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查询结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阿赖山黄耆

中文名:阿赖山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saratagiusBunge科中文名:豆科科拉丁名:Leguminosae属中文名:黄耆属属拉丁名:Astragalus国外分布:产中亚帕米尔阿赖山区。中国植物志:42(1):283 详情>>

阿赖 黄耆


阿赖山黄耆(原变种)

基本资料产地分布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基本资料种名:阿赖山黄耆(原变种)学名:AstragalussaratagiusBungevar.saratagius科:豆科产地分布产中亚帕米尔阿赖山区。中国不产。形态特征原变种与变种不同处仅在于花较小,旗瓣长不超过16毫米,花萼长不及11毫米;荚果无黑毛。生长习性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 详情>>

阿赖 黄耆 变种


凹叶黄耆

种中文名:凹叶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retusifoliatusY.C.Ho科中文名:豆科科拉丁名:Leguminosae属中文名:黄耆属属拉丁名:Astragalus国内分布:产云南西北部。海拔:3600中国植物志:42(1):194 详情>>

叶黄耆 叶黄 黄耆


白花华山黄耆

基本信息产地分布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基本信息种名:白花华山黄耆学名:AstragalushavianusPet.-Stib.var.pallidiflorusY.C.Ho科:豆科属:黄耆属产地分布产陕西眉县(模式标本产地)。形态特征本变种叶两面均被白色伏贴短柔毛;花白色,长10-12毫米;花期4-5月可与原变种区别。生长习性生于海拔800-1100米间的山坡、河旁。 详情>>

白花 华山 黄耆


斑果黄耆

基本信息形态特征生长分布生长习性基本信息拉丁文名:Astragalusbeketovii(Krassn.)B.Fedtsch.科中文名:豆科组中文名:囊果组科拉丁文名:LEGUMINOSAE组拉丁文名:Sect.HemiphragmiumKoch.分类等级:种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常基部分枝,高10-25厘米,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1-15片小叶,长2-5厘米;叶柄较叶轴短,稀与叶轴等长,被白色 详情>>

斑果 黄耆


宝兴黄耆

基本信息简介基本信息种中文名:宝兴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davidiiFranch.科中文名:豆科科拉丁名:Leguminosae属中文名:黄耆属属拉丁名:Astragalus国内分布:产四川西部宝兴。海拔:1600中国植物志:42(1):203简介宝兴黄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AstragalusdavidiiFranch.inNouv.Arch.Mus.ParisII.8:21 详情>>

宝兴 黄耆


杯萼黄耆

基本信息简介基本信息种中文名:杯萼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cupulicalycinusS.B.HoetY.C.Ho科中文名:豆科科拉丁名:Leguminosae属中文名:黄耆属属拉丁名:Astragalus国内分布:产新疆北部(哈巴河县及布尔津)。海拔:550中国植物志:42(1):282简介杯萼黄耆(植物研究)AstragaluscupulicalycinusS.B.HoetY.C. 详情>>

杯萼 黄耆


背扁黄耆

基本资料简介基本资料种中文名:背扁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complanatusBunge科中文名:豆科科拉丁名:Leguminosae属中文名:黄耆属属拉丁名:Astragalus国内分布:产东北。华北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江苏,四川。中国植物志:42(1):110简介背扁黄耆(植物研究)沙苑或藜(本草纲目),蔓黄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夏黄耆(东北植物检索表),潼蒺藜(中药志), 详情>>

背扁 黄耆


笔直黄耆

基本信息简介基本信息种中文名:笔直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strictusR.Grah.exBenth.科中文名:豆科科拉丁名:Leguminosae属中文名:黄耆属属拉丁名:Astragalus国内分布:产西藏东部及南部,云南西北部(德钦)。国外分布: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锡金,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地区。海拔:2900-4800中国植物志:42(1):220简介笔直黄耆(植物研究)劲直黄耆 详情>>

笔直 黄耆


补肾黄耆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四。【组成】黄耆(锉)1两,人参1两,紫菀(去土)1两,甘草(炙,锉)1两,防风(去叉)1两,当归(切,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五味子1两,干姜(炮)2两,桂(去粗皮)2两,芎䓖1两半。【主治】肾虚耳数鸣而聋。【制法】上为粗末。【用法】每服5钱匕,先以水3盏,煮羊肾1只至1盏半,去肾下药,加葱白3寸(切),大枣3枚(劈破),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详情>>

补肾 黄耆汤 黄耆 耆汤


补胃黄耆

补胃黄耆散【药物组成】黄耆1两(锉),防风1两(去芦头),柏子仁1两,细辛1两,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1两(去芦头),芎䓖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处方来源】《圣惠》卷五。【方剂主治】胃虚冷,淅淅恶寒,目中急痛,耳鸣胫寒,不得卧,心腹多冷气,身体无泽。【制备方法】上为散。【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枣3枚,煎至6分, 详情>>

补胃 黄耆散 黄耆 耆散


补虚黄耆

处方制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补虚黄耆汤用于诸虚不足,少腹急病,胁肋(月真)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口干燥,少力身重,胸满短气,腰背强痛,骨肉酸疼,行动喘乏,不能饮食,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处方人参3两(去芦),当归3两(去芦),白术3两,黄耆3两,桂3两(去粗皮),甘草3两(炙),白芍药6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诸虚不足,少腹急病,胁肋(月真)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口 详情>>

补虚 黄耆汤 黄耆 耆汤


糙叶黄耆

糙叶黄耆Astragalusscaberrimus属种:Astragalusscaberrimus属名:黄耆属Astragalus科名:豆科Leguminosae属种名定名:AstragalusscaberrimusBunge[形态特征与分布]糙叶黄耆AstragalusscaberrimusBunge多年生草本。地下具短缩而分歧的木质化茎,或具横走的木质化恨状茎,无地上茎或有极短的地上茎,或有稍 详情>>

