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唯识


词语属性 ( 出处 释义 ) 影响及应用 ( 中国 唯识论 佛教 ) 《唯识二十论》 ( 一、造论因缘 二、内容组织 三、唯识七难 ) 词语属性 出处 梵语 (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 )。 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识者心之别名。 释义 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 详情>>

白话佛经·唯识经典

基本信息内容提要本书目录基本信息书名:白话佛经·唯识经典原价:55元作者:杨冬梅,金晶 主编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03-01 00:00:00ISBN:9787538712070字数:320000页码:432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16开内容提要本书《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 详情>>

白话 佛经 唯识 经典


北京开科唯识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开科唯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专注于金融行业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前身是深圳市开科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由于公司发展需要,为了更好的拓展全国市场,并提高我们对客户的需求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形成能够提供更为贴身和深入服务的团队,通过引入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注册了北京开科唯识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340万。公司核心人员具有丰富行业经验,深厚的技术功底,领先的技术和业务理念 详情>>

北京 开科 唯识 技术 有限公司 有限 限公 公司


唯识论校释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信息作 者:韩廷杰,(唐)玄奘著丛书名: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出版社:中华书局ISBN:9787101014792出版时间:1998-09-01版 次:1页 数:729装 帧:平装开 本:32开所属分类:图书>宗教>佛教内容简介主要内容:我国玄奘留印期间,主要学唯识,回国后的译传亦主要是唯识,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他译唯识三十论以后,想把十大论师的注释一一译出,这样做必 详情>>

成唯识 成唯 唯识 校释


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

参见: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 详情>>

初期 唯识 思想 瑜伽 行派 形成 脉络


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目录图书信息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版(2008年12月1日)丛书名:宝庆讲寺丛书平装:274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32ISBN:9787802540699条形码:9787802540699尺寸:20.4x14.4x3cm重量:340g内容简介《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严格而言,是一部既建构了唯识思想体系之基础知识,又呈现了笔者在唯识学方面之个人研究心得的专论。书 详情>>

初期 唯识 思想 瑜伽 行派 形成 脉络


佛教入门——唯识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基本信息作者:释如意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时间:2009-12-01内容简介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在印度方面,本宗经过弥勒菩萨、无著、世亲、无性及护法、德慧、安慧等几位著名大论师的弘扬,可以说,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瑜伽宗风就已经风靡全印度了。 详情>>

佛教 入门 唯识宗 唯识 识宗


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本书目录基本信息作者: 吴学国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条形码: 9787208046443;978-7-208-04644-3ISBN: 7208046441 出版时间: 2003-9-1开本: 大32开 页数: 424定价: 30元内容简介本书是《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中的一种,对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存在论和佛教中的唯识宗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阐述了语言与自我、名言与物器、境与相等 详情>>

境界 言诠 唯识 识的 存有 论向 语言 层面 转化


述说唯识二十颂

图书信息目录图书信息述说唯识二十颂定 价:¥28.00作 者:刚晓 著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6-1开 本:大32开ISBN:9787802543874目录述说《唯识二十颂》《观所缘缘论》略讲《掌中论》大意《大乘百法明门论》口述记附录:心所性业表 详情>>

述说 唯识 二十


唯识的结构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图书信息??作 者:陈克艰著?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5-1版 次:1页 数:381字 数:323000印刷时间:2006-5-1纸 张:胶版纸印 次:ISBN:9787802250581包 装:平装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所选编的15篇论文,基本上是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时间跨度很长,有20年之久。将它们编集在一起,能反映作者20年来不 详情>>

唯识 识的 结构


唯识的结构:陈克艰学术论文集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信息作 者:陈克艰著丛书名:中生代思想书系出版社:新星出版社ISBN:9787802250581出版时间:2006-05-01版 次:1页 数:381装 帧:平装开 本:32开所属分类:图书>宗教>宗教理论与概况内容简介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对《唯识论》以及科学与哲学等相关问题颇有认识和创见,本书收入他的15篇论文,《阿拉廷的神灯》谈彭加勒的科学成就与思想; 详情>>

唯识 识的 结构 陈克艰 陈克 克艰 学术 论文集 论文 文集


唯识经典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目录图书信息唯识经典作 者:杨冬梅,金晶 主编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3-1字 数:320000开 本:16开ISBN:9787538712070定价:¥55.00内容简介本书《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 详情>>

