55.5厘米,足高20厘米,口径58厘米时代:春秋来源:1970年广西恭城县加会乡秧家村出土鼎为圆口,口沿略外翻,沿下微束,附方耳,深腹,圜底,马蹄足。耳内外、口下、腹部各饰蟠虺纹一道,腹部间以绳索纹二道,腹下部饰三角纹带一道,膝上饰饕餮纹。整器浑厚凝重,纹饰工整,是典型的“楚式鼎”。鼎,炊具,也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 详情>>

春秋 蟠虺 虺纹 铜鼎


东周青铜蟠虺纹双耳三足盘

基本信息文物介绍相关资料基本信息【名称】:青铜蟠虺纹双耳三足盘【类别】:铜器【年代】:东周春秋时期【尺寸】:直径44.3厘米,高15.5厘米。【文物出土】:1966年5月出土于溧阳县社渚公社许大山界。【文物现状】:镇江博物馆藏【文物级别】:一级文物文物介绍盘,古代行沃盥之礼时的承水器,从匜倒出水来盥洗,以盘承接。东周青铜蟠虺纹双耳三足盘,该器敞口、浅腹、直壁,腹外附贴耳,下有圈足,在圈足下另加撇形 详情>>

东周 青铜 蟠虺 虺纹 双耳 三足 足盘


环耳蟠虺纹盘

参见:春秋楚环耳蟠虺纹盘 详情>>

环耳 耳蟠 蟠虺 虺纹 纹盘


棘刺蟠虺纹尊

参见:春秋棘刺蟠虺纹尊 详情>>

棘刺 蟠虺 虺纹 纹尊


青铜蟠虺纹双耳三足盘

参见:东周青铜蟠虺纹双耳三足盘 详情>>

青铜 蟠虺 虺纹 双耳 三足 足盘


星点蟠虺纹壶

战国通高28.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3.5厘米首都博物馆收藏。直口微侈,细颈,鼓腹,平底圈足,颈部有四个等距铺首衔环,颈下肩上两侧有对称的小铺首衔环,环上饰科角涡纹,颈部光素,腹饰六圈瓦纹,瓦纹之间填以星点蟠虺纹,近底部亦有四个小铺首衔环,与颈之衔环上下对应。此器造型、花纹是典型的战国特征。 详情>>

星点 蟠虺 虺纹 纹壶


战国蟠虺纹铜罍

战国蟠虺纹铜罍,1977年平山战国墓出土。圆口,平折沿,广肩,鼓腹,平底,圈足。肩部对称置兽面衔环两个,腹上部对称置素面竖环耳两个。颈部饰蟠虺直角勾联纹带一周。肩部饰蟠虺三角勾联纹一周。腹部上下饰凸起绳纹两周,绳纹之间形成宽带,上饰蟠虺勾联纹,腹下部至底为素面。整个造型古朴而典雅、端庄而别致,简约中有繁复、明朗中有神秘,非常耐人寻味。 详情>>

战国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罍


蟠虺纹甗

蟠虺纹甗1983年铜陵市郊扫把沟出土。甑高30.5厘米、口径39厘米,甑鬲分休,甑腹壁微鼓,饰蟠虺纹,上下各有一道弦纹,索状双耳立于口沿,甑下底有箅孔、下有套接鬲口的榫圈。鬲直口圆肩,肩附环形双耳,弧档柱足。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甗


蟠虺纹编钟

蟠虺纹编钟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战国中晚期。钮钟十三件成组,饰蟠虺纹,以有兽面的穿钉悬于架上。出土时附有木槌。同出遣册记“钟以大十有三”。最大一钟纹饰与其它略异,铭云“惟荆历屈栾,晋人救戎于楚境”。“屈栾”即屈夕,楚月名,相当秦十一月。 详情>>

蟠虺 虺纹 编钟


蟠虺纹马

蟠虺纹马饰战国长:24.5cm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一九九四年新蔡平夜君成墓出土。器物以角质为胎,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呈圆锥形,中间镂空;中部为一圆珠状突箍,;下部呈扁舌形。通体皆用黑漆描绘花纹,并饰以几何纹,涡纹和云纹。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马


蟠虺纹铜盉

基本信息文物鉴赏文物注释基本信息名称:蟠虺纹铜盉年代:战国材质:金属收藏: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注音:pánhuīwéntónghé文物鉴赏该盉通高20.4、腹径21厘米。此盉虽出土于西汉墓中,但其平唇、短颈、广肩、扁圆腹的造型,以及器身上三圈蟠虺纹饰的纹样特征,都透露出浓厚的战国青铜器的气息。尤其是那喙口微张的凤鸟形短流,写实意味很浓,与西汉时期流行的可以自由开合鸟形流上喙的做法迥然有别,却与西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盉


