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堤”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敖江防洪堤

民国35年,连城县政府成立莲湖水利协会筹备处,在城西富家池(今新大桥西侧)兴建300米长防洪堤,高2~3米不等,质量较差,当年全堤即被冲毁,第二年继修复被冲决口,西郊留存的大小沙丘均为当时冲积的。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成立莲湖生产救灾委员会,以1万公斤救灾粮以工代赈,兴建玉山至观音阁防洪堤,3月下旬动工,6月中旬竣工,共投工3.15万工,完成土石方4.5万立方米,长1581米,高 详情>>

敖江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城关防洪堤

城关防洪堤又称卫城坝,是福鼎县重点防洪工程,流域面积425平方公里。原堤北自水北溪金山鼻,南至肖家坝,是一条全长3.188公里的开口堤。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雍正、乾隆年间曾经多次整修。民国31年(1942年)多处堤身毁于水患,县长王道纯于民国32年征集民工近万名新筑水北段及修补水毁缺口共600多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50年代至70年代曾几经整修加固,但由于该堤防洪标准低,河障 详情>>

城关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城门防洪堤

在福州市南台岛东南端,由南堤和北堤组成。南堤位于闽江南港北岸,从杜园至浚边。50年代初期由城门、敖峰、胪雷、龙江、浚边等大队,在其各自地段沿江一带筑小围堤,各大队按土方量以义务工的形式,分摊给各生产队在冬季内包干完成。另由国家投资10万元,用于修建城门、杜园、龙江等3座水闸。当时所建水围堤标准低,只能防御一般小洪水。1969年,将原有小堤段连接起来并加高培厚,堤的南端延至浚边山。在龙江堤段建石堤1 详情>>

城门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东湖防洪堤

东湖防洪堤 1958年东湖改田后,因地处低洼,常受洪涝灾害。1961~1962年建成环湖防洪堤,全长5500米,高3米,有水闸1座,涵洞12座,防洪面积1400亩。 详情>>

东湖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盖山防洪堤

盖山防洪堤分南北两堤。南堤位于闽江南港北岸,从阳岐至鳌山,始建于1952年初,1963年扩建,全长6030米,堤顶高程8.75~10.04米,堤身高度3~5米,堤面宽3米,防洪标准为二十四年一遇,附属建筑有水闸6座9孔、旱闸1座1孔。北堤位于闽江北港南岸,西起先锋,东至秀宅,全为土堤。1965年12月始建,翌年4月竣工。堤长4670米,其中石堤1700米。堤顶高程7.91~8.4米,堤身高度1.5 详情>>

盖山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甘蔗防洪堤

甘蔗防洪堤位于闽侯县甘蔗镇,首起大元村马桥仔,与外福铁路相衔接,南至昙石山西侧,长3.7公里,以及恒心段起于昙石山西侧至洽浦村一小山,长0.7公里,两段全长4.4公里。甘蔗防洪堤建于1956年春,堤内集雨面积24.7平方公里,流域面积54534平方公里,堤高4~8.5米,堤顶高程15.89~17米,堤顶宽2.5~3米,有电力排涝站2座,即甘蔗排涝站装机3台240千瓦,排水流量3.18立方米/秒;恒 详情>>

甘蔗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建新防洪堤

建新防洪堤 位于福州市郊区建新镇,分南北岸两堤段,均为土堤。北堤沿闽江北港南岸,从陈坂经翁厝至洋洽,堤长6.5公里,堤高4.5~5.5米;南堤沿闽江南港北岸,从洪塘经葛屿、高宅、透浦至湾边,堤长9.3公里,堤高4.5~5.5米。于1954年建成。经1962~1963年、1969~1971年、1975年、1988~1990年多次加固后,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该堤保护耕地1.42万亩,52个村庄,1 详情>>

建新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江口防洪堤

概述江口防洪堤位于萩芦溪下游入海口的右岸,原堤长1公里,自江口桥西端至南安陂干渠双孔控制闸止,是扼守江口镇九里洋的重要屏障。50年代以前长期失修,堤身单薄,堤顶宽1米多,汛期常有险象发生,50年代后经过修理水闸,加固堤基,堤顶培修至8.5米高程。1988年,全线加高培厚,提高防洪御潮能力,堤顶高程达9.4米,堤面宽3米,可通手扶拖拉机,内外堤坡均砌石保护,堤线延长至东方红水库倒虹吸管出口处,长度增 详情>>