唯识 经典


唯识明伦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图书信息书名:唯识明伦作 者:周贵华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7-1版 次:1页 数:353字 数:250000印刷时间:2011-7-1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SBN:9787802543942包 装:平装22476218内容简介《唯识明论》之“明”表三义,即明意、明义与明理,即以明意开示唯识学之意,以明义阐显唯识学之义,以明理说明唯 详情>>

唯识 明伦


唯识无境

佛学术语,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梵语vijn~apti-ma^trata^,音译作毗若底摩呾喇多;无境,梵语an-artha,又作无外境。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系唯识学派之根本学说。Vijn~apti为由vi-jn~a^(知)之‘催起相’语基vijn~apaya衍生之语,系唯识学派之术语,指识之显现。唯识二十论记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 详情>>

唯识 识无 无境


唯识学概论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信息作 者:弘学著丛书名: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ISBN:9787807524762出版时间:2009-10-01版 次:1页 数:447装 帧:平装开 本:大32开所属分类:图书>宗教>佛教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 详情>>

唯识 识学 概论


唯识学略讲

图书信息目录图书信息作者:心月法师著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版次:1页数:225字数:200000印刷时间:2011-8-1开本:大32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SBN:9787802544109包装:平装目录《华岩文丛》缘起序心第一章 唯识学之缘起第二章 唯识学所依经论第三章 唯识学在印度和中国的传承第四章 五位百法第五章 阿赖耶识第六章 末那识第七章 前六识第八章 万法唯 详情>>

唯识 识学 学略 略讲


唯识学探源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作者介绍基本信息作者: 释印顺出版社: 中华书局条形码: 9787101078534;978-7-101-07853-4ISBN: 9787101078534 出版时间: 2011-4-1开本: 32开 页数: 143定价: 13元内容简介唯识学的确立,虽是西元四世纪的事情。但如要从历史的见地,去考察它思想的源泉与发展申的演变,那就不能不从原始佛教研究起,不然,不但不能明白 详情>>

唯识 识学 探源


五重唯识

【五重唯识】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自证分的本体。第四重是隐劣显胜,即隐心所的劣,而显心王的胜。第五重是遣相证性,即遣差别的事相,而证无差别的理性,也可以说,遣去一切法相,证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证 详情>>

五重 重唯 唯识


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本书目录基本信息作者: 李广良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条形码: 9787561735565;978-7-5617-3556-5ISBN: 7561735561 出版时间: 2004-9-1定价: 17元内容简介本书是从唯识学入手,对高僧太虚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以期透过太虚对中国近代佛教思想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认识。本书目录引言第一章太虚佛学思想总论第一节近代佛学史的开端第二节太虚的 详情>>

心识 识的 力量 太虚 唯识 识学 思想 研究


熊十力别集:新唯识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作者介绍作者: 熊十力 著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条形码: 9787300071879;978-7-300-07187-9ISBN: 7300071879 出版时间: 2009-11-1开本:  页数: 261定价: 22.8元内容简介此书为熊十力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书中,熊十力既继承又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 详情>>

熊十力 熊十 十力 别集 新唯 唯识 识论


《成唯识论》

参见:成唯识论 详情>>

成唯识 成唯 唯识


唯识二十论》

参见:唯识二十论 详情>>

唯识 二十


唯识三十颂》

参见:唯识三十颂 详情>>

唯识 三十


唯识

《成唯识论》(梵文:Vij?āptimātratāsiddhi),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成唯识论集注内容注疏成唯识论成唯识论(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āstra)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 详情>>

成唯识 成唯 唯识


唯识论述记

ChengweishilunShuji《成唯识论述记》佛教论书《成唯识论》的注释书。亦称《成唯识论疏》,略称《唯识述记》。窥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书分五门。①辨教时机。主要说明法相宗的三时判教和五种姓说的思想;②明论宗体。主要阐述以识有境无的唯识思想为宗,以“摄相归性”、“摄境从心”、“摄假随实”“性用别论”四重为体;③藏乘所摄。主要讲述此论在菩萨藏、声闻藏中属于菩萨藏,在经、律、论 详情>>