叶黄耆 叶黄 黄耆


草木犀状黄耆

多年生,茎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枚,线状长圆形,全缘。总状花序腋生,显著长于叶。花多数疏生,白色或带粉红色。荚果椭圆状球形,具短喙。见于延庆县野鸭湖湿地,各郊区县常见,生于向阳山坡或路旁草地。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嫩枝叶可作为饲料;枝条整齐,冬季保持绿色,可栽培观赏。 详情>>

草木犀 草木 木犀 黄耆


察隅黄耆

察隅黄耆(学名:Astragaluszayuensis)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1,7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河边沙地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详情>>

察隅 黄耆


长齿狭莱黄耆(变种)

基本信息命名来源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基本信息中文学名:长齿狭莱黄耆(变种)二名法:AstragalusstenocerasC.A.Mey.var.longidentatu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传统系统]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亚纲:蔷薇亚纲Rosidae[Cronquist系统]目:豆目Fabales[Cronquist系统]科:豆科(L 详情>>

长齿 齿狭 狭莱 黄耆 变种


长喙黄耆

简述长喙黄耆-特征长喙黄耆-分布与生境简述长喙黄耆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分布在新疆,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长喙黄耆-特征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9-20厘米。地下茎纤细,半木质化,黄褐色;茎高5-15厘米,细弱,除节上常混生黑色长毛外,密被白色伏贴毛或半开展绒毛。羽状复叶有11-17片小叶,长2-5厘米;叶柄较叶轴短;托叶基部与叶柄近贴生,长三角形,近水平状反折,密被黑、白毛,长2-2.5毫米;小叶 详情>>

长喙 黄耆


川西黄耆

简介植物体低矮;根状茎粗壮,多分枝。茎多数,短小,变光秃。羽状复叶有15-21片小叶,连叶柄在内长4厘米;托叶分离或略合生,披针形,茎下部的宽卵形,长约6.5毫米,宽2.5毫米,先端微急尖,两面无毛,边缘被疏柔毛,内面基部有小腺体;小叶近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达5毫米,宽达4毫米,先端钝或近急尖,具短尖头,上面无毛,下面疏被开展白色和褐色毛。总状花序呈伞形花序式,生4朵花;总花梗长达4.5厘米,与 详情>>

川西 黄耆


刺岩黄耆

刺岩黄耆Hedysarumdahuricum属种:Hedysarumdahuricum属名:岩黄耆属Hedysarum科名:豆科Leguminosae属种名定名:HedysarumdahuricumTurcz.exB.Fedtsch.[形态特征与分布]刺岩黄耆HedysarumdahuricumTurcz.exB.Fedtsch.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茎粗壮,自顶端抽出数茎。茎直立或上开 详情>>

刺岩 黄耆


粗毛黄耆

粗毛黄耆(学名:Astragalusscabrisetus)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于干旱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详情>>

毛黄耆 毛黄 黄耆


达乌里黄耆

恩格勒系统[1964]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蔷薇目Rosales豆亚目Leguminosineae豆科Leguminosae黄耆属Astragalus达乌里黄耆(学名:Astragalusdahuricus)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被开展、白色柔毛。茎直立,高达80厘米,分枝,有细棱。奇数 详情>>

达乌里 达乌 乌里 黄耆


大花伊犁黄耆

简介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花冠较大,旗瓣长达13毫米;荚果每室含种子3-5颗;托叶仅基部合生,不呈鞘状;小叶通常较宽,披针状长圆形。产新疆北部(霍城县的三道河子,模式标本产地)。生于海拔540米左右的砂地。 详情>>

大花 伊犁 黄耆


大花窄翼黄耆(变种)

中文学名:大花窄翼黄耆(变种)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亚纲:蔷薇亚纲(Rosidae)目:豆目(Fabales)科:豆科(Leguminosaesp.)亚科:蝶型花亚科(Faboideae)族:山羊豆族、黄耆亚族属:黄耆属(AstragalusLinn.),也称:黄芪属。亚属:簇毛亚属、膨果组、双小苞系种:大 详情>>

大花 窄翼 黄耆 变种


大通黄耆

简介多年生草本。根直伸。地上茎短缩,基部为淡褐色残存的鳞片所围。羽状复叶基生,多少呈莲座状,有21-27片小叶,长4-6厘米;叶柄长1-2厘米,密被白色柔毛;托叶膜质,离生,卵状披针形,长5-8毫米,具白色缘毛;小叶宽卵形,长4-6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尖,基部近圆形,具短柄,两面均被白色长伏贴柔毛。总状花序生4-6花,稍疏,下垂;总花梗腋生,长3-5厘米,密被白色长柔毛;苞片披针形,长 详情>>

大通 黄耆


大托叶黄耆

简介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直伸,直径约1厘米。茎单一,高1-1.5米,无毛,下部无叶,被鞘状托叶。羽状复叶有25-35片小叶,长15-35厘米;叶柄长2-3厘米;托叶大型,膜质,离生,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3.5厘米;小叶狭卵形或长圆形,长2-5厘米,宽4-15毫米,先端钝,基部近圆形,两面无毛。总状花序生多数花,稍稀疏,花序轴长7-13厘米;总花梗生于上部叶腋,较叶短;苞片膜质,线形 详情>>

托叶 黄耆


大翼黄耆

简介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高30-90厘米,被白色短伏贴柔毛,花序轴上并混生黑色柔毛。羽状复叶有9-15片小叶,长4-7厘米,具短柄;托叶膜质,离生或仅基部合生,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尖,下面被白色短伏贴柔毛;小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5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短伏贴柔毛。总状花序生多数花,稀疏;总花梗较叶长2-3倍;苞片膜质,披针形,长2 详情>>

