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唯识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乘唯识论


《大乘唯识论》是佛教唯识宗经典,共一卷。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又称《唯识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是世亲《唯识二十论》三汉译之一,梵本尚存,也有藏译本。据诸经录所说,《大乘唯识论》原来也单作《唯识论》,‘大乘’二字为后人所加。原文共分24个部分,其主要精神是:一者人无我空;二者因缘法体空;三者真归佛性空。

书名:《大乘唯识论》

又名:《唯识论》

作者:天亲菩萨造

译者:陈 天竺三藏 真谛 译

由最前面的序文可知,本论旨在明示人无我、因缘法体、真如法等三空。论名的‘唯识’,乃表明但有内心而无外境,只应说破外境,不应说破心。说破心,其意仅指破妄识烦恼相应心,而不破佛性清净心。本文由颂与长行构成。全论共有二十四颂,比玄奘译的《唯识二十论》多三颂,比梵本或西藏译多二颂,比般若流支译多一颂。卷首的序文二颂却是他本所无。其余的颂、长行,大体各本大同小异。

《大乘唯识论序》

唯识论者,乃是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二乘所知。然此论始末,明三种空。何者为三?

我空者,我本自无,但凡夫之人,愚痴颠倒,于五阴中,妄计为有。何以知无?凡夫依心识妄想分别,于五阴因缘法中,见我为有。然此我相,于五阴中实不可得。若尔般若,观此五阴中一二离二,实体不可得,犹如兔角。若有此我,于一中住者,应于一中见,应于异中见,应于和合中见。云何一中无我者?以有常无常过故。若有我与五阴一者,五阴无常,我亦应无常;复有我,若与阴一者,我是常故,阴亦应常。若我与阴二者,一边即同前无常,一边即同前常。若离二边者,此亦不然,离于二边,别相不可得,是故实无神我。如是知者,名入人无我空。

因缘法体空者,谓诸色等因缘法,以随俗因缘起。云何随俗因缘起? 世人见牛,起于牛想,不起马想。见马,起于马想,不起牛想。色等法中,亦复如是。见柱起柱想,不起色想;见色起色想,不起柱想。如薪火相待无实,以离于薪更无实火,以离于火更无实薪。于薪更无实火,以离于火更无实薪。于薪更无实火,能作薪因;以离于火更无实薪,能作火因。而见火说假名薪,见薪说假名火,以相待成故。如是能成所成,而不离能成因,而有所成;不离所成因,而有能成。如彼薪火能成、所成亦实无,是名因缘法体空。

真如法空者,所谓佛性清净之体,古今一定。故《经》云:“佛性者,名为第一义空。”所言空者,体无万相故。言其空无万相者,无有世间色等有为法,故无万相,非是同于无性法,以其真如法体,是故《经》云:“去八解脱者,名不空空。”是故不同无法空也。若如是观,是名解真如法空。唯识论言唯识者,明但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何以得知?如人目有肤翳,妄见毛轮、犍闼婆城等种种诸色,实无前境界。但虚妄见有如是诸众生等外诸境界,故言唯识。若尔但应言破色,不应言破心。此亦有义。心有二种,一者相应心,二者不相应心。相应心者,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烦恼结使相应,名相应心。不相应心者,所谓常住第一义谛,古今一相,自性清净心。今言破心者,唯破妄识烦恼相应心,不破佛性清净心,故得言破心也。

《大乘唯识论》原文

天亲菩萨造

陈 天竺三藏 真谛 译

一) 修道不共他 能说无等义 顶礼大乘理 当说立及破

无量佛所修 除障及根本 唯识自性静 昧劣人不信

于大乘中,立三界唯有识。如《经》言:佛子,三界者唯有心。心、意、识等是总名,应知此心有相应法。唯言者,为除色尘等。

(白话)在大乘佛教中,提出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只有意识存在的命题。就像《佛经》中所说的:佛弟子们,这三界啊,只有心存在。心、意、识这些概念是识的概括名称,应该明白这个心有与它相应的法。使用“唯有”这个术语,就是为了去掉“色尘”这些物质。

三)实无有外尘 似尘识生故 犹如翳眼人 见毛二月等

大乘中立义,外尘实无所有。若尔,云何见有外尘?为证此义,故言:似尘识生故,由识似尘现故。众生于无尘中见尘,为显此识,故立斯譬,如眼有病,及眼根乱,于无物中,识似二月,及鹿渴等而现,唯识义亦如是。是故三界,实无外尘,识转似尘显。三性二谛,同无性性,名非安立。