成唯识 成唯 唯识 论述


大乘唯识

《大乘唯识论》是佛教唯识宗经典,共一卷。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又称《唯识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是世亲《唯识二十论》三汉译之一,梵本尚存,也有藏译本。据诸经录所说,《大乘唯识论》原来也单作《唯识论》,‘大乘’二字为后人所加。原文共分24个部分,其主要精神是:一者人无我空;二者因缘法体空;三者真归佛性空。书名:《大乘唯识论》又名:《唯识论》作者:天亲菩萨造译者: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由最前面 详情>>

大乘 唯识 识论


二十唯识

参见:唯识二十论 详情>>

二十 唯识 识论


破破新唯识论摧惑显宗记

基本信息内容提要编辑推荐作者简介目录基本信息作者:熊十力ISBN:10位[7806787917]13位[9787806787915]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1定价:¥30.00元内容提要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破破新唯识论》和《摧惑显宗记》。原书分别出版于1933年和1950年,是针对佛教界人士对于熊十力的哲学著作《新唯识论》的批评文章的反批评,此次出版将两本书辑为一集,并且附有 详情>>

破破 新唯 唯识 识论 论摧 摧惑 惑显 宗记


十重唯识

十重唯识又名十门唯识,指华严宗在疏释‘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时,所立的十种唯识理论。华严宗以一切存在皆一心所作,而说万法唯识,且分之为十种。【十重唯识】(1)相见俱存唯识︰在认识作用上,虽然有见者(见分)与被见者(相分)之别,然皆为心之变现,主观、客观皆在心内。(2)摄相归见唯识︰客观是相应主观作用而显现之影像,被收纳于主观的心、心所(精神作用)之中。(3)摄数归王唯识︰就心、心所而言,心所依心王 详情>>

十重 唯识


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是佛教用语,也称“一切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在心识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成唯识论》卷一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也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了宇宙间的万物。所以他们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详情>>

万法唯识 万法 法唯 唯识


唯识

词语属性(出处释义)影响及应用(中国唯识论佛教)《唯识二十论》(一、造论因缘二、内容组织三、唯识七难)词语属性出处梵语(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识者心之别名。释义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 详情>>

唯识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梵文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vim?aka-kārikā-?āstra,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亦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二十唯识颂》。世亲著。唐玄奘译,1卷。异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唯识论》(《破色心论》)1卷;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1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该论由二十一颂组成,着重论 详情>>

唯识 二十


唯识

《唯识论》一《唯识二十论》,共有三译二《成唯识论》《唯识论》书名,有两种:一为《唯识二十论》之略名。二为《成唯识论》,梵名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śāstra之异名。一《唯识二十论》,共有三译(一)、后魏瞿昙般若流支(又作菩提流支)译,一卷,单题曰《唯识论》,或题曰《楞伽经唯识论》。(二)、陈真谛译,一卷,题曰《大乘唯识论》。(三)唐玄奘译, 详情>>

唯识 识论


唯识论体系

thesystemofconsciousness-only佛教中“一切皆有”和“一切皆无”的思想曾引起过无数的观点各异的争论。有些学派选择了第一种观点,从而形成一种“现实主义的”形而上学;其他学派选择了第二种观点,并发展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否定存在的-体系。在此期间形成了下述四个主要的佛教体系:“世亲”“柯梨跋摩”“中道空无”和“唯识论体系”。唯识论体系即唯心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它的来 详情>>

唯识 识论 体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亦称《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唯识三十颂简介唯识三十论颂义贯(书籍信息书籍简介)成唯识论三十论颂原文唯识三十颂简介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 详情>>

唯识 三十


唯识深层沟通

基本信息详细释义深层沟通的目的深层沟通的进行方式基本信息深层沟通,是一种一对一的心灵沟通,透过沟通师的引导,被沟通者由浅层意识进入到深层意识,在沟通过程中意识完全清醒。目的在于清除个人从无始劫以来的心灵挂碍,唤醒其内在深层的无上智慧。深层沟通是一种引导式的内观,也称为内观式的沟通。原理理论基础来自于已存在两千多年的佛学中的唯识学,所以又名唯识深层沟通。唯识学,与宗教无涉,是一门心灵科学,探讨人类心 详情>>

唯识 深层 沟通


唯识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唯识学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佛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过,唯识学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将就唯识思想理论的源流与发展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一、原始佛教唯识思想探源《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尽管《阿含 详情>>