大翼 黄耆


大枣黄耆炖鸡

材料做法功效材料小土鸡1只、黄耆1两、大枣24粒、茯苓1两。做法1.土鸡去毛、洗净,用沸水烫洗之后,放入锅中。2.再将黄耆及洗净去子之大枣及茯苓一并放入锅中,加水淹盖材料为主,外锅加水1杯煮至开关跳起。既可吃鸡肉、喝鸡汤,若要增加食欲亦可加入2片之姜母。功效黄耆固本敛汗,排脓补气,不但可提升免疫,亦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味道又十分甘醇,配合鸡肉之补气,茯苓之利水渗湿提升免疫,和黄耆同时配佐,可补气和利 详情>>

大枣 黄耆炖 黄耆 耆炖


大枣黄耆炖土鸡

材料作法功效材料小土鸡1只,黄耆1两,大枣一小把,茯苓1两,姜块2块。作法将黄耆大枣及茯苓姜块一并放入沙锅,加水煮开,再小火煮50分钟左右功效黄耆固本敛汗,排脓补气,不但可提升免疫,亦可促进伤口的愈合,此菜味道甘醇,鸡肉补气,茯苓利水,加入黄耆,可使补气利水功效加大,再加入大枣这个药引子,有提升免疫功能和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 详情>>

大枣 黄耆炖 黄耆 耆炖 土鸡


当归黄耆虱目鱼

材料:做法:材料:虱目鱼头2个,当归1片,黄耆20片,枸杞少许,水1杯,米酒2大匙,盐少许做法:(1)将虱目鱼洗净排在盘中,加入其他材料,加水淹过材料,再放入电子锅蒸约15分钟即可 详情>>

当归 黄耆 虱目


当归黄耆虱目鱼头

材料腌料(作法一作法二)材料当归1片、黄耆15片、枸杞少许、虱目鱼头2个、水2杯腌料酒2大匙、盐少许作法一将当归、黄耆和枸杞、清水2杯,放入电锅中,外锅放入1杯水,将中药汁炖出味作法二将虱目鱼洗净,以腌料腌约20分钟後,淋入作法中药汤汁,放入蒸笼或电锅蒸熟即可 详情>>

当归 黄耆 虱目 鱼头


德钦黄耆

介绍科学分类介绍德钦黄耆(学名:Astragalustehchingensi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2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谷沟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科学分类界:植物界Plantae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未分级)I类真蔷薇分支eurosidsI目:豆目Fab 详情>>

德钦 黄耆


东俄洛黄耆(原变种)

简介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直伸。茎直立,高30-70厘米。羽状复叶有9-13片小叶,长10-15厘米,下部叶柄长2-3厘米,向上逐渐变短;托叶离生,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具缘毛,宿存;小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4厘米,宽0.5-2厘米,?榷硕刍蛭?迹??拷?残危?厦嫔⑸?咨?崦?蚪?廾??旅婧捅咴当话咨?崦?W茏椿ㄐ蛞干???10-20花,稍密集;总花梗远较叶为长;苞片线形或线状 详情>>

俄洛 黄耆 变种


洞川黄耆

百科名片植物名称【中文名】洞川黄耆【英文名】AstragalustungensisSimps.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直伸,暗褐色。茎丛生,直立或上升,具条棱,高20-30厘米,被白色短伏贴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具19-21片小叶,长4-6厘米,叶柄长0.5-2厘米;托叶离生,三角状卵形,长2-3毫米,先端尖,下面被白色短伏贴柔毛;小叶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8毫米,宽2-5毫米,先端钝,基部 详情>>

洞川 黄耆


多序岩黄耆(原变种)

多序岩黄耆(原变种)-命名来源多序岩黄耆(原变种)-形态与用途多序岩黄耆(原变种)-产地分布多序岩黄耆(原变种)-命名来源多序岩黄耆(原变种)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var.polybotrys来源:中国植物志第42(2)卷||豆科LEGUMINOSAE||岩黄耆属HedysarumLinn.||扁荚组Sect.ObscuraB.Fedtsch.||多序岩黄耆( 详情>>

多序 序岩 黄耆 变种


二尖齿黄耆

简介小灌木,高15-20厘米。茎稍短缩,分枝,基部宿存簇生、坚硬、针刺状叶轴。偶数羽状复叶,具7-12对小叶,长3-6厘米;托叶膜质,基部与叶柄贴生,上部互相分离,卵状披针形,长6-8毫米,被白色长缘毛;小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1毫米,宽2-3毫米,先端尖,钝圆或微凹,基部宽楔形,叶缘被长缘毛,叶轴散生开展的白色长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生2-4花,稀疏;总花梗短,长2-3毫米;苞片膜质,线状披 详情>>

二尖 尖齿 黄耆


房县黄耆

百科名片植物名称【中文名】房县黄耆【英文名】AstragalusfangensisSimps.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基部多分枝,丛生状。根直伸。茎长15-25厘米,散生白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具11-17片小叶,长4-7厘米;叶柄长10-15毫米;托叶小,离生,三角状卵形,长约3毫米;小叶卵形,长5-10毫米,宽3-8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散生白色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生3-5花 详情>>

房县 黄耆


防风黄耆

处方来源:方出《奇效良方》卷三十九,名见《医统》卷五十九。组成:防风半两,蛇床子1两,黄耆1两,木通2两,荆芥2两,莽草2两。主治:脚气。用法用量:浓煎汤,极滚沸,搁腿在桶上,熏令通手时即洗之。脚趾露出不要洗。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详情>>

防风 黄耆汤 黄耆 耆汤


肺痈黄耆

肺痈黄耆散药物组成:黄耆1两,天门冬1两,川大黄1两,紫苏叶1两,赤茯苓1两,桑白皮1两,生干地黄1两,杏仁3钱,蒺藜3钱,枳壳3钱,当归半两,甘草半两,加贝母、薏苡仁。处方来源:《仙传外科集验方》卷五。方剂主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肩背烦闷,小便赤黄,大便多涩,不进饮食。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详情>>