蟠虺纹铜禁

蟠虺[hui,毁]纹铜禁,春秋晚期,1979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长107厘米,宽47厘米。置酒器。长方体,禁面中心光素无纹,四边和侧面则用多层铜梗铸成玲珑剔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蟠虺纹。禁下两长边各有五只圆雕虎当座足,禁两上长边双各攀附四只虎,两侧窄边各攀附两只虎,虎首高出禁面,作吞吐状。攀附的虎与器足的虎上下错落有致。这件铜禁的镂孔装饰部分系用失蜡法所铸,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用失蜡法铸造的物件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禁


蟠虺纹铜罍

参见:战国蟠虺纹铜罍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罍


蟠虺纹铜簋

蟠虺纹铜簋1997年新郑郑韩故城出土,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时期器物,同形制铜簋共8件,大小基本相同,通高21.5厘米,口径19.5厘米。铜簋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捉手,溜肩,内敛口;体为子母口内敛,鼓腹,圆形圈足,三扁小足,腹两侧各一龙首形瓦棱纹,盖、体口沿处饰S形蟠虺纹,圈足饰变形蝉纹,足饰鳞状纹。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簋


春秋·秦·蟠虺纹鼎

蟠虺纹,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秦·蟠虺纹鼎,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夏商时期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基本资料器物简介器物功用青铜器注基本资料【器物名称】春秋·秦·蟠虺纹鼎【材质类别】金属器、青铜器 详情>>

春秋 秦蟠虺 秦蟠 蟠虺 纹鼎


春秋制蟠虺纹鼎

参见:春秋蟠虺纹鼎 详情>>

春秋 制蟠 蟠虺 虺纹 纹鼎


春秋蟠虺纹大鼎

【名称】春秋蟠虺纹大鼎【类别】铜器、青铜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属】春秋时期饪食器【文物现状】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75cm,宽102cm,口径77cm,重64.2kg。鼎圆形,侈口,敛颈,有附耳,圆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环,环上饰兽头。颈饰重环纹、蟠虺纹、三角纹,腹上下饰二道绳纹,间饰蟠虺纹、下垂蕉叶纹,足饰兽面纹。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 详情>>

春秋 蟠虺 虺纹 纹大 大鼎


春秋蟠虺纹鼎

【名称】春秋蟠虺纹鼎【类别】铜器、青铜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属】春秋时期饪食器【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45cm,宽:55.5cm,重:24.56kg。鼎大腹,圆底,蹄形足。有盖,盖饰三环钮和三道蟠虺纹。双附耳,耳两面饰蟠虺纹,两侧饰回纹。腹饰二道蟠虺纹,间以绳纹。足饰兽面纹。此鼎器体较大,花纹精细。盖上的三环钮是春秋时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纹为主体纹饰,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器物的特点 详情>>

春秋 蟠虺 虺纹 纹鼎


春秋蟠虺纹鉴

【名称】春秋蟠虺纹鉴【类别】铜器、青铜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属】春秋后期盛水器【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通高34.3cm,口径42.5cm,重5.6kg。鉴窄口缘,束颈,短肩。四兽耳衔环,两两相对。腹部圜收,下有短圈足。鉴身的主体纹饰是相互缠绕、呈网格状布局的虺纹,在中部加饰两道凸起的三角云纹带。足饰两周横向排列的海贝纹。此鉴整体造型与装饰匀称谐调,是鉴中的佳品。 详情>>

春秋 蟠虺 虺纹 纹鉴


春秋蟠虺纹铜缶

蟠虺纹铜缶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高29、口径19.2厘米,1965年出土于湘乡大茅坪一号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详细信息文物鉴赏详细信息盛水器。缶是楚人具有特色的器物,其形制和纹饰也是楚系铜器的特点,如盖中央有喇叭状捉手,捉手内饰蟠虺纹,盖和器身都饰蟠虺纹等,在楚国青铜器中常见。文物鉴赏缶(fǒu)有尊缶与浴缶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此器作圆形,有盖,器身为小口,肩两侧有兽首环形耳的形 详情>>

春秋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缶


春秋蟠虺纹镈

【名称】春秋蟠虺纹镈【类别】铜器、青铜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属】春秋后期青铜乐器【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通高108cm,宽93.5cm,重13.9kg。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舞”、“篆”、“隧”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详情>>

春秋 蟠虺 虺纹 纹镈


青玉蟠虺纹龙形佩

青玉蟠虺纹龙形佩战国早期尺寸:径12.2cm厚0.4cm说明:玉料青绿色,局部略有花白色斑沁。体呈扁平的块形,一边有一缺口,两面饰纹相同。整体作一龙,嘴微张,耳后飘,尾折弯后收。通身用阴线饰变形蟠虺纹装饰。器上部有一小圆孔,可系绳。此器造型独特,于先秦时少见。 详情>>