江口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荆溪防洪堤

荆溪防洪堤 上自荆溪关口龟山,经徐家村至光明旱头店及下溪沙,转光明大屿山,迂回桐口桥直接永丰浦里隔黄土仑山至文公里,全长10.04公里。集雨面积13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5.47万平方公里,堤顶高程13.4~16.1米,堤顶宽度2米,最大堤高6.5米。设有荆溪、光明两处小(一)型排涝站,共装机5台325千瓦,排水流量4.1立方米/秒,排涝面积0.27万亩;水闸3座3孔,涵洞9座9孔,旱闸22座22孔 详情>>

荆溪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闽江北港北岸防洪堤

闽江北港北岸防洪堤西起洪山镇西河口,东止鼓山镇下岐。1949年12月3日,由省农业厅水利处勘测。1952年8月工程动工。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防洪堤工程指挥部,市长许亚任指挥。1953年12月,工程完成,建有土堤3645米,石堤1990米,水闸7座(彬德、三保、万寿、打铁巷、潘墩、八间排等),涵洞3座(新道、苍霞、远洋等),另培修旧堤426米。共完成土方37.52万立方米,石方0.7万立方米,钢筋混凝 详情>>

闽江 北港 北岸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闽江下游防洪堤

闽江下游经常出现洪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六日,福州大水五昼夜,城外水深丈余,灾后收埋浮尸千计。民国37年(1948年)6月18日,福州市大水,水位高涨达17尺3寸,三保、义洲一带水深20余尺,历时6天,倒塌房屋1866间,灾民19万余人,死亡77人。由于闽江下游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境内农民也曾兴修堤坝。据史籍记载,侯官上街镇修筑有林文坝(修筑年代不详)。明万历十年(1582 详情>>

闽江 下游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木兰溪防洪堤工程

木兰溪防洪堤工程主要是起防冲、防塌作用的堤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局部地段已有用卵石砌成高2米的溪堤,但经常被洪水冲塌,淹没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有计划按标准在木兰溪两岸修筑堤岸。1966年,成立木兰溪治理工程指挥部,晋江地区和县财政拨款100万元,沿溪流所在公社、大队也自筹资金数百万元,从度尾后埔至盖尾仙潭全线50余公里的木兰溪两岸开展全民筑堤活动。由度尾、大济、龙华 详情>>

木兰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工程


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

通过时间条例正文通过时间(1999年9月14日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制定1999年10月30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根据2004年5月27日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2004年6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条例正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防洪堤 详情>>

南京市 南京 京市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保护 管理条例 管理 理条 条例


南通防洪堤

南通防洪堤1953年初动工兴建,同年4月竣工,分古城横坝与南通堤坝两段。古城横坝起于南通古城堤头山,终于棋浦山,长400米,南通堤坝起于镜口园林目山麓,经上州、方庄、陈厝州尾、卫星村,止于文山村之山麓,长9.6公里,防洪堤总长为10公里,同时建成镜口、陈厝、方庄涵洞3座,后因位置选择不当,排涝作用不大,废弃镜口和陈厝两座涵洞,分别在1954年、1958年建成南通上州水闸和南通陈厝水闸两座。因内涝问 详情>>

南通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南屿防洪堤

南屿防洪堤 1951年,先兴修长达1250米的“黄岸堤段”和窗厦水闸。1952年底,动工修筑自高岐车头湾至苏岐山脚的防洪堤,长9884.9米,1953年4月份竣工,新建晓岐水闸、江口涵洞和尧沙水库3座。1954年建成1座浦口水闸,但经1961年6月1日和1962年6月29日大洪水的考验,还是不能解决蓬莱溪与梧溪流域的洪涝问题,又于1962年7月建成1座江口水闸。1963年秋季到1965年2月,整修 详情>>

南屿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起步防洪堤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的起步溪及支流护国溪,集雨面积186.5平方公里。两溪的下游除纳上游之水,还受海潮顶托(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记载罗源湾海水随潮可达党林、潮格两地)。为保护房屋、农田安全,沿溪两岸村民曾多次修筑防洪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堤长4公里。但因各自为战,人力、财力有限,且多采用松木打桩,横贯竹条,桩内填塞芒萁泥土,设施简陋,加上河道弯曲,宽窄不一,抗洪能力低下,频受洪灾,时修时圮 详情>>

起步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起步溪防洪堤

起步溪防洪堤在罗源县沿起步溪北岸和护国溪南岸建土堤,保护两溪之间田地,堤长32.66公里,堤高3~5米,1964年11月建成。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保护1.36万亩土地(其中耕地1.26万亩),17个村庄,2.2万人。 详情>>