肺痈 黄耆散 黄耆 耆散


费尔干岩黄耆(原变种)

长筒微孔草组-命名来源长筒微孔草组-形态与物种长筒微孔草组-命名来源长筒微孔草组Sect.DipterygocarpaW.T.Wang来源:中国植物志第64(2)卷||紫草科BORAGINACEAE||微孔草属MicroulaBenth.||长筒微孔草组Sect.DipterygocarpaW.T.Wang组4.长筒微孔草组——Sect.DipterygocarpaW.T.Wang,植物分类学报1 详情>>

费尔干 费尔 尔干 黄耆 变种


灌县黄耆

基本信息形态特征生长分布生长习性基本信息拉丁文名:AstragalussimpsoniiPet.-Stib.科中文名:豆科组中文名:膜荚组科拉丁文名:LEGUMINOSAE组拉丁文名:Sect.CenantrumKoch分类等级:种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达36厘米,下面明显变紫色,具条棱,被黑色和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9-13片小叶,长约10厘米;叶柄长约2.7厘米;下部的托叶直立,卵形,先 详情>>

灌县 黄耆


光萼筒黄耆

光萼筒黄耆科学分类界:植物界Plantae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未分级)I类真蔷薇分支eurosidsI目:豆目Fabales科:豆科Fabaceae属:黄芪属Astragalus种:光萼筒黄耆A.levitubus二名法AstragaluslevitubusTsaietYuinBull.光萼筒黄耆(学名:Astragaluslevit 详情>>

光萼 萼筒 黄耆


桂枝加黄耆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各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黄耆6克【用法】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须臾饮热稀粥约200毫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主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疽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详情>>

桂枝 黄耆汤 黄耆 耆汤


哈巴黄耆

哈巴黄耆(学名:Astragalushabamontis)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4,2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和石坡小草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详情>>

哈巴 黄耆


贺兰山岩黄耆

文献形态特征分布应用价值文献豆科岩黄耆属HedysarumpetroviiYakovl.inNovit.Syst.Vasc.19:116.1982;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3:341.1989.——H.hupanshanicumL.Z.ShueinBull.Bot.Res.5(3):135.1985.——H.alaschanicumY.Z.ZhaoinAct.Intramong,Univ.17(2 详情>>

贺兰 山岩 黄耆


黄耆亚属

华黄耆亚属-命名来源华黄耆亚属-植物形态华黄耆亚属-下属物种华黄耆亚属-命名来源华黄耆亚属Subgen.Astragalus来源:中国植物志第42(1)卷||豆科LEGUMINOSAE||黄耆属AstragalusLinn.||华黄耆亚属Subgen.Astragalus亚属3.华黄耆亚属*——Subgen.Astragalus——Subgen.PhacaBungeinMem.Acad.Sci.S 详情>>

华黄耆 华黄 黄耆 亚属


黄耆(原变种)

基本信息命名来源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基本信息中文学名:黄耆(原变种)二名法: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var.membr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亚纲:蔷薇亚纲Rosidae目:豆目Fabales科:豆科(Leguminosaesp.)亚科:蝶型花亚科(Faboideae)属: 详情>>

黄耆 变种


黄耆补肺汤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一。【组成】黄耆30克芍药45克半夏30克人参甘草各15克【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枚,糖1杏核大,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食后。【主治】肺虚有热。 详情>>

黄耆补 黄耆 耆补 肺汤


黄耆补气汤

黄耆补气汤【药物组成】当归、黄耆、白术、甘草、菊花、防风、麻黄。【处方来源】《证治宝鉴》卷十一。【方剂主治】汗多亡阳而眩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详情>>

黄耆 补气


黄耆川七煲棒腿

材料:做法:材料:棒腿300公克,香菇5朵,黄耆20公克,川七10公克,枸杞5公克,水1500cc,盐少许,米酒少许做法:1.排骨洗净,放入沸水汆烫去除血水,捞起以冷水洗净;香菇泡软后切块,备用。2.取一砂锅,放入水1500cc煮沸后,放入作法1的排骨,续以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3.将其余材料加入作法2的砂锅中,续煮约1小时,起锅前加入所有调味料调匀即可。 详情>>

黄耆川 黄耆 耆川 七煲 煲棒 棒腿


黄耆大枣炖鸡

材料作法功效材料小土鸡1只、黄耆1两、大枣24粒、茯苓1两。作法1.土鸡去毛、洗净,用沸水烫洗之后,放入锅中。2.再将黄耆及洗净去子之大枣及茯苓一并放入锅中,加水淹盖材料为主,外锅加水1杯煮至开关跳起。既可吃鸡肉、喝鸡汤,若要增加食欲亦可加入2片之姜母。功效黄耆固本敛汗,排脓补气,不但可提升免疫,亦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味道又十分甘醇,配合鸡肉之补气,茯苓之利水渗湿提升免疫,和黄耆同时配佐,可补气和利 详情>>

黄耆 大枣 炖鸡


黄耆当归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八。【组成】人参白术(土炒)黄耆当归白芍各9克甘草2.4克【用法】上锉。加生姜、大枣,水煎服。【主治】小便频数,淋沥不禁。 详情>>

黄耆 当归


黄耆地黄丸

黄耆地黄丸【药物组成】黄耆1两(蜜炙),当归(去芦,酒浸洗)3两,川芎、熟干地黄(酒浸)2两,鹅卵矾朱2两(火煅通赤,盆覆地上,出火毒)。【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三二八引《卫生家宝》。【方剂主治】妇人血虚,肌瘦面黄,腹胀饮食不进,或崩漏,腰脚酸疼,脐腹(疒丂)痛,荣卫不足,浑身倦怠。【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盐汤送下。 详情>>