(白话)按照大乘佛教的理论,外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假如真是这样的话,人们怎么见到有外在物质存在呢?为了证明没有外物存在这一理论,所以说:这是因为似乎是物质的意识生起的缘故,这是由于意识好像是物质出现的缘故。众人们在没有物质的环境里看到了物质,为了显示这种意识的真实意义,所以作了这个譬喻,就像眼睛出了毛病,或者视神经错乱了一样,在没有物质存在的境界中,意识里似乎出现了第二个月亮,或者像饥渴的麋鹿看到前方出现了水的幻影一样,唯有意识存在的深意也是这样的。所以说,三界实际上没有外在物质,由于意识的活动,物质好像出现了。三种性和两种理,跟没有性的性质是一样的,可以称作非由安立而成。

四)处时悉无定 无相续不定 作事悉不成 若唯识无尘

此偈欲显何义?若离六尘,色等识生,不从尘生。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生?于此处中,或生、不生,而不恒生?若众人同在一时一处,是识不定相续生,非随一人。如人眼有翳,见毛、二月等,余人则不见。复有何因,翳眼人所见发、蝇等尘,不能作发、蝇等事,余尘能作?又梦中所得饮食、衣服、毒药、刀杖等,不能作饮食等事,余物能作。又乾闼婆城实非有,不能作城事,余城能作。若同无尘,是四种义,云何不同?是故离尘,定处、定时、不定相续及作事,是四义悉不成。非不成。

(白话)这首诗要显示的是什么意义呢?如果离开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出现了色等六识,那么这识就不是从尘产生的。是什么原因使这种识有固定的地方生起,而不是在所有的地方生起呢?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或者生起,或者不生,而不是恒常生起呢?如果众人同在某时某处,这种识不一定相续生起,也不随顺一人生起。如人眼睛有毛病,看到有毛或者第二个月亮,其他人则看不到。此外为什么眼有毛病的人看到的头发、苍蝇等不能起头发、苍蝇等的作用,而其他的存在却有它们的作用?还有,梦中得到的饮食、衣服、毒药、刀杖等,不能发挥饮食等的作用,而其他的则有相应的作用。有,乾达婆化城不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起城市的作用,而其他的城市却有具体作用。如果等同于没有物质,以上四种意义,为什么不同呢?所以说离开物质,确点处所、确定时间、不定相续及发挥作用,这四种意义不能成立。不是不能成立。

五) 定处等义成 如梦如饿鬼

云何梦中离诸尘有处,或见国园、男女等非一切处?或是处中有时见,有时不见,而不恒见?是故离尘,定处、定时得成立。

(白话)为什么梦中离开了现实存在,却有处所,或者见到国城、园林、男女等,而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能见到?或者在某处有时看见,有时不见,而不是恒常见到呢?所以说,离开了物质存在,确定的处所、确定的时间是能够成立的。

一切续不定 同见脓河等

如饿鬼相续不定得成。云何得成?脓遍满河,故名脓河。犹如酥瓮,饿鬼同业报位故,一切悉见脓等遍满河中,非一如见脓河,余粪秽等河亦尔。或见有人捉持刀杖,遮护不令得近。如此唯识相续不定,离尘得成。

(白话)如同饿鬼相续不定能够成立。为什么能够成立呢?河中满是浓液,所以叫它浓河。如同酥、瓮,因为饿鬼们的业报和地位相同,所以他们都见到浓液遍满河中,并不是一个饿鬼看见的是浓河,而其他的看见的是粪河、秽河等,道理是一样的。或者看见有人手持刀杖,自己赶快掩护起来,不让他得以接近。因此在唯识理论中,相续不定,离尘有作用是能够成立的。

六) 如梦害作事 复次如地狱

如梦,离男女交会,出不净为相,梦害得成,作事亦尔。如此喻各各譬处、时定等四义得成。由地狱譬,四义得成立。云何得成?

(白话)就像在梦中梦到男女交会,虽然没有真正的男女,但是会有流出不净物的现象发生,因梦而受到了损害这一事实是成立的,不存在的物质有其作用也是这样的。如同这个比喻的各种现象所指,确定的处所、确定的时间等四种意义是能成立的。用地狱来作譬喻,这四种意义也是成立的。为什么能成立呢?