起步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上街防洪堤

上街防洪堤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对清朝修筑的淋文坝旧堤进行加高培厚,一方面紧接旧堤,填平龙凤港,把堤坝接到高岐山麓。新堤于1953年竣工,同时建设1座9孔水闸。堤总长13.43公里,堤顶高程10.4~15.4米,堤顶宽2~4米,最大堤高8米,水闸9孔,涵洞3座3孔,保护面积3.15万亩,人口5.6万多人,村庄22个,学校24所,国道公路15公里。该堤均为土堤断面,堤身大多都以“金包银”结构(即内沙 详情>>

上街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西兰防洪堤

在西兰乡墩厝溪(寿桥溪支流)。新中国成立前,河道狭小而弯曲,常酿涝灾。1958~1959年,对部分河道进行拓宽、截弯,构筑土堤3.5公里。1963年,继续对剩下河道截弯取直,修筑堤埭。至1990年防洪堤长5.9公里。堤高9.6米,宽3~4米。其中石堤0.2公里,保护墩厝、西兰、石别下、寿桥4村耕地0.18万亩、人口3500人。 详情>>

西兰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霞浦县三河防洪堤

三河流域面积55.3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较大洪水发生在1969年,洪水位8.0米(黄零)。 霞浦县三河防洪堤于1952年11月至1954年2月期间建设,1976年12月,扩建了周家亭至塔下堤段,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80立方米/秒(野猫岭水文站流量)。至1990年底,防洪堤25公里,保护面积2.19万亩(其中耕地2万亩),保护村庄35个和霞浦县城关,有水闸5座16孔,涵 详情>>

霞浦县 霞浦 浦县 三河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洋屿港防洪堤

洋屿港防洪堤 位于闽江下游南岸,航城镇洋屿、筹东村之间,距营前港15里,其工程性质与营前港相同。1975年12月,由省、市、县三级投资95.4万元兴建,因资金困难停建。1990年12月续建,1993年1月竣工。建成有船闸1座,闸宽8.3米,长90米,可供100吨级船只航行;挡潮排涝闸1座,5孔总净宽25米;修建防洪堤长1490米 详情>>

洋屿 屿港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营前港防洪堤

位于上洞江与闽江南岸汇合处营前镇营前、岐头村。1959年建,因资金困难停建。1969年12月续建。该工程在下洞江营前入口处筑一条长552米、宽12米、高6~10米的拦江堤坝,形成营前内港,同时在“岐头口”挖一条长550米、底宽68米的引水港。新建1座长295米、底宽50~70米、石砌护坡的拦江堤坝,九孔水闸1座、船闸1座,闸顶建长85.8米、宽8米、高12.8米的公路桥。营前港防洪排涝枢纽工程19 详情>>

营前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朱步防洪堤

朱步防洪堤 在潘渡乡朱步桥头至罗□之间。1953年建成,长1110米,高4.5米,顶宽3米。1969年9月,11号强台风,洪水漫顶冲垮几个缺口,灾后改线修建,11月建成现堤,堤长496米,高5.1米,建有水闸1座,涵洞3座,防洪面积1000亩。 详情>>

朱步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竹岐防洪堤

竹岐防洪堤位于闽侯县竹岐乡的闽江南岸,从竹岐经榕岸至高洲。堤长6.7公里,堤高9.5米,系土堤。1956年6月建成,防洪标准达“五十年一遇”。保护面积4000亩,内有耕地2800亩,6个村庄,9100人。 详情>>

竹岐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鳌江下游防洪堤

民国35年(1946年),在连江县城西的傅家池至鳌场墩修建一段防洪堤,长300多米,高2~3米。当年中秋防洪堤被洪水冲毁;次年续建,由于质量差,民国37年6月大洪水时又被冲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防治鳌江下游水患列为当务之急,成立莲湖生产救灾水利委员会。1950年,拨下大米1万多公斤,作为修建费用,抢修1531米长的莲湖堤段,保护1.4万亩田地免受洪水侵袭,增产粮食175万公斤。195 详情>>

鳌江 下游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长泰县龙津溪防洪堤

龙津溪系九龙江北溪支流,全长79.6公里,流域面积940平方公里。据历史记载,最大洪水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长泰官山洪峰流量4627立方米/秒,洪水位15.935米(马肚底水准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大洪水为1960年,长泰县城关水文站洪峰流量3600立方米/秒,其次是1961年,洪峰流量2570立方米/秒。 长泰县龙津溪防洪堤于1952年3月动工建设,1954年4月竣工。南岸堤 详情>>

长泰县 长泰 泰县 龙津溪 龙津 津溪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顶园防洪堤

概述(规模地址位置)其他信息概述规模顶园防洪堤堤线长3500米,地址位置顶园防洪堤位于莆田市蒜溪和萩芦溪下游交汇处,其他信息顶园防洪堤受益的有顶埔、园下、园顶3个村、5000多人口、近2000亩田地。此处地势低平,易受溪洪、大潮威胁,自古筑堤围护,但在民国时期,堤身矮小单薄,防洪、防潮能力极差。原堤顶高程6.7~7米,堤面宽仅0.7~1米,外坡局部砌石。50年代后屡经整修加固,御潮抗洪能力随之提高 详情>>