黄耆 黄丸


黄耆冬瓜汤

材料冬瓜400克,洋菇150克黄耆22.5克,当归2片枸杞7.5克,鲜香菇3-4朵A料:盐1/2大匙做法1,洋菇、鲜香菇洗净,氽烫;冬瓜洗净,去皮及籽,切成4哩米长、3厘米宽大块备用。2,黄耆、当归放入锅中,加入4杯水烧煮30分钟,滤出药汁备用。3,冬瓜放入锅中,倒入药汁大火煮滚,改中火煮约30分钟,加入鲜香菇、洋菇及枸杞续煮5分钟,最后加A料调味。 详情>>

黄耆 冬瓜汤 冬瓜 瓜汤


黄耆饭肉菜卷

材料调味料制作方法(作法一作法二作法三作法四)材料黄耆3钱红枣8颗高丽菜叶4片绞肉4两白饭半碗调味料盐1/2小匙胡椒粉1/2小匙制作方法作法一黄耆与红枣放入滚水中熬煮20分钟成为药汁作法二高丽菜叶冲净,入沸水中烫软,捞起,绞肉、白饭加盐和胡椒粉拌匀成馅备用作法三将菜叶铺平,切去较粗的组织,盛入适量的饭肉馅,将馅料紧裹成卷作法四将包好的菜卷放入药汁中,加少许酱油调味,熬煮15分钟即可 详情>>

黄耆饭 黄耆 耆饭 肉菜 菜卷


黄耆

黄耆膏药物组成:黄耆1两半(锉),漏芦1两半,黄柏1两半(锉),槐子仁1两半,木通1两半(锉),苦参1两半(锉),狸骨2两(捣为末),雄黄3分(细研),虎骨3两(捣为末),硫黄1两(细研),麝香1钱(细研),蜣螂末半两。处方来源:《圣惠》卷六十。方剂主治:痔瘘。方剂功效:杀虫。制备方法:上以腊月猪脂3斤,炼诸药20余沸,以布绞去滓,更入铛炼1两沸,又以绵绞过,以瓷盒盛之,下雄黄等,搅令匀。用法用量 详情>>

黄耆膏 黄耆 耆膏


黄耆膏子煎丸

【来源】《元戎》。【组成】人参1两半,白术1两半,柴胡1两,黄芩1两,白芷半两,知母半两,甘草(炙)半两,鳖甲1个(半手指大,酥炙)。【功效】除烦解劳,去肺热。【主治】上焦热,咳衄,心热惊悸;脾胃热,口甘,吐血;肝胆热,泣出口苦;肾热,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热消渴,下而血滞,五淋血崩。气虚,呼吸少气,懒言语,无力动作,目无睛光,面色(白光)白。【制法】上为细末,黄耆膏子(上用黄耆半斤,为粗末,水2 详情>>

黄耆膏 黄耆 耆膏 子煎 煎丸


黄耆红烧莴苣

材料制作方法(作法一作法二)材料黄耆1两、莴苣半个、花生油及姜、葱白少许。制作方法作法一黄耆洗净切两毫米片,莴苣去皮,於沸水中滚过,等凉切块,葱白切段,姜拍松。作法二炒锅放火上,用花生油烧七成热,下莴苣过油後捞起,倒出油,锅底留少许油,下生姜煽过。下葱白、调味料後再倒入莴苣,与酱油烧20分钟,加太白粉勾欠芡,淋些香油即可食用。 详情>>

黄耆 红烧 莴苣


黄耆茎叶

【异名】芰草(《别录》)。【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茎叶。植物形态详"黄耆"条。【功用主治】《别录》:"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名家论述】《本草正义》:"黄耆茎叶疗渴,亦升清滋液之功。治筋挛者,亦禀温和之性,而且有宣通络咏之力也。其治痈肿疽疮,则茎叶有外行性,乃能疏通气血,而消肿化壅,与根之偏于补益者,固自有别耳。" 详情>>

黄耆茎 黄耆 耆茎


黄耆九物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组成】黄耆6克防风3克党参15克茯苓6克白术3克鹿胶4.5克(角霜炒)独活3克(酒炒)牛膝6克甘草1.5克大枣2枚生姜3片【用法】水煎服。【主治】气虚,手足弛纵,食少神疲,不能步履。 详情>>

黄耆九 黄耆 耆九 物汤


黄耆芍药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组成】葛根羌活各15克升麻30克炙甘草60克白芍药黄耆各90克【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食后服。【主治】鼻衄血多,面黄,眼涩多眵,手麻木。 详情>>

黄耆 芍药


黄耆十味散

药物组成:黄耆5两,苦参6两,玄参6两,附子3两(炮),大黄3两,干姜2两,猬皮(炙)2两,黄连4两,槐子6合,猪悬蹄甲1具(炙)。处方来源:《外台》卷二十六引《许仁则方》。方剂主治:痔疮,服生槐子煎不觉者。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制备方法:上为散。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腹以饮送下。每日2次。渐渐加至2匕。 详情>>

黄耆十 黄耆 耆十 味散


黄耆

黄耆属——AstragalusLinn.Linn.Sp.Pl.755.1753;id.Gen.Pl.335.1754,incl.PhacaLinn.;Hutch.Gen.Fl.Pl.1:410-411.1964;PolhillinPolhilletRaven,Adv.Legum.Syst.362.1981.——NeodielsiaHarmsinBot.Jahrb.36(Beibl.82):68.1 详情>>

黄耆属 黄耆 耆属


黄耆卫元汤

方剂名称:黄耆卫元汤药物组成:黄耆、人参、当归、红花、芍药、桔梗、甘草、防风。处方来源:《外科大成》卷四。方剂主治:痘中夹瘿。痘发3-4日而瘿溃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详情>>