一切见狱卒 及共受逼害

如地狱中诸受罪人,见狱卒等定处、定时,见狗、乌、山等来,平等见非一,受逼害亦尔,实无狱卒等。由同业报增上缘故,余处亦如是,由此通譬,四义得成。何故狱卒、狗、乌等不许是实?众生无道理故,是狱卒不成地狱道受罪人故,如地狱苦不能受故。若彼地狱人更互相害,云何得分别,此是地狱人,彼是狱卒?若同形貌力量,无更互相怖畏义,于赤铁地火焰恒起,彼自不能忍受烧燃苦,云何于中能逼害他,彼非地狱人?云何得生地狱中,云何畜生得生天上?如是地狱、畜生及饿鬼别类等,生地狱中名为狱卒,是事不然。

(如在地狱中受痛苦的罪人们,在确定的处所和时间看到狱卒,看到狗、乌鸦、山等压过来,不是一人,而是所以人都平等地看到,遭受逼害的感受也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狱卒、狗等,由于同样的业报这种增上缘,才看到他们的存在,其他地方的存在属于同样的道理,通过这个具有普遍性的譬喻,可以得出上述四义能成立的结论。为什么不承认狱卒、狗、乌鸦是实际存在的呢?因为众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狱卒在地狱中不像罪人那样受苦,因为地狱人还互相残害,而狱卒则不受这些苦,那么怎么来区分这是地狱人,那是狱卒呢?如果他们的形状、相貌、力量相同的话,就没有互相恐惧的现象了,火焰在红烫的地上持续生起,他们自己不能忍受烧灼之苦,怎么能够去逼害他人呢?他们不是地狱人吗?为什么他们生在地狱中?为什么畜生得以生到天上?像这种地狱、畜生及饿鬼等类众生,生在地狱中,被称为狱卒,事情不是这样的。)

七)如畜生生天 地狱无杂道 地狱中苦报 由彼不能受

若畜生生天,由杂业能感起世界乐,生中受天乐报,狱卒等不尔,不受地狱苦报故,是故畜生及饿鬼,无道理得生地狱中。

(白话)如果畜生生天变成了天人,是由于他们善恶混杂的业报所感的世界之乐,他们生在天中受天上的乐报,然而狱卒等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不受地狱的苦报,所以畜生及饿鬼没有道理生在地域中。

八)由罪人业故 似狱卒等生 若许彼变异 于识何不许

由地狱人业报故,四大别类生狱卒等种种差别,显现色、形、量异,说名狱卒等,变异亦尔。或显现动摇手足等,生彼怖畏作杀害事;或有两山相似羺羊,乍合乍离;铁树林中铁树利刺或低或竖。彼言不无此事,何故不许由识起业,识有变异?而说是四大有此变异?

(白话)由于地狱众生造作恶业受报,所以产生四大别类狱卒等,他们的颜色、形状、数量不同,有种种差别,被称为狱卒,他们的变化也是各式各样的。或者显现手抓足踢,令他恐怖,而行杀害;或者显现两座山,像两只羺羊一样,乍合乍离;或者显现铁树林中铁树,其锋利的棘刺或高或低,使地狱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他们说不是没有此事,可是为什么不承认由识造业,识有变异呢?为什么只说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有这种变异呢?

九)业熏习识内 执果生于外 何因熏习处 于中不说果

复次是罪人业,于地狱中能见如此等事,四大聚及其变异。此业熏习,在地狱人识相续中,不在余处。此熏习处,是识变异,似狱卒等,是业果报。而不许在本处,非熏习处,而许业果生。何因作如此执?阿含是因,若但识似色等尘生无色等外尘,佛世尊不应说:实有色等诸入。此阿含非因,以非阿含意故。

(白话)此外,这是由于罪人的业报,使他们在地狱中能见到这些逼迫、折磨现象,四种物质的积聚及其变异。这种业力的熏习作用,储藏于地狱众生的相续意识中,而不是存在于其他地方。这种熏习的处所,像狱卒等残害人者,是他们的意识中变现出来的,这是业力的果报。然而不承认这些现象在本处,不是熏习处,可是承认有业力果报的产生,是什么原因使您这么执著呢?《阿含经》是原因,如果意识只是好像颜色等物质产生的,而实际上没有颜色等实际存在,那么佛陀就不会说:“实有颜色等物质存在”。在这里《阿含经》不能作为因,因为这不是《阿含经》的意思。

十)色等入有教 为化执我人 由随别意说 如说化生生

如佛世尊说:有化生众生,由别意故说,幻相续不断,乃至来生。复次佛说:“无众生及我,但法有因果。” 由此别说,知是别教。佛世尊说“色等诸入”亦如是,为度宜闻说入众生。此说依教意,别教意云何?