唯识 识学


唯识学概论因明大疏删注

基本信息内容提要编辑推荐作者简介目录基本信息作者:熊十力ISBN:10位[7806787895]13位[9787806787892]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1定价:¥32.00元内容提要本丛书编辑体例如下:一、采用简体横排,以广传流二、以原始或原校较精之版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点校三、依熊先生原文之句读,重施标点。通假字保留;异体字酌改为通行字;凡显系手民误植者,径改不出校 详情>>

唯识 识学 概论 因明 大疏 疏删 删注


唯识学派

唯识学派,又被称为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因为创始人重视瑜伽行,瑜伽行派因此得名。世亲菩萨造《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基本介绍学派介绍历史沿革唯识学派-相关学说基本介绍公元四、五世纪间,无着(约公元三三六-四○五年)与世亲(约公元三六一-四四年)菩萨,作了许多论书,认为以阐释「一切皆空」思想的经典,为不了义说,在龙树、提婆菩萨之后,形 详情>>

唯识 学派


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理论千头万绪,体系宏大繁复,思辩性极强,古来不少人将之称为最繁琐的哲学,望而生畏。虽然表面看起来,本书一如书名所示的那样,是多篇文稿的札记,收录的文章或讲记篇幅的总量也不算大,似乎难以将唯识学的全貌展现无遗;但是其中每一篇,字里行间无不昭显出作者对唯识学要旨的深刻领悟,真乃解行并举所获的心得之谈;所以才能将深邃的唯识思想借助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纲举目张,清晰明了。本书不仅对初学者开卷有 详情>>

唯识 札记


唯识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佛光大辞典唯识宗之义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综述六经十一论瑜伽学派之传承)唯识得成一宗之名何谓唯 详情>>

唯识宗 唯识 识宗


五重唯识

“五重唯识”观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所观境,以慧心所为能观体;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层层遣依他起性,最终证圆成实性。唯识宗特有的观法是四寻思、四如实智。《大乘法苑义林章》对“五重唯识”及相关内容的论述,既是对以往唯识经典中的唯识观的全面总结,也丰富和发展了唯识观。五重唯识观(慈恩宗何为识)“五重唯识观”之观法(第一重唯识观第 详情>>

五重 重唯 唯识 识观


唯识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是熊十力先生精思十年的结晶,熊先生改造佛学、自创体系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在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前后曾认真研究过我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学。一九二0年前后由儒转佛,研究大乘空有二宗。从一九二三年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的唯识学概论,到一九二六、一九三0年的新唯识论稿本,作者一步一步扬弃唯识,归易学,遂有一九三二年的新唯识论问世。书名:新唯识论作者:熊十力ISBN:9787806787908 详情>>

新唯 唯识 识论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创立最早的一家。相对于唐代以弘传玄奘新译唯识经典为主的慈恩系唯识学,唯识古学主要指南北朝时以弘扬旧译《十地经论》与《摄大乘论》为主的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早期天台学的创立,是以《地论》与《摄论》的弘扬为背景的,慧思直接或间接问学的禅师,多与地论师有一定的关系,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见性成凯师徒,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论师与摄论师学说的影响。但天台学并未因此成为唯识古学之一系,原因在于天 详情>>

早期 天台 学对 对唯 唯识 古学 吸收 抉择


唯识

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提出的佛教用语。又名“唯识比量”。“量”,人的认识;“比量”,推理所得的认识。“真唯识量”是唯识宗关于事物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的真理性认识。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有小乘正量部师般若多撰破大乘论七百颂,指斥唯识理论的自相矛盾:色即不难于眼识,又难于眼识。他把论文呈给戒日王,要求与唯识学者辩论。当时唯识学者中唯玄奘自告奋勇出面应战。他为此写了《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真唯识量”是其核心 详情>>

真唯 唯识 识量


中国唯识宗通史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序言基本信息作者:杨维中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丛书名:凤凰文库·宗教研究系列平装:882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16ISBN:9787806439593,7806439595条形码:9787806439593产品尺寸及重量:22.8x16x5.4cm;1Kg价格:68:00(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中国唯识宗通史(套装全2册) 详情>>

中国 唯识宗 唯识 识宗 通史


瑜伽行唯识学派

瑜伽行唯识学派行唯识学派的创立瑜伽行唯识学派(梵文योगाचारYogācāra,विज्ञानवादVijñānavāda)瑜伽行唯识学派又称唯识瑜伽行派,唯识派,唯识宗, 详情>>

瑜伽 行唯 唯识 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