黄耆卫 黄耆 耆卫 元汤


黄耆五物汤

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久久服之,自见其功。 【组成】黄耆六钱蜜丸 白芍药三钱酒炒 桂枝三钱嫩枝连皮 生姜三钱外皮 大枣四枚去核 水煎服。【注】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此谓虚邪贼风之中人也,荣卫虚则其入深,久留发为偏枯半身不遂也,荣卫实则其入浅,即作经脉偏痛风痹病也,八风五痹之病,荣卫实者,则以续命汤、换 详情>>

黄耆五 黄耆 耆五 物汤


黄耆羊肉汤

材料制作方法(作法一作法二作法三)材料黄耆5钱、山药5钱、桂圆肉5钱、羊肉3两。制作方法作法一将羊肉用沸水稍煮片刻,捞出後以冷水浸泡,以除膻味作法二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後,三味药共煮。作法三大火煮沸後,改以小火煮约两小时,即可调味食用。 详情>>

黄耆 羊肉


黄耆养生茶

简介材料做法功效简介黄耆养生茶属于中医冬病夏治养生保健茶,避免冬季发作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材料黄耆3钱,麦冬5钱,枸杞5钱,以及薄荷1.5钱。做法将药材分为4份,每次取1份加350c.c.沸水冲泡,于保温杯中焖约5分钟后,即可代茶饮用,2天内喝完。功效黄耆补中益气;麦冬清热养阴、润肺养胃;枸杞补阴、补精血、益肾养肝;薄荷散热解毒、降血糖。 详情>>

黄耆 养生


黄耆益损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八。【组成】人参(去芦),石斛(去根)甘草黄耆(去芦)木香白术当归正桂茯苓芍药半夏川芎熟地黄(去土,酒炒)山药五味子牡丹皮(去骨)麦门冬(去心)各等分【用法】上锉为数。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枚,小麦50粒,乌梅1个煎。空腹时服。【主治】诸虚不足,荣卫俱弱,五劳七伤,骨蒸潮热,腰背俱急,百节酸痛,夜多盗汗,心常惊惕,咽燥唇焦,嗜卧少力,肌肤瘦瘁,咳嗽多痰 详情>>

黄耆益 黄耆 耆益 损汤


黄耆茵陈散

黄耆茵陈散【药物组成】黄耆1钱2分,赤芍药1钱,茵陈1钱5分,石膏8分,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处方来源】《杏苑》卷五。【方剂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详情>>

黄耆 茵陈


黄耆茯神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八。【组成】黄耆(蜜炙)茯神(去木)甘草(炙)天南星(炮)白扁豆(炒黄)防风(去芦头)白附子(炮)肉桂(去粗皮)山药白芍药各等分【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主治】小儿荣卫气虚,精神不爽,面无颜色,唇口青白,哕逆昏睡,全不思食。 详情>>

黄耆茯 黄耆 耆茯 神散


黄耆茯苓鸡汤

原料:鸡腿、蒟蒻丝、黄耆、茯苓、红枣。调味料盐、料酒。制作方法:鸡腿切块入热水中川烫、捞起沥干。黄耆、茯苓、红枣清水冲净。将上述加6碗水熬汤,大火开后转小火煮约25分钟,加料酒及盐调味,起锅前加入蒟蒻丝(零热量、有饱涨感)即可食用。功效:补中益气,去湿消脂。 详情>>

黄耆 茯苓 鸡汤


黄耆薤白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一。【组成】黄耆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1分(去黑皮),五味子1分,白术1分,薤白7茎,葱白3茎,粳米半合,芍药半分,生姜半分,羊肾1只(去脂膜)。【主治】伤寒后五脏俱虚,羸劣不足【制法】上锉细,分作3服。【用法】每服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1日服尽。 详情>>

黄耆 薤白


黄耆枸杞茶

材料做法材料黄耆10片,枸杞1/2大匙做法1.)将黄耆、枸杞用冷开水稍冲洗。2.)将黄耆、枸杞放入保温杯中用热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焖20分钟即可。 详情>>

黄耆 枸杞


黄耆炖鲈鱼

伤口的愈合需摄取高蛋白食物,而肉类、豆类、鱼类是主要来源。其中以鱼类蛋白较易消化,又快。其它亦可以鸡肉、猪肉、排骨取代鱼。但若有贫血之时可酌量加入一片具补血作用的当归。材料:黄耆20克鲈鱼1尾做法:1.黄耆加水3杯放入电饭锅中,外锅加水半杯,待开关跳起后,去残渣,留煎液。2.黄耆煎液煮沸后,将洗净、去鳞、切块之鲈鱼,放入煮沸之汤汁中,待鱼熟后,即可食用。 详情>>

黄耆炖 黄耆 耆炖 鲈鱼


加味黄耆建中汤

【来源】《证治准绳·伤寒》卷七。【组成】黄耆白芍药各6克当归4.5克人参白术麻黄根牡蛎粉各3克官桂1.5克饴糖10毫升大枣2枚【用法】上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温服。【主治】伤寒愈后,阳虚,无热恶寒,盗汗,无力下虚者。 详情>>

加味 黄耆 建中


黄耆状棘豆

基本信息产地分布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基本信息种名:胶黄耆状棘豆学名:OxytropistragacanthoidesFisch.别名:-科:豆科属:棘豆属产地分布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德令哈、格尔木、青海湖周围、兴海、共和、门源、祁连)、新疆等省区形态特征球形垫状矮灌木,高5-20(30)厘米,一般直径约30厘米。根粗壮而深,直径1-1.5厘米,褐色。茎很短,分枝多。奇数羽状复叶长3-7厘米;托叶膜 详情>>