(白话)佛世尊曾说:“有化现的众生”,这是由于个别原因而说,幻化出来的现象,也是相续不断的他们甚至具有来生。此外佛还说过:“没有众生,也没有我,但是法是有因果的。”这里是特殊的说法,应当知道这是特殊的教育方法。佛世尊说颜色等诸现象也是这样的,为的是度化能够接受这种说法的众生。这种说法是符合教义的,那么别的教义又怎么解释呢?

十一)识自种子生 显现起似尘 为成内外入 故佛说此二

此偈欲显何义?似尘识从自种子胜类变异生,是种子及似尘,显现为似色识。生方便门故,佛世尊次第说:眼入色入乃至似触识,从自种子至变异差别生。是种子及似触,显现为触识。生方便门,故佛世尊说:为身入及触入。若约此义说入,有何利益?

(白话)这首偈颂欲显示什么意思呢?好像是外部物质的意识,是从自性的种子的优胜部类变现出来的,这类种子及类似物质显现为好像物质的意识。为了方便救度众生,佛世尊才次第而说:有眼根、色尘、眼识,乃至耳、鼻、舌、身等识,这都是从自性的种子中变异差别产生的。这类种子和类似于外物的东西显现为触等识。为了方便救度众生,佛世尊才说:这是身根,这是触尘。若根据这种意思谈论六根和六尘,有什么利益呢?

十二)若他依此教 得入人无我 由别教能除 分别入法空

若佛世尊由此义说诸入,受化弟子得入人空,从唯六双但六识生,无一法为见者,乃至为触者。若知此义说人空,所化弟子得入人我空。由别说者,由说唯识教,得入法我空。云何得入法?一切法唯识生,似色尘等,无有一法,色等为相,若知如此得入法空。若一切法一向无,是唯识亦应无,云何得成立?非一切法一向无,说为法空,非知此义名入法空。若尔,云何得入法空?由除分别性相故,得入法空。如凡夫分别所有法相,由此法相,一切法空无所有,是名法空。不由不可言体诸佛境界说诸法空。如此唯识,由别识所分别,体无所有故空。若入此理,得成立唯识,入法我空,不由拨一切法无。若不如此别识,应成别识境,唯识义则不成,识尘实有故。此云何可信?由此义佛世尊说:色等入是有,不由实有,色等入为眼识等境界。由如此理,是义可信。

(白话)如果佛世尊在这层意义上说六根和六尘,接受教化的佛弟子们得以进入人空,也就是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六识,不存在作为见者以至触者的法体。如果明了这种道理而解释人空,那么其教化的弟子能够进入人我空。若从其他方面,从唯识观点进行解释,其弟子们就可以进入法我空。怎样才能进入法空呢?因为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的,它好像是颜色等物质,实际上没有任何法体存在,颜色等只是其表象,如果明了这层道理,就可以进入法空。如果一切法体从来就不存在,那么唯识也应该是没有的,那么唯识本身怎么能成立呢?并非一切法体向来无有,由此才说法体是空的,并不是明白这一意思才称作进入法空。这样的话,怎么才能进入法空呢?通过消除分别事物的性和相才得以进入法空。像凡夫那样区分所有的法相,通过法相得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这就叫做法空。不是通过不可言说、不可体验的诸佛境界而说一切法空。这种唯识,通过分辨识的分别,明了法体无所有,所以说法空。如果明白这一道理,唯识理论就能成立,由此就进入法我空,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法的存在。如果不是这样分别认识,分别认识的外境就会成立,这样唯识意义就不成立了,因为接受了识尘的存在。这种说法怎么值得相信呢?由于这种意思是佛世尊说的:颜色等物质是存在,但不是真实的存在,颜色等物质是眼识等的境界。由于这一道理,唯识的意义是可以相信的。

十三)外尘与邻虚 不一亦不异 彼聚亦非尘 邻虚不成故

此偈欲显何义。是色等入各各是眼识等境。为当与邻虚一如有分色鞞世师所执。为当不一由邻虚各别故。为当是邻虚聚色入与邻虚成一作眼识境。是义不然。是有分色于分中不可见异体故。亦非多邻虚各各不可见故。亦非多邻虚聚集成尘。由邻虚不成一物故。云何不成