青玉 蟠虺 虺纹 龙形


玉变形蟠虺纹奁

玉变形蟠虺纹奁战国中期尺寸:高9.5cm口径9.3cm底径9.1cm说明:白玉,微显青色,局部有深赭色沁斑。玉奁为立体圆雕,筒形。底平、中空可贮物,口沿和近底足处各浅浮雕勾云纹一周。外壁满饰变形蟠虺纹。底镶两块玉片,外底阴刻绞丝环纹和S形纹。奁,为盛物之器。如印奁、诗奁等。此器造型敦厚,琢工精湛,镶嵌技艺高超,所知仅此一件,为传世珍品。 详情>>

变形 蟠虺 虺纹 纹奁


蟠虺

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详情>>

蟠虺 虺纹


蟠虺纹编

参见:蟠虺纹编缚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编


蟠虺纹编缚

【名称】:蟠虺纹编缚【类别】:铜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简介】:春秋时期按实用乐器制作的礼器,个体之大是春秋时期编缚中少见的。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编 编缚


蟠虺纹带盖鼎

蟠虺纹带盖鼎,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口径24.5厘米,通高30.4厘米,重6.3千克,中国春秋时期青铜器。蟠虺纹带盖鼎为带盖敛口鼎,盖罩在身口外,盖沿略外折,顶隆起,中央有圈状捉手,捉手侧壁有三个方形穿孔。器身直子口,下有平台承托器盖肩内倾,两侧有带双梁的直附耳,球形腹,三条粗短的蹄足,足身素面无纹。鼎盖捉手饰重环纹,盖面有绹纹,内侧有卷云纹和蟠虺纹,外侧饰连续涌形布局的蝉纹。鼎身饰大小蟠虺纹,耳饰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带 盖鼎


蟠虺纹壶

蟠虺纹壶是一种容酒器。平盖,中间一蛇背拱为钮,两边有二兽首吞蛇衔环。肩有二兽环耳,近底处有一环钮。盖及腹部饰蟠虺纹。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尺寸:高37.8、口径8.8厘米。出土时间.地点:1963年莒县天井汪出土。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壶


蟠虺纹青铜镈

蟠虺纹青铜镈年代为春秋晚至战国初(公元前六至五世纪),镈体通高53.5、舞长33.3、于长37.5、宽27厘米,横截面作椭圆形。舞顶有钮,钮两侧各有一回首蹲伏的虎形饰,虎口张开,双目圆睁,状极威猛。镈的舞部饰蟠虺纹。钲部有饰虺纹的篆带两条,篆带上下及之间有团身螭首的枚,镈体正背面各分为两区,每区9枚,每面18枚,正背两面共有36枚。鼓部饰卷身的蟠虺纹。镈与钟都是古代的打击乐器,两者的形制相似,主要 详情>>

蟠虺 虺纹 青铜


蟠虺纹提梁铜卣

蟠虺纹提梁铜卣(yǒu,音友)出土于安徽省屯溪市,卣体横截面作椭圆形。花苞状盖纽,提梁两端作兽首。腹部满饰变形夔纹,首足不现,纠结难分。这种极度图案化的纹饰是江南地区青铜器的特色之一。该文物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基本信息西周时期青铜器高34厘米 口径12.5—15.6厘米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 详情>>

蟠虺 虺纹 提梁 铜卣


蟠虺纹铜盨

春秋时期青铜器高16.8厘米口纵2l厘米 口横33厘米1958年安徽省太和县胡窑出土蟠虺纹铜盨(xǔ,音许),椭圆形,双兽耳。盖顶饰镂空盖冠,可仰置盛食物。曲尺形圈足。器、盖均满饰蟠虺纹,圈足饰夔纹。纹饰精细,色泽艳丽,是盨中精品。该文物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盨


蟠虺纹铜缶

参见:春秋蟠虺纹铜缶 详情>>

蟠虺 虺纹 纹铜 铜缶


蟠虺纹圆形金带饰

1978年在鲁国故城的52号墓中考古发掘出土一组金带饰,位置在今曲阜市孔林林道西侧的“望父台”墓地的西南。根据墓中随葬器物的器形组合比较,确定52号墓为战国早期墓。此墓是一椁两棺的大型墓,随葬器物放于椁室周围和棺内。金带饰是在棺底人架的腰下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漩涡纹小圆形金带饰、三角形金带饰、金叶、骨石串珠、玉块、玉饰等。圆形金带饰成东西排列,底朝上;三角形金带饰面朝上。从出土迹象看,应是墓主腰 详情>>

蟠虺 虺纹 圆形 金带饰 金带 带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