黄耆状 黄耆 耆状 棘豆


酒泉黄耆

概述酒泉黄耆-特征酒泉黄耆-分布与生境概述酒泉黄耆(学名:Astragalusjiuquanensi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的地区,见于山梁和戈壁滩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酒泉黄耆-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10厘米,被灰白色伏贴毛。根粗壮。茎极短缩。羽状复叶有5-7片小叶,长3-6厘米;托叶中部以下与叶柄贴生,上部披针形,长3-4 详情>>

酒泉 黄耆


宽叶黄耆

介绍AstragalusplatyphyllusKar.etKir.inBull.Soc.Nat.Moscou15:345.1842.;BungeinMem.Acad.Sci.St.Petersb.VII.15(1):215.1869;Boriss.inKom.Fl.USSR12:638.1946;Camaiun.etFisjuninPavl.Φπ.Казахст.5:238.t.29(1)196 详情>>

叶黄耆 叶黄 黄耆


拉萨黄耆

简述拉萨黄耆-特征拉萨黄耆-分布与生境简述拉萨黄耆(学名:Astragaluslasaensi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4,500米至4,6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拉萨黄耆-特征粗壮。茎数条,平卧,长15-35厘米,密被白色绢状短柔毛,分枝。羽状复叶具13-19片小叶,长3-4厘米,近无柄;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 详情>>

拉萨 黄耆


蓝花黄耆(原变种)

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基本信息中文学名:蓝花黄耆(原变种)二名法:AstragaluscaeruleopetalinusY.C.Hovar.caerul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亚纲:蔷薇亚纲Rosidae目:豆目Fabales科:豆科(Leguminosaesp.)亚科:蝶型花亚科(Faboideae)族:黄耆 详情>>

蓝花 黄耆 变种


类芒齿黄耆

简述类芒齿黄耆-科学分类简述类芒齿黄耆(学名:Astragaluscamptodontoide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66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岩石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类芒齿黄耆-科学分类界:植物界Plantae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未分级)I类真蔷薇分支eurosid 详情>>

类芒 芒齿 黄耆


类帚黄耆

种中文名:类帚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pseudoscopariusGontsch.科中文名:豆科科拉丁名:Leguminosae属中文名:黄耆属属拉丁名:Astragalus国内分布:产新疆(沙湾县)。国外分布:吉尔吉斯,帕米尔阿赖山区也有分布。中国植物志:42(1):265多年生草本,高16-30厘米。茎短缩,有多数地下分枝,形成密丛。羽状复叶有5-7片小叶,长2-6厘米;叶柄与叶轴 详情>>

类帚 黄耆


了墩黄耆

简介多年生草本,被灰色伏贴短毛。主根伸长,顿部多分叉。茎直立,有分枝,高15-20厘米。羽状复叶有5-7片小叶,长2-5厘米;叶柄较叶轴短;托叶离生或基部合生,分离部分卵状三角形,长约2毫米;小叶倒卵形或倒卵圆状椭圆形,长7-12毫米,宽3-8毫米,先端微凹、圆钝或截平,基部楔形,上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下面毛较密;小叶柄长约1毫米。总状花序生15-25花,排列较密;总花梗腋生,与叶等长或稍长;苞片 详情>>

了墩 黄耆


麻油黄耆炒腰花

材料:做法:材料:猪腰1副,姜片30公克,药材:10公克,枸杞10公克,黑麻油1大匙,盐1茶匙,米酒1大匙做法:1.将猪腰切开后将白色带红筋组织切掉,再切成斜刀片状,用滚水汆烫30秒后捞出过冷水作去腥降温动作。2.取锅烧热至约80℃后倒入黑麻油,将姜片下锅爆香,再加1碗水及所有中药材煮滚约3分钟后放入腰花、盐及料理米酒再煮约5分钟即可。 详情>>

麻油 黄耆 炒腰花 炒腰 腰花


蒙古黄耆(变种)

基本信息命名来源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功能用途基本信息中文学名:蒙古黄耆(变种)二名法: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var.mongho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亚纲:蔷薇亚纲Rosidae目:豆目Fabales科:豆科(Leguminosaesp.)亚科:蝶型花亚科(Faboid 详情>>

蒙古 黄耆 变种


绵果黄耆

绵果黄耆(学名:Astragalussieversianu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分布于中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阴湿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详情>>

绵果 黄耆


摩风黄耆

摩风黄耆膏【药物组成】黄耆半两,当归(洗,焙)半两,防风(去芦头)半两,檀香半两,栝楼(去皮)半两,香白芷半两,甘松(去土)1分,零陵香1分,川芎1分,甘草1分,生干地黄1分,木香1分,藁本1分,白蘝1分,杏仁49枚(去皮尖),赤芍药1钱,麻油1斤(如水清者)。【处方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二十。【制备方法】上锉,焙干,入油内慢火熬一伏时,去诸药不用,再称熬的油,每1两入黄明蜡4钱,再于火上化开蜡, 详情>>

摩风 黄耆膏 黄耆 耆膏


牡蛎黄耆桂枝汤

【来源】《医学启蒙》卷四。【组成】牡蛎3克黄耆6克桂枝1.5克麻黄根3克白术甘草各1.5克浮麦3克【用法】水煎服。【主治】自汗,盗汗。 详情>>

牡蛎 黄耆 桂枝


木香黄耆

木香黄耆汤药物组成黄耆2两(蜜炙),木香半两(不见火),人参1两(去芦),甘草半两(炙),白芍药3分,肉桂3分(去粗皮,不见火),白茯苓3分(去皮),牡蛎3分,白术1两半(炒),柴胡1分(去苗)。处方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四。方剂主治虚劳,营卫不和,时或潮热,夜有盗汗,口干引饮,四肢无力,肌体黄瘦。用法用量每服2钱半,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详情>>