十四)一时六共聚 邻虚成六方 若六同一处 聚量如邻虚

有六邻虚从六方来。与一邻虚共聚。是一邻虚不成一物。有六方分故。是一邻虚处他方邻虚不得住故。若一邻虚处即是六处。一切同一处故。则一切聚物量同邻虚。更互不相过故。如邻虚量聚亦不应可见。若汝言邻虚不得聚集无方分故。此过失不得起。是邻虚聚更互相应。罽宾国毗婆沙师作如此说。则应问之。如汝所说邻虚聚物。此聚不异邻虚

十五)若邻虚不合 聚中谁和合 复次无方分 邻虚聚不成

若邻虚无和合。于聚中此和合属何法。若汝言邻虚更互得和合。此义不然。何以故。邻虚无方分故。若和合不成。何况有假名聚。应如此说。聚有方分。若和合义不可立。无方分邻虚云何和合得成。是故邻虚不成一物。邻虚和合。若可然若不可然。今所不论

十六)若物有方分 不应成一物影障复云何

邻虚东方分异余五方。乃至下方分亦如是。若分有异邻虚取分为体。云何得成一物?若一邻虚无有方分。日正出时云何一边有影。何故作如此问。是邻虚无有别分正为日所照。复次此邻虚与彼邻虚若并无方分。云何相障。何以故。此邻虚无有余分。是处相合他来则障。若无有障一切六方邻虚同一处故。则一切聚同邻虚量。此义已如前说。是影及障。属聚不属邻虚。云何不许此义。汝今许聚是有异邻虚不。故说影障属聚耶不也。

若同则无二

若聚不异邻虚。此影及障则不属聚。何以故。但形相分别谓之为聚。何用作此思量。是色等诸尘体相未破。何者为其体。眼等境界及青等类此义即应共思量。此眼等境界及青等类。汝执为尘体。为是多物为。是一物若尔有何失。若多者其失如前。若一者亦有过。如偈言:

十七)若一无次行 俱无已未得 及别类多事 亦无细难见

若一切青黄等无有隔别。是眼境界执为一物。于地则无次第行。若一下足应遍行一切。此间已得彼处未得。于一时中此二不成。何以故。一时中一物不应有已得未得。不应有多别类如象马等军。亦不应有多别事。何以故。是一物处多物则在其中。此彼差别云何得成。复次云何为一是二所至中间则空。复次是最细水虫与大同色。无不可见义。若汝由相差别色等诸尘。执有别物不由别义。若尔决定约邻虚别类。应分别尘差别。则邻虚不成一物。色等五尘非眼等境界。是故唯识义得成。诸尘者。谓识及识法为体。离能取所取故无增。立正因果故不减。无无因及不平等因。二空及十二缘生即是其自性。如偈言。是有是无由依诸量可决是非。一切量中证量最胜。若尘实无如此证智。云何得起。所谓我证如此。

十八)证智如梦中是时如证智 是时不见尘 云何尘可证

如梦时。离尘见山树等色。无有外尘。证智亦如此。如汝所说证智起时。谓我如此证。此时中汝不得见尘。但意识分别。眼识已灭故。是尘云何可证若人说刹那灭。此人是时执色乃至触已谢。问若非五识所量。意不能忆持。是故五尘决定是五识所量。量者是名见。是故色等六尘说是所证。答是义不然。谓先已证尘后方忆持。何以故?

十九)如说似尘识 从此生忆持

离色等六尘眼等六识。似六尘起。此义如前说。从此似尘识有。分别意识与忆持相应。似前所起之尘后时得生。是故不可执由忆持起。谓先以识证尘。若如梦中识无尘得起觉时。若尔如世人自知梦识无尘。亦应自知觉识无尘。既无此事。故知觉时所见尘。异梦中所见。复次梦有更起义。觉时则不尔。非一切无尘。答此言非证。

梦见尘非有 未觉不能知

如是虚妄分别串习惛熟。世人见非实尘如梦所见谓为实有。觉则不尔。如实能解梦尘非有。如是若观行人修出世治道得无分别智。入非安立圣谛见位得觉悟。是时无分别智。后得清净世智。如理见六尘实无所有。此义平等。若由自相续转异胜故。众生六识似六尘起。实不从尘生者。由事善恶友听受正邪二法。众生有正邪二定。云何得成。若所亲近及说实无。

二十)更互增上故 二识正邪定

一切众生由更互识增上故。有二种识定成。或正定或邪定。更互者。自他共成自他事。是故别识相续胜能故。别识相续胜能生。不从外尘起。若如梦识无境界。觉识亦如此者。云何梦觉二人。行善作恶爱憎两果。未来不同。