顶园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洪堤

基本解释英文翻译防洪堤图片基本解释防洪堤是指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的堤坝。防洪堤在几百年前就已出现。防洪堤通常就是一堆泥土。土堆呈长条形,有时会沿河流、湖泊或海洋绵延数公里。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防洪堤大多高3-7米,而荷兰的防洪堤则高达10米。防洪堤可以抑制洪水。例如,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防洪堤能在春季河水泛滥之前一直保持干燥。防洪堤内的河水可以上涨,但不会涌入毗邻土地。这一功能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的方面是 详情>>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福州闽江下游防洪堤工程

闽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一半,闽江全流域内如遇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就会发生大洪水。民国6年(1917年),曾有有识之士提出筑堤浚河的设想,但未能实施。 1951年,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治理闽江下游水患,在闽江下游北港的帮洲、南港的南通兴建丁坝和护岸工程;乌龙江的峡兜拓宽了行洪断面。1952年7月21日,闽江下游发生大洪水。洪水过后,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抢救水灾的紧急 详情>>

福州 闽江 下游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工程


连江县鳌江防洪堤

鳌江流域面积2525平方公里。据历史调查最大洪水发生于民国2年(1913年),塘板站洪水位13.55米,洪峰流量5820立方米/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最大洪水是1966年9月4日,连江水文站水位10.32米(罗星塔水准基面),洪峰流量5490立方米/秒,相当于20年一遇。防洪堤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10月至1952年12月期间建设。1960年12月,进行了扩建、新建。设计洪水的 详情>>

连江县 连江 江县 鳌江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柳州防洪堤

蜿蜒曲折750.51公里,总量控制集雨面积4.58万平方公里,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支流中排位第二,全程流域面积,一江独占78%,这就是柳江!上游落差急降,龙江、贝江、阳江等数条支流集结以扇形之状,呈"五马归槽"之势逼近一座工业都市,这就是柳江!城市中央,柳江U字形般包围着她,今她三面环水,大文豪柳宗元为她叹出千古绝唱:"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就是柳州!南中国出海通道,大西南交通枢纽, 详情>>

柳州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罗源县起步溪防洪堤

起步溪总流域面积186.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溪121.87平方公里,护国溪64.63平方公里。罗源县起步溪防洪堤建于1959年1月至1964年11月,计4段共32.66公里。有水闸4座10孔,旱闸3座,涵洞12座,保护面积1.36万亩,其中耕地1.26万亩,保护17个村庄。建堤后,较大洪水发生于1975年9月23日,沈厝站洪水位10.16米,防洪堤设计洪水标准按10年一遇(洪峰流量656立方米/秒 详情>>

罗源县 罗源 源县 起步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南北洋防洪堤

概述堤坝规格建造意义及功能概述南北洋防洪堤在木兰溪下游从木兰陂至阔口大桥处,两岸田地稍高,潮水至此,势头锐减,所筑堤防主要是为抵御洪水冲击。堤坝规格北洋片堤长4693米,堤高1.4~3.0米,堤顶宽1~1.5米,堤顶高程(罗零)7.47~10.9米,重要堤段迎水坡砌石保护。北洋防洪堤受益阔口、顶墩、下黄、梧墩等村。南洋片堤长3650米,从郑坂至新溪村,堤高1~2.6米,顶宽1.5~2.5米,堤顶高 详情>>

南北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泉州晋江下游防洪堤工程

晋江是福建省第三大江河,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5亿立方米,是晋江下游平原发展和生存的主要水源。由于晋江下游地势低洼,面临东海,台风频繁,涨潮顶托,以及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逢6~9月台风季节,经常发生洪潮灾害,水旱交错。近代有记载的水灾达百次以上,有时一年内就发生5~7次。大灾时,“南安水涨,至民居瓦檐,人畜溺死无数”;“晋江大水,海水骤涨,入城高数尺,新桥梁冲坏,人畜多 详情>>

泉州 晋江 下游 防洪堤 防洪 洪堤 工程


漳州九龙江下游防洪堤

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28%。九龙江下游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也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区。据史志记载:九龙江西溪自宋咸平二年(999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910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44次,其中1668、1794、1904、1908年发生的洪水,洪峰流量均在7500~10000立方米/秒;九龙江北溪历史上最大洪水发生在民国31年(1 详情>>

漳州 九龙江 九龙 龙江 下游 防洪堤 防洪 洪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