木香 黄耆汤 黄耆 耆汤


拟蚕豆岩黄耆

拟蚕豆岩黄耆-命名来源拟蚕豆岩黄耆-植物形态拟蚕豆岩黄耆-产地分布拟蚕豆岩黄耆-命名来源拟蚕豆岩黄耆HedysarumvicioidesTurcz.来源:中国植物志第42(2)卷||豆科LEGUMINOSAE||岩黄耆属HedysarumLinn.||扁荚组Sect.ObscuraB.Fedtsch.||拟蚕豆岩黄耆HedysarumvicioidesTurcz.12.拟蚕豆岩黄耆(中国主要植物图 详情>>

蚕豆 黄耆


七溪黄耆

简介多年生低矮草本,高2-4厘米。茎极短缩,不明显,接近地面丛生呈垫状;地下茎肥厚,横生。羽状复叶有3-9片小叶,通常7片,长0.5-1.5厘米;叶柄与叶轴等长,被白色伏贴毛;托叶合生,卵圆形,长2-2.5毫米,被白色伏贴毛;小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尖,两面密被灰白色伏贴毛。总状花序生2-4花,近伞形;总花梗与叶等长或稍长,被白色伏贴毛;苞片卵圆形,近膜质,与花梗近等长 详情>>

七溪 黄耆


歧枝黄耆

歧枝黄耆(学名:Astragalusgladiatu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3,4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砾石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详情>>

歧枝 黄耆


祁连山黄耆

简述种中文名种拉丁名国内分布海拔祁连山黄耆-形态特征祁连山黄耆-产地分布简述祁连山黄耆,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模式标本采自青海祁连县牛心山。种中文名祁连山黄耆种拉丁名AstragaluschilienshanensisY.C.Ho国内分布产青海东部。海拔3500祁连山黄耆-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茎多少短缩,具条棱,被极稀疏的白色或黑色柔毛。羽状复叶有9-13片小叶,长4-7 详情>>

祁连山 祁连 连山 黄耆


人参黄耆

【来源】《卫生宝鉴》卷五。【组成】人参(去芦)30克秦艽茯苓各60克知母75克桑白皮45克桔梗30克紫菀45克柴胡75克黄耆105克地骨皮60克生地黄60克半夏(汤泡七次)赤芍药各45克天门冬(去心)90克鳖甲90克(酥炙、去裙襕)炙甘草45克【用法】上十六味,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悸潮热,盗 详情>>

人参 黄耆散 黄耆 耆散


茸毛果黄耆

茸毛果黄耆(学名:Astragalushebecarpus)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常生于沙质土壤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详情>>

茸毛 黄耆


三角荚岩黄耆

简介草本,高超过50厘米,几无毛。茎纤细,质硬,少分枝。托叶小;具颇长的叶柄;叶长8-13厘米,小叶3-6对,疏散排列,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12-25毫米,长约为宽的2-4倍,先端圆形,基部楔形或圆形,具短的小叶柄,侧脉8-13对,开展,突起。总状花序长4厘米,具细长的总花梗,花多数,疏散着生,具5-8毫米长的丝状花梗;下萼齿线形、钝,长为三角状中萼齿的2倍(花不详)。荚果光滑,具4个节荚,节荚 详情>>

三角 荚岩 黄耆


山地黄耆

简介多年生垫状草本,高2-3厘米。根粗壮,木质化。茎极短缩,被密毛。羽状复叶有3-5片小叶,长7-10毫米;托叶合生,基部与叶柄贴生,外面密被白色毛;小叶长圆形,长3-5毫米,两面密被灰白色毛。总状花序的花序轴短缩,生1-2花;总花梗较叶短,连同花序轴与叶近等长;苞片线形;花萼钟状,长3-4毫米,萼齿钻状,长约为萼筒的一半或与其等长;花冠蓝色,旗瓣长8-9毫米,瓣片近圆形,先端微凹,下部渐狭成瓣柄 详情>>

山地 黄耆


山地岩黄耆

简介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茎多数,直立,多分枝,具明显条状棱角,下部茎无毛或被疏柔毛,上部枝条明显被短柔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棕褐色干膜质,基部合生;小叶11-17,具短柄;小叶片长圆状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30-35毫米,宽6-7毫米,先端钝圆,叶基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高度明显超出叶,花序轴和总花梗被短柔毛;花多数,长16-18毫米,斜上升,具2-9毫米长的花梗; 详情>>

山地 黄耆


山岩黄耆

山岩黄耆Hedysarumalpinum属种:Hedysarumalpinum属名:岩黄耆属Hedysarum科名:豆科Leguminosae属种名定名:HedysarumalpinumL.[形态特征与分布]山岩黄耆HedysarumalpinumL.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根粗壮。茎直立,具纵沟,无毛。奇数羽伏复叶,具13-15枚小叶;托叶大,三角状披针形或近三角形,基部彼此合生或合生至 详情>>

山岩 黄耆


山岩黄耆(原亚种)

简介山岩黄耆(原亚种)-植物形态山岩黄耆(原亚种)-产地分布简介山岩黄耆(原亚种)HedysarumalpinumL.subsp.alpinum来源:中国植物志第42(2)卷||豆科LEGUMINOSAE||岩黄耆属HedysarumLinn.||扁荚组Sect.ObscuraB.Fedtsch.||山岩黄耆(原亚种)HedysarumalpinumL.subsp.alpinum15a.山岩黄耆( 详情>>

山岩 黄耆 亚种


山竹岩黄耆

简介半灌木或小半灌木,高40-80厘米。根系发达,主根深长,茎直立,多分枝,幼枝被灰白色柔毛;老枝常无毛,外皮灰白色。叶长8-14;托叶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棕褐色干膜质,基部合生,外面被贴伏短柔毛,早落;叶轴被短柔毛,小叶11-19,被短柔毛,小叶柄长1毫米左右;小叶片通常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4-22毫米,宽3-6毫米,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被疏短柔毛,背面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 详情>>

山竹 黄耆