梦识由眠坏 未来果不同

是正因。能令梦心无有果报。谓惛睡所坏故。心弱不能成善恶业。问若一切唯有识。则无身及言。云何牛羊等畜生。非屠儿所害而死。若彼死非屠儿所作。屠儿云何得杀生罪。答曰:

二十一)由他识变异 死事于此成 如他失心等 因鬼等心力

犹如鬼神等心变异故。令他或失念。或得梦。或着鬼等。诸变异得成。复次有神通人心愿故。有如此事。如娑罗那王等得梦。由大迦旃延心愿故。复次阿兰若仙人嗔心故。毗摩质多罗王见怖畏事。如是由他识变异。能断他命根。因此事故。同类相续断说名为死。此义应知。复次

二十二)云何檀陀林 空寂由仙嗔

若由他识变异增上不许众生死。世尊。成立心重罚最为大罪。问优婆离长者。长者汝曾闻不。云何檀陀柯林。迦陵伽林。摩登伽林。空寂清净。长者答言。瞿昙。曾闻由仙人嗔心。

心重罚大罪 若尔云何成

若汝执有诸鬼神爱敬仙人故。杀害此中众生。不由仙人嗔心。若尔云何由此业心重罚大罪。剧于身口重罚。由仙人嗔心故。如是多众生死故。心重罚成大罪。若一切唯识。他心通人为知他心为不知。若尔有何所以。若不知云何得他心通。若知云何言识无境。

二十三)他心通人智 不如境云何 如知自心故 不知如佛境

是他心智境云何不如由无智故。如不可言体他心则成佛境如此不能知故。此二境界不如非是此显现故。能取所取分别未灭故。此唯识理无穷。简择品类甚深无底

二十四)成就唯识理 我造随自能 如理及如量 难思佛等境

我等作一切功用。不能思度此理。此理非觉观所缘故。何人能遍通达此境。是佛境界。何以故。诸佛世尊于一切法知无碍故。如量如理。此境唯佛所见。

婆薮盘豆菩萨造《唯识论》竟。

菩提留支法师。先于北翻出唯识论。慧恺以陈天嘉四年岁次癸未正月十六日。于广州制旨寺。请三藏法师枸罗那他。重译此论。行翻行讲。至三月五日方竟。此论外国本有义疏。翻得两卷。三藏法师更释本文。慧恺注记。又得两卷。末有僧忍法师。从晋安赍旧本达番禺。恺取新文对仇校旧本。大意虽复略同。偈语有异。长行解释。词繁义阙。论初无归敬。有识君子宜善寻之。今谨别抄偈文。安于论后。庶披阅者为易耳。此论是佛法正义。外国盛弘。 沙门慧恺记。

修道不共他 能说无等义 顶礼大乘理 当说立及破

无量佛所修 除障及根本 唯识自性静 昧劣人不乐

实无有外尘 似尘识生故 犹如翳眼人 见毛两月等

处时悉无定 无相续不定 作事悉不成 若唯识无尘

定处等义成 如梦如饿鬼 续不定一切 同见脓河等

如梦害作事 复次如地狱 一切见狱卒 及共受逼害

如畜生生天 地狱无杂道 地狱中苦报 由彼不能受

由罪人业故 似狱卒等生 若许彼变异 于彼何不许

业熏习识内 执果生于外 何因熏习处 于中不说果

色等入有教 为化执我人 由随别意说 如说化生生

识自种子生 显现起似尘 为成内外入 故佛说此二

若他依此教 得入人无我 由别教能除 分别入法空

外尘与邻虚 不一亦不异 彼聚亦非尘 邻虚不成故

一时六共聚 邻虚成六方 若六同一处 聚量如邻虚

若邻虚不合 聚中谁和合 复次无方分 邻虚聚不成

若物有方分 不应成一物 影障复云何 若同则无二

若一无次行 俱无已未得 及别类多事 亦无细难见

证智如梦中 是时如证智 是时不见尘 云何尘可证

如说似尘识 从此生忆持 梦见尘非有 未觉不能知

更互增上故 二识正邪定 梦识由眠坏 未来果不同

由他识变异 死事于此成 如他失心等 因鬼等心力

云何檀陀林 空寂由仙嗔 心重罚大罪 若尔云何成

他心通人智 不如境云何 如知自心故 不知如佛境

成就唯识理 我造随自能 如理及如量 难思佛等境

相关分词: 大乘 唯识 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